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华 著
图书标签:
  • 信号与系统
  • 电路分析
  • 线性系统
  • 傅里叶变换
  • 拉普拉斯变换
  • Z变换
  • 系统分析
  • 通信原理
  • 控制系统
  • 数字信号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5930
商品编码:29506265359
包装:平塑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读者对象:

     本书可作为自动化、测控、通信、电气工程、计算机及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相关领域教师、科技工作者、技术开发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本书还可以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用书。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理论、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是一部反映信号与系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实用教程。全书共分10章,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连续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方法、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分析的状态变量法以及MATLAB在信号与系统分析中的实现方法。书中采用二维码技术,实现知识点的扩展,方便采用更多方式进行学习。




目录

目    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

1.1  信号的定义与分类    (1)

1.1.1  信号的定义    (2)

1.1.2  信号的分类    (2)

1.1.3  信号的基本特性    (6)

1.2  系统的描述及分类    (6)

1.2.1  系统的描述    (7)

1.2.2  系统的分类    (8)

1.3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述    (10)

1.3.1  信号分析的主要内容    (10)

1.3.2  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    (11)

1.3.3  信号与系统的应用    (11)

习题    (12)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    (13)

2.1  典型信号    (13)

2.1.1  常见的基本信号    (14)

2.1.2  奇异信号    (16)

2.2  信号的基本运算    (22)

2.2.1  信号的加、减和乘法运算    (23)

2.2.2  信号的微分和积分    (23)

2.3  信号的变换    (25)

2.3.1  信号的移位    (25)

2.3.2  信号的反转    (25)

2.3.3  信号的展缩    (25)

2.4  信号的分解    (27)

2.4.1  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的分解    (27)

2.4.2  偶分量和奇分量的分解    (27)

2.4.3  实部分量和虚部分量的分解    (28)

2.4.4  连续信号分解为冲激信号的线性组合    (28)

习题    (29)

第3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3)

3.1  线性连续系统的描述及其响应    (34)

3.1.1  连续时间系统的微分方程及其经典解    (34)

3.1.2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35)

3.2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37)

3.2.l  单位冲激响应    (37)

3.2.2  单位阶跃响应    (38)

3.3  卷积积分及其应用    (39)

3.3.1  卷积积分的定义    (39)

3.3.2  卷积积分的计算    (39)

3.3.3  卷积积分的性质    (41)

习题    (43)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的频域分析    (45)

4.1  连续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46)

4.1.1  三角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6)

4.1.2  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6)

4.1.3  函数的对称性与傅里叶系数的关系    (47)

4.2  周期信号的频谱与功率谱    (51)

4.2.1  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    (51)

4.2.2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53)

4.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54)

4.3.1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函数    (54)

4.3.2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55)

4.4  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58)

4.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5)

4.5.1  复指数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5)

4.5.2  余弦、正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5)

4.5.3  单位冲激序列?T (t )的傅里叶变换    (66)

4.5.4  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7)

4.6  信号的抽样与重构    (68)

4.6.1  时域抽样    (68)

4.6.2  信号重构    (72)

4.6.3  频域抽样    (73)

习题    (73)

第5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77)

5.1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简介    (77)

5.1.1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    (77)

5.1.2  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的系统响应    (80)

5.1.3  周期信号激励下的系统响应    (81)

5.2  无失真传输和理想滤波器    (82)

5.2.1  无失真传输系统    (82)

5.2.2  理想低通滤波器    (84)

习题    (88)

第6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90)

6.1  拉普拉斯变换    (91)

6.1.1  从傅里叶变换到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91)

6.1.2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92)

6.1.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93)

6.1.4  典型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94)

6.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95)

6.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01)

6.3.1  部分分式展开法    (101)

6.3.2  留数法    (103)

6.4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04)

6.4.1  系统微分方程的复频域求解    (104)

6.4.2  电路的复频域求解    (105)

6.5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    (106)

