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冲突的观念论根源 |
| 作者 | 吴先伍 |
| 定价 | 20.00元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811411249 |
| 出版日期 | 2010-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222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共分九章,章以先秦时期为主回顾中国传统的自然思想。在这个部分当中主要涉及到道家与儒家的自然思想。第二章主要探讨西方古代的自然思想。第三章主要探讨人的物质欲望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破坏。第四章主要探讨现代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与自然破坏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主要通过追溯理性发展的历史,通过分析理性在古代和现代所发生的变化,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的思维方式根源。第六章主要讨论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第七章主要讨论现代科学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第八章主要从自然与环境概念之间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第九章主要讨论自然的拯救的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导论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开篇的几个案例所吸引,作者用非常生动且略带忧虑的笔触,描绘了几个具体的生态危机事件,它们并非遥远的新闻报道,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某个曾经风景如画的小镇因为过度开发而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又或者某种曾经随处可见的物种如今濒临灭绝。这种“近距离”的呈现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生态危机”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如何将它们与“现代性境域”联系起来,现代性究竟带来了什么,又剥夺了什么?它在加剧人与自然冲突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支撑现代性发展的核心理念,例如理性主义、进步主义、对无限增长的追求等等,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自然推到了一个被征服、被利用的对象的位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它带来的挑战。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作者在“现代性境域”这个宽广的背景下,审视“人与自然冲突”的“观念论根源”,这种视角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伴随的某种“技术至上”的倾向,是如何让我们过度依赖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而忽略了改变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是否书中会揭示,我们对自然的“驯服”和“征服”的欲望,实际上源于一种不安全感,一种试图通过控制外部世界来获得掌控感的心理需求?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的、关于“现代性”的重新思考,以及在这种新的思考框架下,人与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更加和谐的相处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仅是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能从中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方向。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抽象的山峦剪影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工业烟囱,瞬间就勾勒出一种紧张感,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可能会探讨的那个主题——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纠葛。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从“观念论根源”这个角度去切入,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所塑造的。比如,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甚至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某些哲学思想,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然,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观念?我很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会颠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能引导我们去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哪怕只是思想上的启迪,也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巧妙,它似乎不是一条线性的叙述,而是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现代性”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中,将自然视为可以被人类改造、控制的“客体”,从而忽略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复杂性。同时,我也非常好奇,作者是否会触及到现代社会中,那种对“进步”和“发展”的片面追求,是如何驱动着对自然的无限索取,而这种索取往往又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源自观念层面的冲突,是如何最终在现实世界中转化为具体的环境破坏,比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等。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复杂交织的因果关系的清晰梳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带有某种哲学思辨的韵味,读起来既需要一定的专注,又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人与自然冲突的观念论根源”时,那种抽丝剥茧式的论证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挖掘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更为根本的原因。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追溯到西方哲学史上的某些关键时刻,比如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或者启蒙运动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强化,又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对自然“非主体”的认知,将自然视为纯粹的资源,而不是一个与我们并存的、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系统。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哲学思潮,与当下的具体生态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观念层面的“根源”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为何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与自然渐行渐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