读者对象:
对经济史、工业发展史、工业文化感兴趣者
目录:
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
绪论 工业文化与国家兴衰
一、文化的话语权
二、解释历史的视角:重返现代化
三、工业文化概观
四、对历史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 天朝之殇:夕阳帝国与日不落帝国
一、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二、被遗忘的宝船
三、瓷器与枪炮:两个帝国的对决
第二章 自强不息:中国工业文化之发轫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江南长兴:制器与格致
三、大辩论:章句之学与千年变局
第三章 知耻后勇:儒士们的实业救国
一、盛世危言呼商战
二、“忍侮蒙讥”的状元张謇
三、张之洞的钢铁雄心
第四章 市场精神:中国工业的短暂春天
一、“不外吃、着两门为最妥”
二、步入共和与“中国的机会”
三、科学管理:穆藕初的工业梦
第五章 子夜寒星:披荆斩棘的工业文化
一、大辩论: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
二、纪律重构:车间文化的变革
三、笃信科学的范旭东
第六章 救亡:对抗日寇的工业骑士们
一、理工生们:工程师报国
二、公、诚、拼:资源委员会精神
三、卢作孚:为己?为人!
第七章 迈向工业国:新时代的来临
一、新中国的蓝图:“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四、鞍钢宪法:社会主义的管理创新
第八章 火红的工业年代:铁人与三线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铁人精神:工业学大庆
三、三线精神:“备战备荒为人民”
第九章 复兴序幕:重新成为世界工厂
一、 “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二、世界工厂与文化定价权
三、喧嚣与骚动:马桶盖的奇幻漂流
四、并非尾声:进击的工业党
结论 作为创造意志的工业文化
一、富强:一种普世价值
二、两百年面对两千年的文化调适
三、创造意志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附录:工业文化的初步理论探讨:以福州船政局为例
内容介绍:
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征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复兴之路,是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富强的不懈求索。在工业发展的物质躯壳之下,工业文明的精神内核逐渐生成,并赋予工业发展以勃勃生气,这一内核就是工业文化。本书将梳理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以工业文化的创生与成长作为中心视角,描绘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文化价值导向,尤其是工业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工业文化的未来。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作者对于“中国复兴”的理解,是如何与“工业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经济的繁荣,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内核。而作者在这本书中,恰恰就深刻地揭示了工业发展如何在精神层面塑造一个民族。他从历史的纵深处挖掘,梳理了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工业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不同时期工业理念的演变。他让我认识到,工业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工具,更是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书中对于“大国工匠”的描绘,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品质,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国家脊梁”。同时,作者也对当下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提出的观点,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更加宏观和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中国未来的深切关怀。他没有简单地歌颂成就,而是用一种更为审慎和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观点,常常能够击中问题的要害,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复兴”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多维度视角。他认为,复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包含精神上的独立和文化上的自信。而工业文化,正是承载这些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于“创新”的论述,更是切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强调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制度上的革新。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写给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作者的观点与现实联系起来,这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于技术分析或者经济数据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发展史的“史诗”。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融入到一个个感人的个体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无名英雄”的描绘,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的辛勤付出,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关于“工业强国”的论述,让我对“强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科技上的领先,制造上的卓越,以及文化上的自信。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使得复杂的论述变得清晰易懂。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历史事实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将“工业文化”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我以前总觉得工业发展是冰冷的机器和数据,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业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他讲述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数的建设者们如何用血汗和智慧,一点点铸就了中国工业的基石。这些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读起来却丝毫不显陈旧,反而充满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还原,而是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去探讨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国民性格和发展模式。他对于“复兴”的理解,也并非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增长,而是更加强调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和文化上的自信。书中关于“工匠精神”的论述,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迭代和“流量”的时代,重拾这种专注、敬业、追求极致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读起来有一种沉浸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那种沉稳的色彩搭配,以及抽象的、仿佛在涌动着的线条,让我对它内在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开篇就抛出的几个宏大命题,它们直接切中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用大量的历史案例和鲜活的数据作为支撑。比如,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梳理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那些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故事,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他同时也深入剖析了这些成就背后可能隐藏的隐忧,以及我们在向更高层次迈进时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既肯定成就又审慎反思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和富有洞察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技术自主”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业,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精神和发展逻辑的深度解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