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64开 |
| 定价: 18.80 | 页数: | 印次: 4 |
| ISBN号:978751380956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适宜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使用的小型古汉语工具书。字头皆为古汉语常用字,同时收录部分双音连绵词,释义精赡,例证翔实。收录480余组“辨析”,包含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古今义辨析、读音、字形辨析等内容,提示相关诸字用法。正文后附有九种附录,资料性强,弥足珍贵。其中古汉语特殊词序中的定语后置,是编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受到业内学者大加赞誉。
这本书真是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古汉语爱好者眼前一亮,简直就是我手中的“定海神针”。我一直对文言文情有独钟,但苦于基础不牢,常常在阅读古籍时被一些生僻字词绊住脚跟,那种抓耳挠腮的感觉实在太折磨人了。市面上那些号称权威的工具书,要么是过于学术化,术语堆砌,让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简化,只给个大概意思,关键时候还是撑不住场面。而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恰到好处的平衡。首先,它的选字就非常精准,收录的都是那些在先秦两汉乃至唐宋典籍中反复出现、构筑起古汉语语境的核心词汇。我翻阅它查阅“遽”、“抑”、“殆”这些字时,它提供的解释不仅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它给出的例句都是从经典文本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原汁原味”,这比任何现代的解释都要来得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同一个字下,对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义项区分得非常细致,这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微妙之处至关重要。比如“不”字,它能清晰区分出是否含有“未然”或“否定”的强度差异,这在做细致的文本比对时,简直是神器级的存在。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它的检索效率让我十分满意。字典的部首检字表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不熟悉繁体字或古代字形的人,也能通过现代简化字的部首快速定位。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收录范围抓住了“常用”的精髓。它没有为了追求“全”而收录那些罕见至极、千年难遇的“冷僻字”,这反而保证了字典的厚度控制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让你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目标。我曾将它与我书架上另一本厚重的“字海”进行对比,后者虽然收字量大,但查找一个最基础的“谓”字时,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筛选那些罕见义项,而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能在三十秒内,精准地指向最核心的解释。它清晰地表明了编纂团队的价值取向:为古代文学爱好者和文言文学习者服务,提供一把最锋利、最可靠的钥匙,而不是堆砌一堆沉重的砖块。对于任何想要真正踏入古汉语殿堂的人来说,这本字典是必备的首选装备,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检索便捷性,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工具书这东西,厚度和内容往往成正比,太厚了携带不便。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它在有限的篇幅内,将信息密度最大化,同时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我习惯在图书馆或咖啡馆里带着它阅读,它的大小和重量拿在手里是那种“沉甸甸的可靠感”,而不是“压垮你的负担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引注”系统。很多工具书查到字义后就戛然而止,但这本书在一些关键的、容易混淆的词条后,会用非常简洁的符号或脚注,指引读者去参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词条或者一个更深入的解释来源。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你不经意间为你指明了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我曾为了搞清楚一个涉及古代官职的词语,在查阅主词条后,根据书中的提示,又迅速定位到另一页关于职官体系的简要说明,整个查阅过程如行云流水,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这种体系化的编排,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古汉语学习导览图。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尤其在使用字典类工具书时,字体、纸张的质量是直接影响阅读体验的硬指标。这本书的纸张选取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带有一点哑光质感的米黄色纸张,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古籍校读中的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而且,它的印刷质量极其精良,墨色浓郁,即便是那些非常细小的注音和异体字标注,也清晰可见,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油墨洇开的现象。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专有名称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古今异读字的处理上,非常谨慎和严谨。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用现代汉语拼音代替,而是采用了更加符合古音学体系的标注方式,虽然初看需要适应,但一旦掌握了这套标注规则,你会发现它比生硬的现代读音更能还原古文的韵律美。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对古代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我过去查词条,常常会陷入“字对字”的困境,用现代的逻辑去生硬套用古文的语境,导致理解偏差。然而,这本字典在解释一些概念性的词汇时,比如涉及到古代哲学思想或社会伦理的词语,它会巧妙地加入一些简短的“语境提示”。例如,在解释“仁”这个字时,它不会只停留在“爱人”的层面,而是会根据不同的出处,点出其在儒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引导读者去体会古人对这个概念的敬畏与理解。这让我感觉,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古代学者进行对话,他不仅告诉我这个字怎么读,更重要的是告诉我,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运用这个字的,它背后承载了怎样的文化重量。这种深度挖掘,是我在其他速查工具书中从未体验过的精神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