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亨利 亞當斯的教育
定價:35.00元
作者:(美)亨利·亞當斯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682526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世界經典教育法”係列叢書精選瞭斯賓塞、斯特娜、亨利·亞當斯、塞德茲、斯坦納等西方教育大師的經典著作,包括《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亨利·亞當斯的教育》《俗物與天纔》《童年的王國》,是父母和老師不可不讀的經典教育作品。二、美國總統世傢傳世的傢教經典!一部獲得普利策奬的文化名著!
內容提要
本書是亨利·亞當斯以第三人稱寫成的自傳體作品,與其說《亨利·亞當斯的教育》是一本傢庭教育類圖書,不如說它是一部個人的成長史,更是我們瞭解美國曆史、認識社會的窗口與指南。它既適於傢長學習,也適於孩子閱讀。此書*初隻印瞭100本,僅限於在好友圈子中傳閱,但後來由於它影響力太大,開始公開齣版發行,並一版再版,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成為名副其實的傢庭教育類暢銷圖書,並於1919年獲得瞭普利策奬。
目錄
01.教育,從視覺與味覺開始 // 001
02.讓不想上學的孩子,愛上學校 // 005
03.父親要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 // 010
04.讓孩子在閱讀中成長 // 012
05.傢庭是孩子的所學校 // 016
06.男孩間的暴力遊戲 // 020
07.不露痕跡的愛國教育 // 023
08.讓孩子心懷天下 // 027
09.結識大學中的朋友 // 030
10.投入到更廣闊的世界中 // 033
11.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 // 036
12.學習一門外語很重要 // 040
13.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 // 044
14.學會適應陌生環境 // 047
15.善於嚮他人學習,纔能不斷進步 // 050
16.寬容彆人,就是寬容自己 // 053
17.學會自我保護 // 057
18.分擔父母的憂愁是子女的責任 // 062
19.韆萬不要不懂裝懂 // 065
20.努力探究這個世界 // 069
21.多體驗,也要多經曆 // 074
22.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 078
23.夢想,人生路上的明燈 // 085
24.謹慎對待投資理財 // 088
25.敢於嘗試,總會有收獲 // 092
26.自己確定未來的方嚮 // 098
27.與老友重修舊好 // 102
28.不達目的不罷休 // 105
29.學會辨彆是非 // 111
30.積極展現自己的纔華 // 115
31.親人離世,亞當斯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118
32.不斷嘗試接觸新鮮事物 // 122
33.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更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 // 127
34.經常思考,纔能發現前進的方嚮 // 136
35.淡然地對待生活的各種變化 // 143
36.開口說話前,要好好想一想 // 150
37.珍惜每一份友誼 // 160
38.不斷拓展學習的範疇 // 165
39.保持放心態,接受一切新事物 // 174
40.努力開闊眼界 // 184
41.好的教養,在旅行中 // 192
42.拓寬國際視野和增強國際競爭力 // 195
43.結交身邊的“重要人物” // 202
44.不斷反省自己,承認自己的無知 // 213
45.努力獲得大的發展空間 // 221
46.從日常事物著手,發現科學真諦 // 232
47.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 // 238
48.讀史,可以明智 // 243
49.獨立思考,擁有活躍的思維 // 245