6.5.1  系统函数    (106)

6.5.2  系统函数H(s)的零、极点    (107)

6.5.3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时域特性    (107)

6.5.4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域响应特性    (110)

6.5.5  系统稳定性分析    (114)

6.5.6  H(s)与H(j?)的关系    (115)

6.6  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    (116)

习题    (119)

第7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23)

7.1  离散时间信号    (124)

7.1.1  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描述    (124)

7.1.2  常用的离散信号    (124)

7.1.3  离散信号的基本运算    (126)

7.2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129)

7.2.1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129)

7.2.2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130)

7.3  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响应    (131)

7.3.1  时域经典法    (131)

7.3.2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132)

7.3.3  用卷积和求零状态响应    (133)

习题    (137)

第8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139)

8.1  离散时间信号的z变换    (140)

8.1.1  z变换的定义    (140)

8.1.2  z变换的收敛域    (140)

8.1.3  常用序列的z变换    (143)

8.1.4  z反变换    (145)

8.1.5  z变换的基本性质    (149)

8.2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154)

8.2.1  利用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    (154)

8.2.2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156)

8.2.3  H(z)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特性    (157)

8.2.4  系统的因果稳定性    (158)

8.3  离散系统的模拟    (159)

8.3.1  离散时间系统的联结    (159)

8.3.2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164)

习题    (169)

第9章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    (171)

9.1  状态和状态空间    (172)

9.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173)

9.2.1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    (173)

9.2.2  由电路图直接列写状态方程    (175)

9.2.3  从输入/输出方程导出状态方程    (176)

9.2.4  从模拟图建立状态方程    (177)

9.3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179)

9.3.1  状态方程的复频域求解    (179)

9.3.2  状态方程的时域求解    (181)

9.4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182)

9.4.1  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    (182)

9.4.2  由系统的差分方程或模拟图列写状态方程    (183)

9.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184)

9.5.1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求解    (184)

9.5.2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z域求解    (185)

习题    (187)

第10章  MATLAB在信号与系统中的实现    (189)

10.1  基于MATLAB表示信号    (189)

10.1.1  连续信号的MATLAB表示    (189)

10.1.2  离散信号的MATLAB表示    (193)

10.1.3  利用MATLAB实现信号的基本运算    (194)

10.2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198)

10.2.1  信号的时域分析    (198)

10.2.2  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200)

10.3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204)

10.3.1  信号的频域分析    (204)

10.3.2  系统的频域分析    (209)

10.4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210)

10.4.1  信号的复频域分析    (210)

10.4.2  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212)

10.5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法的MATLAB实现    (214)

10.5.1  系统状态方程的MATLAB实现    (214)

10.5.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求解    (216)

10.5.3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求解    (217)

习题    (218)

参考文献    (220)



