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攥在手里

把幸福攥在手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兴明 著
图书标签:
  • 幸福
  • 成长
  • 人生
  • 感悟
  • 励志
  • 自我提升
  • 积极心理学
  • 生活
  • 情绪管理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807524847
商品编码:294866599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把幸福攥在手里
作者 朱兴明
定价 18.00元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 9787807524847
出版日期 2009-11-01
字数 200000
页码 25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322Kg

   内容简介
人生,是一个常谈常新、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人生只有一次。个体在时间的不可逆转中都要经历童年、青年、壮年、老年阶段,人生在时间的流动中活动着。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只能选择一种人生,人只能在没有两次选择余地的有限的生命中享受人生、品味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对于物理时间没有自由,死亡都是必然的。但是,无论生命怎样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时间,本身就是生命的延长,也是人生的丰富。

   作者简介

   目录

写在前面
章 人生的根本追求
人生追求的根本
幸福是什么
幸福感与需要的满足
幸福感的传递性
把幸福攥在自己手里
第二章 人生的价值定位
人究竟活在哪里
人生的价值定位
把劳动作为人生的需要
不可放过学习的机会
不要自毁了你的天赋
学会放弃
重要的是创新
别忘了我们的责任
第三章 人生的事体情理
人际间的事理
苦与乐的蕴涵
不要首先就肯定
别做他人的尾巴
人是多面性的
“我”就是天才
机遇比金钱更重要
“度”的玄妙
一般大学生的根本出路
人生寄语三篇
写在后面
后记

