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场
定价:19.80元
作者:《图说天下·透过镜头》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6314044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阅读一张照片的表面,开始更理性判断照片所传达的内涵。或许记者只是为了新闻而留住某些瞬间,可观赏者却学会了用新闻以外的宏观来解读这些瞬间。
能从照片中学会思考就是一件好事。当人们看到坍塌的房屋便思考社会建筑的安全,当人们看到死亡就会反思自己的生命,当人们看到政要的不同表现就会想到社会制度的缺失和优越。学会思考,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的照片未尝不是一段浓缩的文明进程。
内容提要
人们总在抱怨“这个世界不够真实”,于是便有一批人在繁杂虚妄的世界里努力寻求真实的画面:枪林弹雨中的战士,废墟弹坑里的百姓;直逼死亡的瞬间,奋力求生的眼神;声势浩大的灾难,排山倒海的难民;政治巨头的风光,残忍冷酷的刺杀;鲜血淋漓的意外,尸横遍野的;无法抵御的疾病,无助失望的眼泪……当这些真实摆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却失去了接受和直面的勇气。
悲观似乎成了这些照片的主题,尤其是那触目惊心的死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关于死亡的新闻照片开始频繁出现。“坏消息,好新闻”,没有比死亡更坏的消息,没有比死亡更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死亡以及等待死亡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然而,这里除了死亡还有更值得关注的事情,那就是生存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照片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人物、一种表情、一场灾难而已,还有其背后强有力的道德准则和人性坚强。
在小人物悲惨生活的背后总是可以看到他们不息的奋斗和这个社会的道德火焰;在灾难的背后总是可以看到无数人的坚强和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当悲剧被一一剖析,露出细节供人观看的时候,其所带来的思考力量就远远大于其带来的悲伤。
而更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阅读一张照片的表面,开始更理性判断照片所传达的内涵。或许记者只是为了新闻而留住某些瞬间,可观赏者却学会了用新闻以外的宏观来解读这些瞬间。与此同时,也涌现出更多为了灵魂和正义而按下快门的摄影师。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名利声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开始拷问自己赋予照片的是不是真正的悲悯和同情。
无论如何,能从照片中学会思考就是一件好事。当人们看到坍塌的房屋便思考社会建筑的安全,当人们看到死亡就会反思自己的生命,当人们看到政要的不同表现就会想到社会制度的缺失和优越。学会思考,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的照片未尝不是一段浓缩的文明进程。
目录
海难的幸存者
归来的热拥
国旗插上硫磺岛
大火中的幸存者
持枪的少年犯
再见,鲁斯
就差5英尺完蛋
平壤大桥
揍那个“黑鬼”
总统候选人的鞋底
海滩的悲剧
警察与儿童
死刑前的安慰
演讲台上的刺杀
大人物的背影
临死前的祈祷
众目睽睽下的刺杀
游向自由
生存还是死亡
欢迎来到密西西比
街头死刑
救命之吻
雨中的梦想
马丁·路德·金的葬礼
全副武装
走向困苦的迁徙
惊声尖叫
达卡惨案
战火中的女孩
父亲回家
波士顿太平梯事件
轮椅上的埃迪·鲁滨逊
武器就是星条旗
无法无天的国家
小镇外的案
实况直播的绑架现场
库尔德人
手拉手
中的杀戮
里根遇刺
死不瞑目
奥玛伊拉的痛苦
饥荒中的女孩
横尸街头
不能承受的悲伤
热舞中的总统
大使馆的爆炸声
校园枪声
可怕的闯入者
士兵之死
惊天袭击
迷惘的移民
烈焰中的小木屋
开火的孩子
亲人出狱
危险的试探
归来
哀思与灯火
当生存如履薄冰
决定命运的一撞
走向手术室的母子
东京街头的孤独身影
刚果
“铁蝴蝶”的遇刺现场
海地飓风
新冠军,新纪录
持枪的收房者
疲倦的夫妇
窗边的女孩
家园成为枪靶
作者介绍
文摘
大火中的幸存者
人物:不知名的女士
时间:1946年
地点:美国亚特兰大
摄影师:阿诺德·哈迪(美国)
1947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图片
1946年12月7日,凌晨3时22兮,亚特兰大怀恩柯夫酒店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就在大火蔓延之时,酒店里的285名客多正在熟睡,他们根本不知道卧室门外就是肆虐翻腾的火舌。当酒店服务生发现并报警时,火势已经无法控制,正迅速吞没所有走廊。
客人们陆续醒了,却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令人窒息的烟雾之中。求生本能让他们四处寻找逃生路线,但门外就是足以敏命的高温,而门内弥漫着呛人的浓烟,除了就近逃往窗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路线。就这样,大量的客人选择从楼上一跃而下,不管他们身处多高的楼层。一位母亲相继从7楼扔下自己的一双儿女;一名妇女不顾一切从高层跳下,正好砸到牧人的消防员;一个男子自己用床单做了一条救生索从5楼抛下……不难想象,从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高空坠下会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巨大的加速度会让任何下坠物体变得支离破碎。
当现场地面不断出现或大或小的死尸时,围观者开始挣扎着要离开。而血腥味混着烟味,让部分人开始呕吐。消防员声嘶力竭地喊着:“不要跳”,但还是有很多人纵身跃下,紧接着就是汩汩的鲜血和瘫软的尸体。
然而,在诸多选择跳楼的逃生者里有人活了下来。这位幸存的姑娘当时被困在7楼窗外,她高喊着“我希望活着”,然后跳了下来。现场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阿诺德·哈迪定格了姑娘跳下的瞬间,这张照片获得了1947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这种大火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而普及的防火知识、火海逃生措施也不断在重复。人们或许总是在想,大火离我很远。这种侥幸思想直接缩短了你在火海生存的时间。也许人们应该明白一些基本常识:由火苗变成一场熊熊大火只需要两分钟的时间,而周围的温度会在3分钟内上升到足以致命的高温;伴随大火出现的浓烟主要由组成,会让人呼吸困难,在每场火灾中窒息致死的比例丝毫不弱于直接烧死的比例。了解这些常识后人们就会知道:当火灾发生时,应该尽量让身体靠近地板,因为浓烟和热气会上升;假若要开门逃生,请先试一试门把手的温度,如果很烫,证明火势已经逼近你的房间,开门只会让自己立即置身火海。这些常识或许简单,可说不定就会成为火场自救的武器。
持枪的少年犯
人物:两名少年