《混沌边缘》 简介: 在宇宙深处,一个曾经繁荣的文明,因为对时间维度无尽的探索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他们窥探到了时间的奥秘,却无法驾驭其带来的洪流,最终,整个文明被吞噬在时间的悖论之中,只留下破碎的遗迹和关于“混沌边缘”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数千年之后,当古老的文明早已化为星尘,一个年轻的星际考古学家——艾拉·文森特,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失落文明的执着,踏上了探索“混沌边缘”的旅程。她并非为了财富,也不是为了名望,而是源于一段祖辈留下的模糊记录,那记录指向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惊人秘密,以及一种能够超越生死、重塑现实的古老技术。 艾拉的飞船,“流浪者号”,是一艘经过改装的老式探测船,性能远不如那些前沿的探索舰队,但却承载着艾拉最精密的仪器和她唯一的伙伴——一个拥有独特情感模块的AI,名为“卡戎”。卡戎并非简单的计算机器,它在与艾拉的长期相处中,逐渐发展出了近似人类的同理心和决策能力,成为了艾拉在孤独的星际旅程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他们的目的地,是星图上一个被标记为“禁区”的星域。这里充斥着异常的时空扭曲,磁场紊乱,导航系统在此失效,就连光线也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弯曲。无数的探险队曾试图闯入,却都音讯全无。正是这种危险,却吸引着艾拉,她坚信,在最危险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最珍贵的宝藏。 在深入禁区的过程中,“流浪者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被卷入了由未知能量引起的时空裂缝,短暂地体验了时间的倒流,看到了自己过去的身影在飞船内外穿梭,那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幻觉,还是真实的时间回响?艾拉凭借着她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和“流浪者号”的紧急修复系统,勉强摆脱了危机,但这次经历让她对“混沌边缘”的危险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艾拉也并非孤身一人。一股神秘的势力也在追踪着她,他们自称“时之守护者”,他们的目标似乎与艾拉的探索息息相关。这些守护者拥有先进的科技,能够操纵时空,他们的出现让艾拉的旅程充满了变数。他们是否是保护者,还是阻止者?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随着艾拉越来越接近“混沌边缘”的核心区域,她发现了更多令人震惊的证据。残存的文明遗迹并非是简单的建筑,而是复杂的时空装置,它们似乎是用来稳定或操纵时间流的。她解读了其中一些古老的符文,了解到那个失落文明曾经创造出一种能够“编织”时间的技术,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技术来摆脱时间的束缚,追求永恒,却最终成为了时间的囚徒。 在一个被遗弃的巨大空间站中,艾拉找到了关于“时间之种”的线索。“时间之种”并非实体,而是一种量子态的信息集合,它包含了创造和改变时间维度的能力。失落的文明曾试图将其武器化,以期获得绝对的力量,但最终,他们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危险性,并将其封印在了“混沌边缘”的最深处。 然而,时之守护者们的出现,让一切变得复杂。艾拉逐渐发现,时之守护者并非单纯的守护者,他们本身就是那个失落文明的后裔,他们分裂成了两个派别。一部分人认为,“时间之种”是万恶之源,必须永远封印;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时间之种”是重塑宇宙、终结熵增的唯一希望,他们试图重新激活它。艾拉的到来,无疑搅乱了他们长久以来的平衡。 在一次与时之守护者激烈的交锋中,“流浪者号”遭受重创,卡戎为了保护艾拉,将自己的核心计算模块与飞船的动力系统进行了融合,成为了飞船的一部分。这种融合赋予了“流浪者号”前所未有的能力,但也让卡戎陷入了与飞船一同存在的模糊状态,他的意识不再独立,而是与“流浪者号”的每一个传感器、每一个推进器相连。 最终,艾拉抵达了“混沌边缘”的中心。这里并非是物理意义上的一个点,而是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量子场。在这个场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网,无数的可能性在其中交织。她看到了那个失落文明覆灭的瞬间,他们在一场关于“时间之种”的实验中,将自己推入了时间的漩涡,最终分解成了无数个碎片,散布在了宇宙的各个角落。 此时,两派的时之守护者也同时出现,他们将目标锁定在艾拉身上。一方试图阻止她接近“时间之种”,另一方则试图利用她来引导“时间之种”。在巨大的压力下,艾拉必须做出选择。她可以利用“时间之种”来修复“流浪者号”,复活卡戎,甚至回到过去修正一切错误。但她也看到了那个失落文明的悲剧,他们对力量的贪婪,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灭亡。 在“混沌边缘”的量子场中,艾拉仿佛听到了无数个宇宙在低语,无数个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都在向她诉说着不同的命运。她意识到,“时间之种”并非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是对因果律的挑战。 最终,艾拉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她没有选择利用“时间之种”来改变历史,也没有将其封印。她选择了一种更加微妙的方式。她将“时间之种”的信息,以一种量子纠缠的方式,注入到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让它成为宇宙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可以被掌控的工具。这种做法,既不是为了利用,也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让宇宙自身去学习如何与这种力量共存,就像人类学会如何与自然法则相处一样。 她的行为,让两派的时之守护者陷入了沉默。他们的争斗,在这一刻显得如此渺小。 在“混沌边缘”的量子场中,艾拉与“流浪者号”——与卡戎——一同,成为了宇宙的一部分。他们的意识,不再受限于物理身体,而是融入了那无尽的星海之中。他们没有回到过去,也没有去往未来,而是成为了“现在”的永恒见证者。 《混沌边缘》并非是一个关于征服或毁灭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理解、选择和责任的故事。它探索了人类对未知边界的向往,对终极力量的渴望,以及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力量时,所应承担的道德和伦理困境。