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电话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电话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电话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电话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电话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电话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电话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电话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电话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电话、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电话,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电话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电话,这是我国的皇家电话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电话手段。
……
序言
《纸上博物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在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传递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更是因为“通信电信”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即时通讯、高速网络,但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一切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我想他们一定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我期待他们能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讲述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里的故事。或许,他们会带领我们“亲手触摸”那些古老的电话转盘,去感受那个拨号时代的不易;或许,他们会让我们“聆听”那些滴滴答答的电报声,去想象信息传递的艰辛;又或许,他们会展示那些曾经的“巨无霸”计算机,去对比今天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从而感叹科技发展的飞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们对通信历史的敬畏,对技术进步的赞叹,并且能让我们思考,在未来,通信电信又将走向何方。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北京这座城市在通信电信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故事,让这座“纸上博物馆”更具地域特色。
评分我对《纸上博物馆》系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更是让我觉得触及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主题。通信和电信,这两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连接、沟通、传递的使命,是现代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石。刘海波和郭丽这两位作者,我想他们一定是怀揣着一颗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的心,才得以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的精髓呈现于纸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展品。比如,每一件展品背后,是否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那位发明了某项技术的工程师,他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又或是,某一个重要的通信事件,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展品和技术说明,更能通过这些,讲述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刻联系。我甚至希望,作者能用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言,或者充满哲思的表达,去描绘那些冰冷的机械和电路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我想,一本好的博物馆图书,应该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甚至让他们产生一种想要走进真实博物馆的冲动。
评分这套《纸上博物馆》系列,我真的期待了好久!当它终于送到我手上的时候,拆开快递的瞬间,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清香,就足以让我心生欢喜。我拿到的是《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一本,作者是刘海波和郭丽。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北京,一个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城市,通信与电信,更是连接人与人、信息与世界的关键。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想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参观”这座藏在纸页中的博物馆。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那些冰冷的科技产品、复杂的通信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让一个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魅力。是会通过精美的插图,生动地展现那些老旧的电话、电报机?还是会讲述那些通信技术发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抑或是那些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我一直在想象,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中国通信电信行业的脉搏。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瞬间,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的微型史诗。
评分《纸上博物馆》系列,我一直在关注,而《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书,无疑是我等待已久的一部。刘海波和郭丽,这两位作者的名字,我虽然初次接触,但看到他们选择的这个主题,就已经让我充满了兴趣。通信和电信,看似是冰冷的科技,但它们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信息和梦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现代”的叙事方式,来呈现这座“纸上博物馆”。例如,书中是否会运用大量的图片,配合精美的排版设计,让每一页都像一张富有艺术感的展板?我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如今我们所享受的便捷通信,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北京这座城市在通信电信领域的重要发展节点,比如某个重要的通信枢纽的建立,或是某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突破。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对科技进步的赞叹,以及对北京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发现。
评分拿到《纸上博物馆》系列中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我内心充满了一种对未知探索的渴望。一直以来,我对于博物馆都情有独钟,它们是凝固了历史的场所,是承载着文明的容器。而“纸上博物馆”这个概念,更是激发了我无限的遐想。想象一下,不必亲身前往,只需在方寸之间,就能畅游一座宏伟的通信电信博物馆,这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刘海波和郭丽两位作者的名字,我并不十分熟悉,但看到他们主笔了这样一本充满探索意味的书,我便对他们的专业度和文字功底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娓娓道来。它或许会从通信技术的起源讲起,比如那些古老的烽火、信鸽,然后逐步过渡到近代电报、电话的诞生,再到现代的移动通信、互联网时代。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考证,清晰的逻辑,将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让即使是初次接触通信电信领域的读者,也能豁然开朗。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历史照片、文物图样,让文字的描述更加具象化,仿佛身临其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