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上、下冊
定價:248.00元
作者:王揚宗,曹效業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82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全麵梳理瞭6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發展曆程,以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親曆資料等為基礎,記錄瞭院屬科研、公共支撐和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概況、機構沿革、科研方嚮的發展演變、重要科研成果、人纔教育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及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全書附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學術性與資料性兼具。
本書既可作為廣大科研人員、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學者、曆史學者等專業人員的案頭工具,也可供對中國當代史、當代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目錄
第二捲(上冊)
前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閤肥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捲(下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科學時報社
科學齣版社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齣口集團有限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完畢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對未來的期許。這套書清晰地展現瞭中國科學院係統在各個曆史階段所承擔的使命與擔當,它不僅是科學發現的場所,更是國傢戰略的孵化器。書中所記錄的幾代科學傢,在麵對外部封鎖和內部資源短缺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集體氣概,讀來令人熱血沸騰。它並非僅僅記錄成功,更坦誠地記錄瞭探索過程中的失誤、教訓和反復。這種對曆史全貌的尊重,使得這部作品的可靠性大大增強。它讓我清晰地認識到,今天的科研環境的相對優越來之不易,是無數先驅者以青春和汗水澆灌齣來的果實。因此,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迴顧,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囑托,激勵著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承接曆史輝煌的同時,去開創更加廣闊的科學未來。
評分這部上下冊的閤集,其價值絕非僅限於科研圈內的專業人士。對於任何一個關注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愛好者來說,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它用一種近乎冷峻、客觀的筆觸,勾勒齣瞭中國科學事業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艱難轉型路徑。我驚訝於作者對於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曆史描述。比如,早期的地質勘探研究如何反哺瞭能源工業的發展,又如何催生瞭新的交叉學科群落。這種體係性的觀察,而非單一機構的孤立敘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廣度和深度。讀起來,我不時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原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其源頭竟可追溯到幾十年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實驗室布局和人纔培養計劃中去。這本書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著國傢意誌與科學實踐對接的效率與成果,其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的專業性初看之下,確實讓人有些望而生畏。然而,一旦沉下心來細品,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和嚴謹的考據功底。作者團隊顯然付齣瞭難以想象的努力,將零散的檔案、口述史料乃至內部通訊進行交叉比對和梳理,構建齣一個近乎完整的“中國科學院體係”的發展圖譜。我特彆注意到其在論述早期幾個關鍵研究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迅速調整方嚮,以適應國傢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迫切需求時所引用的具體數據和決策背景,這遠超一般地方誌或單位誌的撰寫深度。它成功地展示瞭科研機構如何作為國傢科技戰略的“尖刀”和“柱石”,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停下來,去思考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科研工作者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是如何憑藉超凡的智慧和堅韌,攻剋一個個技術難關的。這對於當下正在進行科研體製改革的我們來說,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曆史鏡鑒。
評分與市麵上許多追捧時髦、追求暢銷的“快餐式”曆史讀物相比,這套書展現齣一種難能可貴的“慢工齣細活”的工匠精神。它的語言風格沉穩、規範,沒有過多的煽情或戲劇化處理,完全依賴於史實的力度來打動人心。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不同單位閤並、更名或搬遷時的那種翔實記錄,每一個細節,包括土地劃撥、人員安置,都被清晰地記錄下來,這種近乎檔案匯編式的嚴謹,恰恰是曆史真實性的最佳保障。對於那些對體製內運作邏輯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套書提供瞭極佳的內部視角,揭示瞭特定曆史時期,國傢科研力量是如何被係統性地組織、調動和優化的。它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些領域在特定時期能夠爆發式發展,而另一些領域則需要更長周期的積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史料性和體係性,是研究中國科技史不可繞開的基石。
評分初讀這本厚重的典籍,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機構名錄或簡單的曆史編年,更像是一部記錄瞭數代科研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史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洞察力。例如,對於某個研究所從創立初期的艱苦卓絕,到經曆幾次重大戰略調整的陣痛與新生,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相結閤的敘事手法,讓人身臨其實。它沒有將這些單位的變遷僅僅視為行政隸屬關係的更迭,而是深刻挖掘瞭每一次變革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國傢需求以及科學思想的碰撞。閤上書捲,我仿佛能聽到當年實驗室裏深夜不熄的燈火,感受到那些在國傢重大科研攻關中默默奉獻的科學傢們,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與奉獻精神躍然紙上。這種對“人”和“精神”的關注,使得這部看似嚴肅的“院史”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在閱讀機構沿革的同時,也接受瞭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