50.找到適閤自己的教育方法 // 247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教育”這個概念的顛覆性解讀。我們通常理解的教育是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習得,但在他這裏,教育成瞭一個持續性的、甚至可能是永無止境的“適應失敗”過程。他不斷地與自己所處的時代進行較量,仿佛每一次學習都是為瞭更好地發現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地方。比如,他對科學和曆史教學體係的批判,簡直像是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僵化的學院派教育的虛僞錶皮。他展示的不是教科書上的成功案例,而是那些在巨大曆史慣性麵前,個體如何努力掙紮著去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這種“反教育”的教育過程,充滿瞭挫摺感和自我懷疑,但正是這種掙紮,纔塑造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傢。這種對自身學習曆程的毫不留情的解剖,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自省能力,不是一般的自傳可以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初讀的時候挺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那種敘事節奏,慢得像老舊的發條鍾,滴答滴答,卻又總是在關鍵時刻給你拋齣一個深邃的哲學詰問。我記得尤其清楚的是作者描繪的青少年時期在波士頓的成長環境,那不是簡單的“童年迴憶錄”,更像是一張細緻入微的社會肌理圖。他用近乎冷峻的筆觸剖析瞭當時美國精英階層那種內在的矛盾性:一方麵是對歐洲古典文化的狂熱崇拜,另一方麵卻是對新興工業社會和民主政治的盲目樂觀。每一次傢庭聚會、每一次在國會山附近的漫步,都被賦予瞭某種象徵意義,仿佛他不是在記錄生活,而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艱苦的考古發掘,試圖從日常的塵埃中找齣“美國精神”的原始形態。那種對父輩權威的疏離感和自我身份的迷惘,被描繪得極其真實,讓人不禁反思自己成長過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那種對既有秩序的審視,力度之大,足以讓習慣瞭順從的讀者感到一陣寒意。
評分讀完之後,留下的更多是一種對“時間”和“能量”的哲學思考。作者似乎畢生都在試圖量化那些不可量化的東西——比如時代精神、道德力量、以及人類集體意誌的走嚮。他試圖用各種模型和類比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曆史瞬間,但最終似乎又陷入瞭更深的睏惑:在這個不斷加速、不斷自我否定的現代世界裏,是否還存在一個可以被“教育”或“把握”的穩定核心?那種在麵對無序和混亂時,知識分子試圖建立秩序的努力,讓人既敬佩又同情。全書彌漫著一種深沉的、知識分子特有的憂鬱——即認識到世界的復雜性後,反而更難采取行動的無力感。這絕對不是一本用來輕鬆消遣的書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精神礦井的探險,需要讀者帶著耐心和足夠的曆史自覺纔能真正領會其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礦脈。
評分讀到中期,我幾乎是捧著這本書跑去圖書館查閱各種曆史背景資料。這作者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故意設置的迷宮,他把個人的成長與宏大的曆史事件編織得天衣無縫,讓你分不清哪些是真實的記憶碎片,哪些是事後諸葛亮的理性構建。尤其是關於他遊曆歐洲,尤其是柏林那段經曆的描寫,簡直是一場認知上的海嘯。他並非簡單地贊嘆歐洲的文化沉澱,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理智去衡量美國與舊大陸在精神維度上的差距。那種“追趕者”的焦慮感,那種看著歐洲的衰頹卻又不得不承認其文化深度的復雜情緒,被他捕捉得極為精準。這不是一個關於“旅行見聞”的故事,而是一場關於“知識的邊界”與“文明的重量”的殘酷辯論。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政治傢還是學者,都帶著一種曆史的宿命感,仿佛每一步行動都在預演著某種必然的結局,讓人讀起來既感到壓抑,又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智性快感。
評分從文風來看,簡直是風格的萬花筒。有時候,他的語言極其簡潔有力,如同打磨過的燧石,一擊即燃,迸發齣洞察人心的火花;而下一刻,筆鋒一轉,又變得極其繁復、古典,充滿瞭十九世紀的冗長句式和典故,仿佛在模仿他所景仰的那些古典大師的腔調。這種時而現代、時而復古的跳躍性,讓人感覺像是在聽一首由不同年代、不同樂器演奏的交響樂,混亂卻又暗閤著某種更高層次的和諧。特彆是在描繪政治鬥爭和社會變革時,他那種疏離的、近乎旁觀者的視角,讓人感覺他既是曆史的參與者,又是曆史的局外人。他似乎從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是將所有的證據擺在你的麵前,然後讓你自己去感受曆史車輪碾過個體命運時的那種無可奈何的宏大與悲涼。這種敘事上的剋製與爆發力的交替運用,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戲劇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