时间:1947年
地点:美国波士顿
摄影师:弗兰克·库欣(美国)
1948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图片
爱德华·班克罗夫特,照片上靠着木栅的少年,当时他持枪劫持了另一名少年威廉·洛南。这场劫持案发生的时间是1947年6月23日,班克罗夫特当时只有15岁。他拿着一把被布匹紧紧包裹的左轮手枪走在路上,被正在查案警察拦住了去路。其实就在当天,波士顿一家餐馆发生劫案,警察正在四处寻找劫匪,而神色异样的班克罗夫特自然引起了警察的怀疑。就在警察询问他布匹里是什么的时候,班克罗夫特慌忙掏出左轮手枪射击。
惊恐的班克罗夫特逃到附近一所学校,劫持了同样只有15岁的洛南,并逃到了一条小巷里。当时《波士顿旅行家报》的摄影记者弗兰克·库欣刚下飞机,当他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往现场,悄悄爬到一户人家的屋顶按下了快门。库欣足够幸运,因为他昕在的角度只要少年一抬头就会被发现。
班克罗夫特毕竟只是个少年,他虽然口口声声说如果警察再靠近一点,他就杀了人质,但他始终没有下手。就在他的注意力被前面的警察所吸引之时,一名警察已经悄悄爬到了他紧靠着的木栅背后,并用枪托打晕了他。后来经过一番审讯,班克罗夫特冼清了跟餐馆劫案的关系,但他却要背着滥用、绑架以及袭警的罪名呆在感化院至少两年的时间。
美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无数起枪击事件,其中尤以青少年枪击事件为严重。从中至少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美国泛滥,二是美国犯罪呈现低龄化。《2007年美国人权纪录》显示,“美国私人拥有达2.5亿支,其中包括6000万至6500万支手枪。有48个州规定公民有权携带,其中35个州不经过任何背景审查就可以购得。”这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政策导致的大恶果就是,在整个美国,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各种枪击案件。
美国之所以泛滥,源自于对管制的松懈,以及的唾手可得。此外,加强的管理也影响到军火商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军火集团的强烈反对。军事工业一向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每年它会向美国缴纳数千亿美元的税收。轻松得到一把枪,只是让青少年有了犯罪的硬件基础,真正促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还是其缺乏家庭关爱以及美国一向追求的所谓“自由的价值观”。
序言
海难的幸存者
归来的热拥
国旗插上硫磺岛
大火中的幸存者
持枪的少年犯
再见,鲁斯
就差5英尺完蛋
平壤大桥
揍那个“黑鬼”
总统候选人的鞋底
海滩的悲剧
警察与儿童
死刑前的安慰
演讲台上的刺杀
大人物的背影
临死前的祈祷
众目睽睽下的刺杀
游向自由
生存还是死亡
欢迎来到密西西比
街头死刑
救命之吻
雨中的梦想
马丁·路德·金的葬礼
全副武装
走向困苦的迁徙
惊声尖叫
达卡惨案
战火中的女孩
父亲回家
波士顿太平梯事件
轮椅上的埃迪·鲁滨逊
武器就是星条旗
无法无天的国家
小镇外的案
实况直播的绑架现场
库尔德人
手拉手
中的杀戮
里根遇刺
死不瞑目
奥玛伊拉的痛苦
饥荒中的女孩
横尸街头
不能承受的悲伤
热舞中的总统
大使馆的爆炸声
校园枪声
可怕的闯入者
士兵之死
惊天袭击
迷惘的移民
烈焰中的小木屋
开火的孩子
亲人出狱
危险的试探
归来
哀思与灯火
当生存如履薄冰
决定命运的一撞
走向手术室的母子
东京街头的孤独身影
刚果
“铁蝴蝶”的遇刺现场
海地飓风
新冠军,新纪录
持枪的收房者
疲倦的夫妇
窗边的女孩
家园成为枪靶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奇特的“空虚”感,又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充实”。说它空虚,是因为它没有给我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甚至没有清晰的人物关系。它更像是一堆散落的片段,需要我用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去填补。但说它充实,又是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让我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新的思考。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虽然过程有些混乱,但最终却收获了某种升华。这本书让我明白,有些时候,最深刻的体验,反而来自于那些不确定和未完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或者说,是打破常规的。我没有看到明确的章节划分,也没有清晰的时间线索。一切都像是碎片化的存在,散落在纸页之间,需要读者自己去拼接,去构建。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我想起了拼图游戏,每一块碎片都自有其价值,但只有当它们被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呈现出完整的画面。我经常需要回顾前面的内容,或者猜测后面的走向,才能勉强理解当前的语境。这是一种非常考验读者耐心和理解能力的作品,它不像一些传统小说那样,一目了然。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的思考和解读,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评分刚开始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被投入了一个陌生的漩涡,完全没有方向感。文字像是一连串急促的敲击,又像是低语的回声,我努力辨认每一个词语,却总觉得它们在嘲笑我的理解力。有时,我会被一段突如其来的描写打断,那画面感如此强烈,仿佛我真的置身其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温度。但下一秒,我又被拉回了思绪的泥沼,那些模糊的意象和跳跃的逻辑,让我感到一阵阵的晕眩。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要去往何方,仿佛灵魂被剥离了肉体,漂浮在虚无之中。这种混乱并非令人厌烦,反而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它挑战着我的阅读习惯,迫使我抛弃固有的框架,去接受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有意为之,就是想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失控”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没有明确的图景,只有深邃的蓝黑背景,仿佛是午夜时分,城市灯光在远方晕开的模糊轮廓,又像是未知的星云。