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疾病超声学 陈敏华 9787200048353

消化系疾病超声学 陈敏华 97872000483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敏华 著
图书标签:
  • 消化系统疾病
  • 超声检查
  • 超声内镜
  • 影像学
  • 医学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
  • 陈敏华
  • 9787200048353
  • 消化内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48353
商品编码:2950696475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消化系疾病超声学

定价:196.00元

作者:陈敏华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01

ISBN:9787200048353

字数:710000

页码:42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11篇47章约70余万字、配有1200余幅声像图,是一部文图并茂,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消化系疾病超声学的专著。本书可供超声及其他影像、介入专业,相关临床医技人员和研究生等参考阅读。祝愿并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推动我国消化系超声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本书从多个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消化系疾病的超声学,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方法,内容丰富全面。
读者对象:超声及其他影像、介入专业,相关临床医技人员和研究生。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敏华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超声学会常委,中国超声工程学会腹部委员会副主委。 国际抗癌联盟(UICC)评委,卫生部高评委,北京市高级卫技评委,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1987-1990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日本留学

文摘


序言



深入解析影像诊断的精妙艺术:胃肠道疾病的超声世界 胃肠道,作为人体消化吸收的生命线,承载着食物的转化与营养的汲取,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命质量。而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生理系统中,无数的疾病可能悄然潜伏,给身体带来不适甚至威胁。在诸多诊断手段中,超声波以其无创、安全、实时、经济的特点,成为探究胃肠道疾病的一把利器。本书并非旨在介绍某一本特定的学术专著,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胃肠道疾病超声诊断的广阔天地,深入探索其理论基础、技术要领、典型病变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 超声波在胃肠道成像中的原理与优势 超声波,作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高频声波,通过探头发射并穿透人体组织,在遇到不同组织界面时产生反射,这些反射回来的声波被探头接收并经过计算机处理,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具有灰阶变化的二维或三维图像。其在胃肠道成像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无创性与安全性: 与内镜检查或X光造影相比,超声检查无需侵入人体,也无电离辐射风险,适用于所有人群,包括孕妇和儿童。 实时性与动态性: 超声探头可以实时观察器官的运动、血流情况,这对于评估胃肠道的蠕动功能、是否存在肠梗阻、疝内容物回纳情况等至关重要。 经济性与便捷性: 超声设备相对普及,检查过程快捷,无需特殊准备(除特定检查外),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 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对于胃肠道壁的层次结构、黏膜病变、淋巴结肿大等软组织异常,超声能够提供精细的显示。 多普勒技术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病灶的血流分布情况,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是否存在血管畸形、炎症的活跃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 胃肠道超声检查的技术要领与注意事项 要获得高质量的胃肠道超声图像,熟练掌握检查技术至关重要。这包括: 选择合适的探头: 通常采用高频线阵探头(5-12 MHz)以获得更好的分辨率,但在需要穿透较深组织时,可适当选择低频探头。 体位与体表准备: 患者通常取仰卧位,有时根据需要调整为侧卧位或俯卧位。检查部位皮肤需要保持清洁干燥,必要时涂抹耦合剂。 扫查策略: 遵循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对腹部进行系统性扫查,从上腹部向盆腔,结合解剖位置,逐一观察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阑尾等结构。 观察要点: 胃: 观察胃腔内有无积液、气体、食物残渣,胃壁的厚度、层次结构,有无占位性病变、溃疡、息肉。 十二指肠: 观察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形态、有无扩张、充盈物,十二指肠壁有无增厚、溃疡。 小肠: 由于小肠气体较多,检查难度较大。需要学会排除气体干扰,观察小肠壁的厚度、蠕动功能,有无狭窄、扩张、积液、占位。 阑尾: 重点观察阑尾的形态、管腔有无扩张、壁有无增厚、周围有无积液、脓肿。 结肠: 观察结肠各段的形态、壁厚、有无充盈物、憩室、占位。 周围结构: 同时观察胃肠道周围的淋巴结、血管、腹膜等情况。 鉴别诊断技巧: 充分利用声像图的动态信息,如肠道蠕动、血流信号,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肠腔内气体过多影响观察的患者,可指导患者改变体位、进行腹部按压、服用排气药物或选择其他检查方法。 三、 典型胃肠道疾病的超声影像特征 本书将详细剖析各类常见胃肠道疾病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 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胃炎/胃溃疡: 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层次不清,可伴有黏膜下层水肿,溃疡形成时可见低回声或强回声的溃疡龛影,穿孔时可见游离气体。 阑尾炎: 阑尾管腔扩张(>6mm),壁增厚(>2mm),呈“靶轮征”,周围可有积液、脓肿形成,压痛明显。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肠壁弥漫性增厚,层次不清,肠壁血流信号增多,可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周积液。克罗恩病还可见肠壁“串珠状”表现。 憩室炎: 结肠壁局限性增厚,憩室内可有食物残渣、气体,憩室周围炎性改变,局部可形成脓肿。 胃肠道肿瘤: 胃癌/肠癌: 胃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呈不规则或环状,层次结构破坏,肿瘤表面可不平,黏膜层可出现溃疡或息肉样改变。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可伴有坏死、囊变,血流信号丰富,多为杂乱血流。晚期可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良性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脂肪瘤): 影像学表现多样,但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血流信号较少或正常。 胃肠道梗阻: 机械性梗阻: 梗阻部位近端肠管扩张,充满液体或气体,肠壁可有增厚,蠕动减弱或消失。梗阻原因包括肠粘连、肿瘤压迫、疝嵌顿等。 动力性梗阻(如麻痹性肠梗阻): 肠管弥漫性扩张,但肠壁正常,蠕动普遍减弱或消失。 胃肠道出血: 超声在直接诊断出血方面能力有限,但可观察血块形成,或发现出血原因(如肿瘤、血管畸形)。 其他病变: 胃石、肠套叠(典型的“靶轮征”)、肠系膜血管疾病(如肠系膜血管瘤、动静脉瘘)、腹膜疾病等。 四、 临床应用与局限性 胃肠道超声诊断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医生: 早期筛查与诊断: 对于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超声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快速发现或排除部分重要病变。 疾病的定性与定位: 帮助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明确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范围,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疗效评估: 评估治疗前后病变的大小、形态、血流等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术前评估与术中引导: 了解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在某些介入治疗(如穿刺引流)中,超声也可提供实时引导。 