   编辑推荐
愿每一个青年人抓住未来的幸福
愿每一个中老年人拥抱现实的幸福
愿每一个家庭都充满着幸福
愿全人类和谐、安康、幸福

   文摘

   序言




《流光碎影:二十世纪都市变迁录》 一、 引言:时代的侧影与无声的洪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凝视过去、捕捉时代脉搏的私人影像志。我们聚焦于二十世纪,这个充满剧变、矛盾与奇迹的百年。从蒸汽与电力交织的黎明,到信息浪潮席卷的黄昏,城市作为文明的熔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与重塑。本书旨在描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潜藏在钢筋水泥丛林深处的“流光碎影”——那些关于生活方式、空间感知、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美学悄然转变的微小证据。 我们不谈及宏观的政治角力或经济模型,而是深入到街角的咖啡馆、拥挤的电车车厢、新兴的百货商店内部,去探寻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站位与姿态。这是一部关于“在场感”的重建,关于我们如何从一个更加缓慢、更具物质性的世界,过渡到一个快速、日益虚拟化的新纪元。 二、 第一部分:工业的呼吸与空间的定义(约1900-1945) 1. 垂直的野心与地平线的消逝: 二十世纪初,现代建筑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城市的天际线。摩天大楼不再仅仅是商业效率的象征,它们成为一种新的神谕,一种对重力和传统尺度的挑战。本书细致分析了早期钢结构建筑对城市心理空间的影响。人们开始习惯于仰视,目光不再停留在平坦的街道,而是被无休止地拉伸向上。我们将考察“电梯男孩”这一新兴职业的诞生,以及电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种被加速的、垂直的社交体验。 2. 街道的异化:从步行者天堂到车轮的疆域: 内燃机的普及是城市生活最剧烈的催化剂之一。汽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旅行的速度,更彻底重新划分了街道的权力结构。本章深入探讨了“人行道”和“车道”的边界是如何被逐渐侵蚀和重新定义的。我们对比了1910年代马车时代的悠闲步调与1930年代“塞车”初现时的焦躁感。街道从邻里交往的公共客厅,演变为纯粹的交通走廊,这种转变对邻里间的信任和随机性社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日常物件的“现代性”:标准化与批量生产的幽灵: 现代工业设计开始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从标准化尺寸的家具到被重新设计的餐具,一切都趋向于“高效”。本书考察了“样板房”的兴起,以及“功能至上”的理念如何试图驯服人类复杂的生活习惯。我们通过对早期“留声机”和“冰柜”的社会接受过程的研究,揭示了技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与作息规律。那些曾经耗费大量人力的家务劳动被机械取代后,释放出的时间,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导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是迅速被新的消费欲望所填补。 三、 第二部分:消费的迷宫与屏幕的诱惑(约1945-1980) 1. 百货公司的“内部宇宙”: 二战后,百货公司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剧场。它们是第一个将“体验”打包出售的场所。本章详细剖析了百货公司如何运用灯光、气味、陈列布局(Window Dressing)来构建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充满诱惑力的“内部宇宙”。我们探讨了“橱窗购物”这一行为的心理机制:它满足了观看欲、拥有欲,却常常以不购买结束,形成一种独特的、低风险的享乐主义。 2. 郊区化与“通勤者”的身份诞生: 大规模的郊区建设和高速公路系统的完善,催生了全新的社会阶层——通勤者。这些人每天往返于安静的私人住宅与喧嚣的商业中心之间。本书研究了这种地理上的分离如何导致“工作身份”与“家庭身份”的割裂。郊区成为一个隔离的避难所,它牺牲了城市固有的、随机的公共生活,换取了对家庭生活的绝对控制权。 3. 媒介的渗透:收音机、电视与时间的主权争夺: 1950年代,电视的普及标志着家庭时间被前所未有地“共享”和“同步化”。不再是阅读、音乐或各自的活动,而是全家围坐在屏幕前,接受同一套叙事。我们分析了早期广告的语言,它们如何利用焦虑感和对“正常生活”的定义,来推销产品。电视不再只是娱乐工具,它成为了定义“此时此刻”的标准计时器。 四、 第三部分:流动性、碎片化与数字前夜(约1980-2000) 1. 购物中心的崛起:室内化的公共空间: 随着老城区商业街的衰落,封闭式购物中心成为了新的城市节点。它们是恒温、无雨、没有流浪汉的“完美公共空间”。本章对比了传统街道的不可控性与购物中心的精心设计。在购物中心里,行走不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行走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一种被精心规划的体验路径。 2. 移动的孤独:便携技术的萌芽: 本书记录了小型化电子设备(如随身听、早期移动电话)如何将个人空间从物理边界中解放出来,却也同时将个体包裹得更加严密。耳机成为一种“拒绝打扰”的社会符号。在拥挤的地铁里,人们第一次在物理上如此接近,精神上却达到了空前的疏离。这种“在场的不在场”状态,为后来的数字时代奠定了心理基础。 3. 透明度与监控的悖论: 20世纪末,监控技术开始进入公共视野。玻璃幕墙的使用越来越多,城市变得更加“透明”。然而,这种透明度并非意味着更大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无处不在的观察。本书探讨了这种视觉上的通透感,如何与日益增强的个人隐私焦虑并存。城市景观变成了一场关于谁在看,谁又在被看的复杂游戏。 五、 结语:被遗忘的触感 《流光碎影》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重新感知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却又在快速流逝的物质世界中的细节——混凝土的粗糙、老式电话转盘的阻尼感、报纸油墨的味道,以及步行时鞋底与地面真实的反馈。我们试图揭示,在追求效率和幸福感的旅程中,我们无意中放弃了对日常生活的更深层次的、多维度的沉浸体验。这是一部关于“失去的连接”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它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的认知,并打开了新的视野。作者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它并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我喜欢书中那种开放性的讨论,它鼓励读者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来,与作者一起探索真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可能有着更简单、更直接的解决方式。它也让我更加勇于面对自己的不确定性,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将知识转化为对生活的洞察和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智识之旅。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常常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来探讨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议题。我被书中那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它并非一味地教导,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激发读者的思考。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所塑造的,而拥有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并勇敢地去追求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事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清泉,在忙碌的生活中,总能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的那些细微的生活场景,那些在日常琐碎中闪烁着微光的情感,比如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上的光斑,又或者是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泥土芬芳,都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放慢节奏,沉浸在文字构建的画面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它并没有提供什么惊天动地的道理,也没有刻意贩卖鸡汤,而是以一种温和而真挚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珍视身边的美好。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追求一些遥不可及的“幸福”而忽略了触手可及的喜悦,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幸福并非总是轰轰烈烈,而是蕴藏在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分享、每一次静谧的时刻中。它让我意识到,拥有幸福的关键,不在于 external 的获得,而在于 internal 的感知和把握。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暖的老朋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和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那种彷徨、挣扎、失落,又带着一丝不屈的韧劲,都写得非常真实。它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反而坦然地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成长。我记得有几个章节,读着读着就潸然泪下,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那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把我内心深处的感受都精准地捕捉并表达了出来。它教会我,即使面对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书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体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是支撑我们走过人生风雨的重要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和身边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丝丝的温暖,非常触动人心。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它像一首悠扬的乐曲,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我喜欢作者对意境的营造,那种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画面,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它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质朴而真诚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触动我的句子,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情感”的意义,明白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波动,同样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