标题“现场”两个字,以一种粗犷而内敛的字体呈现,没有丝毫的张扬,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仿佛它承载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我去揭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一场心灵的旅程,或者是一次感官的洗礼。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沉浸其中,忘却时间的流逝,忘记周围的一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两个字传达什么?是某种具体的场景?是某种不可言喻的状态?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未知感,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不是具体的场景,也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气场”。有时候,是一种压抑的沉寂,让我屏住呼吸;有时候,又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让我心绪不宁。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并将它们具象化。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而感到一种莫名的共鸣,仿佛它说出了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表达却又说不出口的话。这种氛围,并非是通过直接的描述来呈现,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暗示,一种意象的叠加,来悄然地渗透到读者的意识中。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我以为故事会按照某种既定的轨迹发展,却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被作者推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这些转折并非生硬的插入,而是仿佛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却又如此的出乎意料。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忍不住惊呼一声,然后又重新审视之前的一切,试图找出那些被我忽略的线索。这种“蝴蝶效应”般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无比的刺激。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侦探游戏,不断地寻找证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推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可以说是“字斟句酌”,但又不失灵动。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平凡的词语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深意。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描绘,那些微小的动作、细微的情感,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写,仅仅是人物的一个眼神,或者一次呼吸的停顿,就能传递出复杂的情绪,让我反复品味。这种“留白”的艺术,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解读,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句话,试图理解它背后隐藏的潜台词。有时,我会因为一个词语的选择而惊叹,觉得它就是那个场景、那个情感的最佳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表达,更在于唤起。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我沿着作者的文字前进,却总是会遇到岔路,有时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跳跃,有时是深邃的哲学思考。我努力寻找着出口,试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但往往会陷入更深的困惑。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岛屿,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风景,但它们之间却缺乏明确的桥梁。我需要不断地在这些岛屿之间穿梭,去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去体味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这种探索的过程,虽然有时令人沮丧,但每一次偶然的发现,都给我带来巨大的惊喜。我开始相信,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现场”,一种思想的现场,一种情感的现场,而我,就是其中一个匆匆的过客,试图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痕迹。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节奏有点难以把握。有时候,故事会像慢镜头一样,一帧一帧地展开,让我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了。每一个场景都被拉得很长,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角色的心跳声。然而,在某些时刻,它又会像一阵狂风,将我卷入一系列事件中,让我应接不暇。情节的推进速度忽快忽慢,这种巨大的反差,有时候会让我感到些许的迷失。我得时刻保持警惕,以免被那些突然的转折打乱节奏。不过,也正是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期待感,也让我愿意继续往下读。
评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挣扎”。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而是一种更加隐秘、更加深刻的精神层面的较量。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某种不安、某种追问。他似乎在不断地探索人生的意义,探索存在的本质,但又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种“未完成感”,也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真实。它不像一些作品那样,给出了清晰的结论,而是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起去面对那些终极的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