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 亚当斯的教育

亨利 亚当斯的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亨利·亚当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美国历史
  • 教育
  • 文化
  • 社会
  • 19世纪
  • 亨利·亚当斯
  • 回忆录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2638
商品编码:2948019562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亨利 亚当斯的教育

定价:35.00元

作者:(美)亨利·亚当斯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68252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世界经典教育法”系列丛书精选了斯宾塞、斯特娜、亨利·亚当斯、塞德兹、斯坦纳等西方教育大师的经典著作,包括《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俗物与天才》《童年的王国》,是父母和老师不可不读的经典教育作品。二、美国总统世家传世的家教经典!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文化名著!

内容提要


本书是亨利·亚当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体作品,与其说《亨利·亚当斯的教育》是一本家庭教育类图书,不如说它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更是我们了解美国历史、认识社会的窗口与指南。它既适于家长学习,也适于孩子阅读。此书*初只印了100本,仅限于在好友圈子中传阅,但后来由于它影响力太大,开始公开出版发行,并一版再版,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教育类畅销图书,并于1919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目录


01.教育,从视觉与味觉开始 // 001

02.让不想上学的孩子,爱上学校 // 005

03.父亲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 // 010

04.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 012

05.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 // 016

06.男孩间的暴力游戏 // 020

07.不露痕迹的爱国教育 // 023

08.让孩子心怀天下 // 027

09.结识大学中的朋友 // 030

10.投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 // 033

11.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 036

12.学习一门外语很重要 // 040

1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044

14.学会适应陌生环境 // 047

15.善于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 050

16.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 053

17.学会自我保护 // 057

18.分担父母的忧愁是子女的责任 // 062

19.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 065

20.努力探究这个世界 // 069

21.多体验,也要多经历 // 074

22.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 078

23.梦想,人生路上的明灯 // 085

24.谨慎对待投资理财 // 088

25.敢于尝试,总会有收获 // 092

26.自己确定未来的方向 // 098

27.与老友重修旧好 // 102

28.不达目的不罢休 // 105

29.学会辨别是非 // 111

30.积极展现自己的才华 // 115

31.亲人离世,亚当斯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118

32.不断尝试接触新鲜事物 // 122

33.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更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 // 127

