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有法 | ||
| 定价 | 48.00 | |
| 出版社 | 江苏美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0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孙晓云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34432248 | |
| 重量 | 636 | |
《书法有法》主要包括:“引起困惑的三件事”、“盲人摸象”、“笔杆的直径”、“《铡美案》的启示”等文章。
1 “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
2 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 “请循其本”
4 “便捷”是指什么
5 盲人摸象
6 怀疑“永字八法”
7 先说执笔
8 “五指”还是“五字”
9 “拨镫”极其形象
10 用“笔法”书写的字才叫“书法”
11 “人物是万物的尺度”
12 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13 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二:没有依托的书写
14 大胆的推理
15 笔杆的直径
16 笔毫的长短软硬
17 纸的起源与“动”“举”“握”“染”
18 《铡美案》的启示
19 笔法成于书写姿势
20 “古法”的绝唱
21 不自觉的丧失
22 桌子的功与过
23 “八分书”的解释
24 “向背”出形势
25 好大一头象
26 “章草”是书法演变的句号
27 “隶化”与“美化”的生理极限
28 三根细绳搓成一根粗绳——“完法”
29 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尚法”
30 “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 ——“变法”
31 zui不愿承认的现实——“无法”
32 书法是视觉艺术吗
33 “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解密
34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答疑
35 “内擫”“外拓”词诠
36 zui后有行书
37 “个性”是这样形成的
38 为“意在笔先”正言
39 转笔决定竖写左行
40 “指实掌虚”的传讹
41 “眇者不识日”
42 无意间“指鹿为马”
43 “帖学”的溃塌
44 重审“碑学”
45 求形似必堕“画字”
46 日本书法史略
47 何谓书法 何谓绘画
48 “书法的本质” ——没有结果的讨论
49 书法的wan能钥匙
50 汽车上的顿悟
51 中国画的困惑
52 “骨法”即笔法
53 “书画”在这里“同源”
54 无笔法不成画
55 自古华山一条路
56 “文人画”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远山
57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58 “纸抄纸”
59 真实与无奈
60 箕子的故事
后记
重印后记
2010年修订版后记
孙晓云书法作品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标题和分类信息让我感到有些复杂,既有“正版 书法有法 艺术 书法 篆刻”,又有“书法理论 文学艺术 文学 现当代文学 江苏美术出版社”。这似乎暗示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技法的指导书,更可能是一本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的领域。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书法作品,但往往停留在“好看”的层面,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技法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理解“书法有法”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掌握笔画的描绘,更是领悟线条的生命力、墨色的变化以及字形结构的和谐之美。同时,我也对“篆刻”部分感到好奇,作为“方寸之间见乾坤”的艺术,它与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线条的运用和章法的布局。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篆刻创作的思路和方法。而“文学艺术”和“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出现,则让我产生了更广泛的联想。我很好奇,在作者看来,书法艺术与文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是否有一些文学作品,其文字本身就带有书法的韵味,或者其叙事方式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影响?或者,书法作品本身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无声的文学叙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去理解和欣赏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
评分坦白说,我看到“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正版”这两个词,就知道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印刷和装帧方面我不用太担心。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艺术史的著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关注的重点是,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个关于“书法理论”的深入解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法的层面。我希望它能探讨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是如何体现在书法创作中的。同时,我对“文学艺术”和“文学”的提及感到有些不解,不确定它们在整本书中占据怎样的篇幅,以及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仅仅是为了点缀,或者简单介绍一些与书法相关的文学作品,那我可能会感到有些失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否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书法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或者探讨书法艺术如何影响文学的表达方式,例如文字的排列、视觉效果等。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跨学科的思考,例如,当代的文学作品是否能从传统书法艺术中汲取灵感,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或者,书法作品本身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视觉文学”?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
评分我本来是冲着“正版”和“江苏美术出版社”这几个字来的,想着肯定质量有保证,内容也比较权威。收到书后,我翻开目录,发现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书法、篆刻、书法理论,甚至还涉及了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这让我有点意外,也有些好奇,不知道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是如何在同一本书中被整合起来的。我个人对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阅读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史分析的文章。我对这本书在书法和文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感到好奇。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学创作中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作品是以书法为载体,或者受到书法艺术的深刻影响?而现代文学,在视觉和形式上又是否能从书法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这些跨界的话题,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当然,我对书法和篆刻本身也抱有学习的愿望,但如果它能将这些艺术形式与文学的创作精神、审美追求联系起来,那将会是另一番境界。我想象着,也许书中有会提到一些作家本身的书法造诣,或者他们作品中体现出的某种书法韵味。又或者,通过对书法作品的解读,能为理解某些文学作品提供新的线索。这种跨学科的结合,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好像不是一本单纯的书法入门教材。封面上“正版”、“江苏美术出版社”这些字眼,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比较学术化、研究性的著作。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艺术史、艺术理论的书籍,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有较深的了解。我关注的重点是这本书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对书法史的梳理和研究。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书法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比如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的书法流派和人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审美标准,例如笔墨的运用、结构的安排、风格的形成等等。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史料和经典的碑帖,结合具体的作品来阐述理论,而不是空泛的议论。我对“文学艺术”和“文学”这两个标签感到有些困惑,不太确定它们在这本书中扮演什么角色。难道它会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书法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或者,它会探讨书法艺术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例如诗歌、散文的视觉表现形式?我不太希望它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提供一些浅显的文学评论。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在书法理论的研究中,融入文学的视角,为理解书法艺术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很精致,纸质摸起来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是一本内容厚实的著作。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法作品的插图很有意境,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入门有些困难,网上零散的信息太多,缺乏系统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执笔、运笔开始,到不同字体的演变和特点,再到具体的临摹技巧和赏析方法。特别是关于书法理论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笔法”、“墨法”、“章法”等等,让我能够理解书法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此外,如果能有一些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对篆刻部分也充满期待,虽然书法和篆刻看似独立,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讲究线条的运用和章法的布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个方面给予我一些启发,让我了解到如何将书法的笔意融入到篆刻的创作中,或者反过来,如何从篆刻中汲取灵感来提升书法的表现力。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书法艺术的得力助手,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和深邃的书法世界,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汉字之美和书写之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