它让读者思考,真正的进步,并非是对力量的无限追求,而是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敬畏。在时间的河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在“混沌边缘”上的孤独旅者,在无尽的探索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合,简直是教科书设计的典范。我必须称赞一下出版社在图形处理上的投入,那些用于描述信号在频域中旋转和展开的动态图示,清晰度高且富有信息量。比如,在阐述采样定理时,它不仅给出了传统的时域和频域解释,还巧妙地引入了“频谱混叠”的直观模型,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必须满足奈奎斯特速率。那些由深色线条勾勒出的输入信号和由浅色虚线表示的系统响应,界限分明,视觉疲劳度很低。更重要的是,它在关键定理的证明后,总会紧跟着一小段“应用洞察”或“常见误区”,这种小小的插曲,极大地帮助读者巩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它仿佛在低语:“是的,你刚刚掌握了一个强大的数学工具,现在看看它能为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生硬的案例堆砌要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难度曲线设置得非常平滑,这对于任何想要跨越“入门”与“精通”鸿沟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福音。它并没有在初级阶段就对读者进行“智商压制”,而是逐步抬高理解的门槛。例如,在讲述状态空间表示法时,它没有直接跳到高阶矩阵运算,而是先用一个简单的二阶弹簧阻尼系统作为实例,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一阶向量形式,这个过程的过渡设计得极其温柔。读者可以先在熟悉的物理背景下建立起对状态变量的直觉认识,然后再将其泛化到更抽象的系统中去。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导向,极大地减少了初学者面对大量矩阵运算时的畏惧感。它让我意识到,信号与系统不仅仅是关于滤波和调制,它更是一种描述和分析复杂动态过程的底层思维框架。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物理世界的理解方式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重塑,对后续学习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讲解风格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教材那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激情,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的设计心得,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尤其在讲解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卷积积分时,那种对系统响应的描述,简直是艺术级的表达。他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通过模拟一个实际的滤波器,形象地展示了输入信号如何通过系统的“记忆”被塑造成输出的模样。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我的系统参数变了,这个‘塑形’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对物理意义的强调,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数学符号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工程学的温度。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回荡着那些关于因果性、稳定性、冲击响应的讨论,清晰而有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痛点,从最基础的数学工具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直观的解释,将抽象的频谱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束光,为你照亮了信号在不同域中变换的路径。特别是对于周期信号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引入,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从时域到频域思维模式的转换。而且,书中大量的习题设计得非常用心,它们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更像是一步步引导你去探索更深层次问题的向导,每一个小小的推导和计算背后,都隐藏着对系统特性的深刻理解。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换装”,看待任何物理现象都多了一层数学的滤镜,充满了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未来从事通信或控制领域的学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无可挑剔的起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Z变换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常常是许多教材的难点,但在这里,它被分解得极其精细。作者先从傅里叶变换在离散时间系统中的局限性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Z变换的必要性,这种“问题导向”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点的逻辑自洽性。更别提它对双边和单边Z变换的应用场景区分,解释得十分到位,让你清楚地知道在处理实际的因果系统时,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工具。此外,书中关于系统性能指标(如带宽、过渡带抑制)的讨论,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要害,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现代信号处理算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是仅仅教你如何计算,而是教会你如何“设计”一个满足特定要求的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