然而,胃肠道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气体干扰: 肠道内过多的气体是影响超声成像的主要因素,会阻碍声波的穿透,导致观察不清。 操作者依赖性: 检查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部分病变显示不清: 对于位置较深、被其他器官遮挡的病变,或病变体积较小的早期病变,超声可能难以发现。 诊断的特异性: 某些疾病的超声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五、 未来展望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三维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胃肠道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信息量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也逐渐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有望提高诊断效率和一致性。 总之,胃肠道疾病的超声诊断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学原理、解剖学知识、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深入学习和反复实践,掌握其精妙之处,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强大的影像学工具,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引导读者领略胃肠道超声诊断的魅力,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几年前偶然间在书店看到的,当时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扎实的封面吸引住了。我是一名消化内科的住院医师,日常工作中接触超声的频率非常高,从肝胆胰脾到胃肠道,几乎无所不包。我一直觉得,超声检查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精准诊断,确实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市面上关于超声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浅出、面面俱到的却不多。我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很清晰,图片也相当多,看起来很专业,所以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回家后,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研读,尤其是在一些我平时不太熟悉的领域,比如小肠的超声评估,这本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详细讲解了各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还结合了大量的病例,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将其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某些疑难杂症时,会列出几种可能的鉴别诊断,并分析超声如何帮助区分,这种严谨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当然,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它也不免会有一些内容是需要反复琢磨的,但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全科医生,虽然消化超声不是我的主攻方向,但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超声检查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在消化超声方面的基本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初步的筛查和诊断。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既有“看得懂”的基础知识,也有“学得到”的实用技巧。它从最基础的解剖结构讲起,到各种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再到一些少见的疑难杂症,都讲解得非常到位。书中的图片质量很高,我经常会对着书上的图片,对比自己看到的图像,一点一点地摸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对于我这样的基层医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解读消化系疾病超声图像时,更有信心了,也能够更准确地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消化科老医生,多年的临床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超声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深知其局限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梳理了消化系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并且在内容上做到了广度和深度兼备。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一些疑难病例的讨论上,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鉴别诊断策略。例如,对于一些边界不清的占位性病变,书中会列出可能的所有鉴别诊断,并详细分析在超声下如何通过不同的声像图特征来区分,甚至会结合CT、MRI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来辅助判断。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这些有一定经验但仍希望不断精进的医生来说,非常有价值。书中也包含了一些最新的超声技术进展,例如弹性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这让我了解到超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评分

对于我们消化科的年轻医生来说,掌握超声技术是硬实力。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开始大量接触超声检查的初期。当时的我,对于很多疾病的超声表现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理解,总是觉得“看到”和“看懂”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一步步跨越这道鸿沟。它在介绍基础知识的时候,非常细致,从超声的物理原理到探头的选择,再到扫查的体位和扫查顺序,都一一讲到,这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消化系统各种常见和少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描述得非常详尽,而且图文并茂,很多图片都是高质量的彩色图像,能够直观地展现病灶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和血流信号等关键信息。我常常会把书里的图片和自己做的超声图像对比,找出不足之处,然后改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超声图像,如何去建立一个清晰的诊断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影像科的医生,虽然不是专门的消化内镜或消化超声专家,但消化系疾病的超声检查是我们科室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超声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解剖知识,更要有对疾病病理生理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超声图像。这本书,正是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在介绍某个疾病的超声表现之前,会先简要回顾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超声可能看到的改变。这种“由内而外”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超声图像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书中对一些复杂病例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会详细描述不同声像图特征可能提示的病理过程,并结合临床信息进行鉴别诊断,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对于提升诊断水平非常有帮助。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这也说明了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于我们科室的年轻医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进修资料,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