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目标检测技术及应用
定价:78.00元
作者:陈哲,王慧斌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5418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面向复杂场景中(包括复杂光学环境和复杂背景条件)的图像目标检测技术,从复杂环境建模,图像特征提取及分割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本书还论述了生物视觉机制建模技术并对几种典型的仿生模型进行了介绍,以及仿蛙眼、螳螂虾复眼机制的复杂场景图像目标检测技术。本书的特色全面介绍复杂环境中的图像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生教材,以往的教材是以“智能视频监控中目标检测与识别”的名字出版,多适合本科生,内容和知识框架较陈旧。本书拟从系统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向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介绍讲述这门学科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本书编写的目标是为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及普通高等院校信息类硕士研究生提供一本能反映图像目标检测处理新进展的书籍,使相关研究人员和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获取与处理理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涉及的广泛理论基础和应用的各个方面,为从事信息处理研究或工程技术应用打好基础。本书籍的编写原则是:(1)要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包括新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技术等;(2)内容只涵盖已经被认为是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相关的内容;(3)侧重于技术的发展和方法的应用,突出其理论基础的广泛性和应用的普遍性;(4)内容要适应普通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教学需要。本书既突出以下特色:(1)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解决复杂环境中图像目标检测处理中各类问题提供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2)应用的普遍性,包括水下场景,复杂背景等。(3)适合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性,要针对所涉及的问题给予完整详细的描述,适合课堂教学与自学。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图像目标检测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共分10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图像目标检测的意义和应用,第2章介绍了光学成像过程模型与图像处理,第3章介绍了基于适应性模型的动态环境背景建模方法,第4章介绍了基于非线性降维强散射环境中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第5章介绍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图像目标分割方法,第6章介绍了压缩域图像处理与运动目标分割方法,第7章介绍仿生视觉模型与图像处理,第8章介绍基于仿蛙眼分层模型的强散射环境背景建模方法,第9章介绍仿螳螂虾视觉正交侧抑制的偏振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第10章介绍仿螳螂虾视觉适应机制的图像目标分割。本书是图像目标检测方面的专著,反映作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哲 男,江苏徐州人,博士,讲师。201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工作。已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了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获得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视觉检测及跟踪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宣传语似乎强调了其算法理论的严谨性与数学基础的深度。然而,对于我们这种侧重于系统集成和性能优化的应用工程师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这本书是否提供了清晰、模块化且注释详尽的开源代码实现?例如,它是否提供了不同组件(如骨干网络、Neck结构、Head部分)的独立接口,方便我们进行“搭积木式”的替换和调试?再者,在性能优化方面,它是否探讨了模型剪枝、量化(如INT8或更低精度)以及知识蒸馏等降低推理延迟的关键技术?如果书中只是展示了算法的公式推导,而缺乏对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高效、可部署的生产代码的指导,那么它对于解决实际系统中的性能瓶颈问题,帮助可能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深奥的学术专著。
评分从这本书的介绍来看,它的视野似乎聚焦于通用场景的通用检测器,比如对行人、车辆等常见目标的识别。我正在寻找的,是关于专业领域或小目标检测的深入探讨,比如在医学影像(如细胞分割或病灶识别)或工业质检(如微小缺陷的识别)中,由于目标物体的尺寸极小且背景复杂,传统的通用模型往往效果不佳。这本书是否提供了针对这些特定领域痛点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比如,是否引入了超分辨技术来预处理图像,或者使用了专门的上下文信息建模方法来辅助小目标的定位?如果书中只是泛泛而谈地介绍了标准数据集上的指标(如COCO mAP),而缺乏对数据稀疏、类别不平衡等实际应用难题的深度剖析和对策,那么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解决“硬骨头”问题的从业者而言,它的实用价值会大打折扣。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这让我对其中关于最新模型架构的覆盖度有所保留。目标检测领域发展极快,每年都有颠覆性的新思路出现。如果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基于几年前的经典工作,比如早期的R-CNN或SSD系列,那么它对于理解当前(例如,基于Transformer或更先进的One-Stage/Two-Stage混合结构)的最新进展可能帮助有限。我期待看到书中能详细分析近两年SOTA(State-of-the-Art)模型的创新点,例如,它们是如何通过改进特征融合网络(FPN)或者引入动态路由机制来进一步压缩模型体积同时保持高精度的。如果书中对这些最新的、正在被工业界采纳的创新点的介绍不够深入和及时,那么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综述性教材,而不是一本能指导我们站在技术前沿的实战手册。
评分我花了些时间研究了这本书的章节目录,发现其结构安排非常侧重于理论基础和数学推导,特别是关于目标定位的损失函数设计、非极大值抑制(NMS)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将这些算法映射到GPU并行计算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似乎并没有花费太多篇幅去讨论具体的硬件平台适配性或云服务集成方案。例如,它可能不会详细说明如何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边缘计算设备(如嵌入式系统或FPGA)上实现低延迟实时处理,或者与主流的云计算平台(如AWS SageMaker或Google AI Platform)进行无缝对接的流程。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系统的团队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DevOps流程指导,涵盖模型版本控制、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在AI领域的应用,而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面向研究人员的、专注于算法核心的“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关于图像目标检测的书籍,从内容上看,似乎更侧重于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些前沿的机器学习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比如它可能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或PyTorch)来构建和训练一个高效的目标检测系统,从数据预处理、模型选择(可能是YOLO系列、Faster R-CNN等经典或新型架构)到最终的部署优化。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特定场景下的鲁棒性提升的章节。例如,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在光照变化剧烈、遮挡严重或者目标尺寸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数据增强策略、多尺度特征融合或者注意力机制来优化检测的准确性和召回率。如果它能提供详细的算法实现细节和性能对比分析,对于正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直接掌握业界成熟的解决方案和调优技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