34.经常思考,才能发现前进的方向 // 136

35.淡然地对待生活的各种变化 // 143

36.开口说话前,要好好想一想 // 150

37.珍惜每一份友谊 // 160

38.不断拓展学习的范畴 // 165

39.保持放心态,接受一切新事物 // 174

40.努力开阔眼界 // 184

41.好的教养,在旅行中 // 192

42.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 195

43.结交身边的“重要人物” // 202

44.不断反省自己,承认自己的无知 // 213

45.努力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 221

46.从日常事物着手,发现科学真谛 // 232

47.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 238

48.读史,可以明智 // 243

49.独立思考,拥有活跃的思维 // 245

50.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 24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一段追寻启蒙的漫长旅程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并非一本教授特定知识或技能的书籍,而是一部深刻描绘个人心智发展历程的自传体作品。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溯了作者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从童年时期到中年的人生轨迹,重点聚焦于他如何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努力理解世界、探寻自我价值、并最终形成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的过程。这是一种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教育,一种无关乎学科边界、直抵灵魂深处的探索。 本书的叙事并非线性,亚当斯以一种独特的、跳跃性的方式,将童年家庭环境、早期教育经历、青年时期的游历见闻、以及在中年以后对历史、科学、宗教和政治的深度思考融为一体。他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回忆、反思、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自嘲,来展现他个人心智的成长轨迹。这种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困惑、挣扎、以及不断的自我否定与重塑。 故事的开端,亚当斯描绘了他所处的美国,一个在内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却又充满着工业化洪流和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政治世家,但这个显赫的出身并未能给他带来明确的人生方向。相反,他身处一个既要继承家族传统,又要面对新兴社会秩序的十字路口。他童年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旧式精英教育的延续,但这种教育在他看来,似乎与正在发生的世界格格不入。他回忆起童年时期对自然的观察,对家族历史的模糊印象,以及在书本中获得的零碎知识,这些都构成了他早期心智的基石,但却不足以帮助他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心理的动荡。 亚当斯对他的早期教育,特别是正规学校教育,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形式和陈规,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他尤其反感那种僵化的、脱离现实的古典教育,尽管他也承认其中蕴含的某些智慧。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是对人类经验的广泛汲取,是对思想的自由探索。 青年时期,亚当斯踏上了欧洲的旅程,这成为了他教育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欧洲,他接触到了更广泛的文化、更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更前沿的科学思想。他置身于古老的城市,漫步于宏伟的教堂,观摩着刚刚诞生的工业奇迹。他与当时欧洲的知识界精英进行交流,听闻他们的见解,观察他们的思考方式。这趟旅程,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开始反思美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局限性。他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更在于其精神文化的深度和思想的原创性。 在欧洲的经历,也让他对历史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不再将历史仅仅视为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力量,一种由无数个体意志、社会结构、以及偶然性共同塑造的动态过程。他开始研究科学史、政治史、以及社会思想史,试图从中找到理解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线索。 然而,《亨利·亚当斯的教育》并非一篇简单的游记或学术报告。亚当斯在这部作品中,更侧重于展现他个人内心世界的挣扎和演变。他坦率地承认自己曾经的傲慢、迷茫、以及对权力和声名的短暂追求。他描述了他在美国政坛的尝试,以及最终的失望。他认识到,仅仅凭借出身和才智,并不能真正地融入那个时代的主流,也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中年以后,亚当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科学的探索中。他着迷于当时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等概念。他试图将这些科学原理应用于理解历史和人类社会,思考是否存在某种普适性的“力量”或“法则”在支配着人类的命运。这种跨学科的思考,使得他的思想具有了独特的深度和前瞻性。他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而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宗教的看法。他出身于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世俗化的进程,他对传统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他并非全盘否定宗教的价值,而是认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宗教形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慰藉和道德指引的需求。他试图在科学和历史中寻找一种新的“信仰”,一种能够整合人类经验、指导人生方向的理念。 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亚当斯对自身心智活动的细致剖析。他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他在面对知识、权力、以及人生困境时的内心活动。他对于“知识”的定义,并非简单地积累事实,而是理解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判断。他对于“教育”的理解,更是超越了学校的围墙,是一种贯穿终生的自我塑造过程。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并非一本能提供明确答案的书。相反,它提出的问题远比给出的答案多。亚当斯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个体如何努力去理解世界,如何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去定义“有意义的人生”。他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面临的普遍性困境。 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反讽、幽默,以及一种冷峻的智慧。亚当斯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文学意象,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来表达他的思想。他的叙述方式,有时显得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深邃的哲思。 总而言之,《亨利·亚当斯的教育》是一部关于一个杰出头脑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如何进行自我启蒙、追求精神独立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深刻见解的个体的深刻探讨。它激励着读者去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去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并踏上属于自己的、永无止境的教育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那种叙事节奏,慢得像老旧的发条钟,滴答滴答,却又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你抛出一个深邃的哲学诘问。我记得尤其清楚的是作者描绘的青少年时期在波士顿的成长环境,那不是简单的“童年回忆录”,更像是一张细致入微的社会肌理图。他用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当时美国精英阶层那种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是对欧洲古典文化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却是对新兴工业社会和民主政治的盲目乐观。每一次家庭聚会、每一次在国会山附近的漫步,都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仿佛他不是在记录生活,而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考古发掘,试图从日常的尘埃中找出“美国精神”的原始形态。那种对父辈权威的疏离感和自我身份的迷惘,被描绘得极其真实,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那种对既有秩序的审视,力度之大,足以让习惯了顺从的读者感到一阵寒意。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教育”这个概念的颠覆性解读。我们通常理解的教育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习得,但在他这里,教育成了一个持续性的、甚至可能是永无止境的“适应失败”过程。他不断地与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较量,仿佛每一次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地方。比如,他对科学和历史教学体系的批判,简直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僵化的学院派教育的虚伪表皮。他展示的不是教科书上的成功案例,而是那些在巨大历史惯性面前,个体如何努力挣扎着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挫折感和自我怀疑,但正是这种挣扎,才塑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这种对自身学习历程的毫不留情的解剖,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省能力,不是一般的自传可以比拟的。

评分

读完之后,留下的更多是一种对“时间”和“能量”的哲学思考。作者似乎毕生都在试图量化那些不可量化的东西——比如时代精神、道德力量、以及人类集体意志的走向。他试图用各种模型和类比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但最终似乎又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在这个不断加速、不断自我否定的现代世界里,是否还存在一个可以被“教育”或“把握”的稳定核心?那种在面对无序和混乱时,知识分子试图建立秩序的努力,让人既敬佩又同情。全书弥漫着一种深沉的、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即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后,反而更难采取行动的无力感。这绝对不是一本用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精神矿井的探险,需要读者带着耐心和足够的历史自觉才能真正领会其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矿脉。

评分

从文风来看,简直是风格的万花筒。有时候,他的语言极其简洁有力,如同打磨过的燧石,一击即燃,迸发出洞察人心的火花;而下一刻,笔锋一转,又变得极其繁复、古典,充满了十九世纪的冗长句式和典故,仿佛在模仿他所景仰的那些古典大师的腔调。这种时而现代、时而复古的跳跃性,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首由不同年代、不同乐器演奏的交响乐,混乱却又暗合着某种更高层次的和谐。特别是在描绘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时,他那种疏离的、近乎旁观者的视角,让人感觉他既是历史的参与者,又是历史的局外人。他似乎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将所有的证据摆在你的面前,然后让你自己去感受历史车轮碾过个体命运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宏大与悲凉。这种叙事上的克制与爆发力的交替运用,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戏剧张力。

评分

读到中期,我几乎是捧着这本书跑去图书馆查阅各种历史背景资料。这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故意设置的迷宫,他把个人的成长与宏大的历史事件编织得天衣无缝,让你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记忆碎片,哪些是事后诸葛亮的理性构建。尤其是关于他游历欧洲,尤其是柏林那段经历的描写,简直是一场认知上的海啸。他并非简单地赞叹欧洲的文化沉淀,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理智去衡量美国与旧大陆在精神维度上的差距。那种“追赶者”的焦虑感,那种看着欧洲的衰颓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文化深度的复杂情绪,被他捕捉得极为精准。这不是一个关于“旅行见闻”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知识的边界”与“文明的重量”的残酷辩论。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仿佛每一步行动都在预演着某种必然的结局,让人读起来既感到压抑,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智性快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