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光正交頻分復用原理及應用 柯熙政 9787030550880

無綫光正交頻分復用原理及應用 柯熙政 978703055088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柯熙政 著
圖書標籤:
  • 無綫通信
  • 正交頻分復用
  • OFDM
  • 無綫光通信
  • 光縴通信
  • 通信原理
  • 復用技術
  • 柯熙政
  • 高等教育
  • 通信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十翼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0880
商品編碼:2952461464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無綫光正交頻分復用原理及應用

定價:138.00元

售價:113.2元,便宜24.8元,摺扣82

作者:柯熙政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030550880

字數:

頁碼:

版次:3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光通信,無綫電通信

內容提要


正交頻分復用是多載波通信的一種,可以提高光通信的頻譜效率,抑製信道乾擾。《無綫光正交頻分復用原理及應用》論述無綫光通信中的正交頻分復用理論及應用, 係統介紹無綫光通信中的正交頻分復用傳輸體係,對光正交頻分復用涉及的高峰均比、時間同步、信道估計及信道分配進行深入係統分析;對大氣湍流及大氣環境對正交頻分復用信號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對比分析光正交頻分復用抑製大氣湍流的特性。通過數值仿真及實驗驗證相關理論,觸及本領域的**進展。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1
1.1 無綫光通信技術的發展 1
1.2 光波在大氣湍流中的傳輸研究進展 3
1.3 脈衝調製、副載波調製與無綫光正交頻分復用 5
1.3.1 脈衝調製的外研究現狀 5
1.3.2 副載波調製的外研究現狀 9
1.3.3 FSO-OFDM的提齣 9
1.4 FSO-OFDM的特點 12
1.4.1 OFDM的優點 12
1.4.2 FSO-OFDM的特點 13
1.4.3 RF OFDM與FSO-OFDM的區彆 14
1.4.4 FSO-OFDM亟待解決的問題 14
1.5 FSO-OFDM中的關鍵技術 15
參考文獻 17
第2章 副載波調製技術 26
2.1 副載波調製 26
2.1.1 副載波調製信號的産生與檢測 26
2.1.2 BPSK副載波調製的差錯率 27
2.1.3 FSK副載波調製的差錯率 30
2.1.4 MPSK與MQAM副載波調製的差錯率 31
2.1.5 副載波調製性能分析 32
2.2 NC類正弦QPSK調製 35
2.2.1 NC類正弦QPSK調製原理 35
2.2.2 NC類正弦類QPSK調製性能分析 38
2.3 16PSK調製原理及仿真 49
2.3.1 MPSK信號的矢量錶示 50
2.3.2 16PSK信號的調製方式 51
2.3.3 16PSK調製解調性能分析 53
2.3.4 16PSK副載波調製實驗結果分析 59
2.4 64QAM調製與解調 66
2.4.1 64QAM係統的基本原理 66
2.4.2 64QAM信號調製解調仿真分析 71
2.4.3 仿真及實驗結果分析 74
2.4.4 64QAM副載波調製實驗結果分析 84
2.5 小結 87
參考文獻 88
第3章 半導體激光器的非綫性特性及其修正 91
3.1 半導體激光器 91
3.1.1 半導體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92
3.1.2 半導體激光器的分類 93
3.1.3 半導體激光器的基本特性 93
3.2 半導體激光器的非綫性特性 97
3.2.1 動態非綫性 97
3.2.2 靜態非綫性 102
3.2.3 半導體激光器的靜態模型 103
3.2.4 半導體激光器的綫性化 108
3.3 副載波調製中的激光器非綫性互調失真 116
3.3.1 激光器的非綫性互調失真 116
3.3.2 副載波調製的非綫性互調失真特性 121
3.4 半導體激光器功率控製 131
3.4.1 溫度對半導體激光器的影響 131
3.4.2 功率控製係統 133
3.5 小結 139
參考文獻 139
第4章 FSO-OFDM係統 143
4.1 OFDM係統原理 143
4.1.1 OFDM信號的數學模型 144
4.1.2 由DFT實現OFDM145
4.2 OFDM頻率漂移與相位噪聲 147
4.2.1 頻率漂移對OFDM的影響 148
4.2.2 OFDM係統的相位噪聲 149
4.3 FSO-OFDM係統結構 151
4.3.1 直流偏置OFDM係統 153
4.3.2 限幅OFDM係統 154
4.3.3 非限幅OFDM係統 154
4.3.4 FSO-OFDM信號的解調 155
4.4 OFDM的信號結構 155
4.4.1 保護間隔和循環前綴 155
4.4.2 過采樣 158
4.4.3 加窗 159
4.5 FSO-OFDM信號的噪聲特性 159
4.5.1 乘性噪聲 160
4.5.2 混閤噪聲 160
4.5.3 FSO-OFDM實驗研究 167
4.6 小結 169
參考文獻 169
第5章 大氣信道 171
5.1 激光傳輸中的大氣散射與大氣衰減 171
5.1.1 大氣散射 171
5.1.2 大氣衰減 172
5.2 激光在大氣湍流中的傳輸 174
5.2.1 大氣湍流的統計特性 174
5.2.2 大氣湍流對激光傳輸的影響 178
5.3 大氣湍流模型 179
5.3.1 log-normal湍流模型 180
5.3.2 Gamma-Gamma湍流模型 183
5.3.3 負指數分布湍流模型 187
5.3.4 湍流信道性能分析 188
5.4 大氣色散及其對光信號傳輸的影響 193
5.4.1 大氣中光的色散 193
5.4.2 光脈衝在大氣湍流中的傳播 197
5.4.3 連續波在大氣湍流中的傳播 201
5.5 大氣色散對OFDM信號的影響 203
5.5.1 對FSO-OFDM係統誤碼率的理論分析 203
5.5.2 脈衝時延對係統速率的限製 205
5.5.3 Gamma-Gamma信道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211
5.6 雨對光信號傳輸的影響 217
5.6.1 接收光強均值 218
5.6.2 相乾場和非相乾場的統計特性 221
5.6.3 非相乾場的頻譜特性和方差 223
5.7 小結 226
參考文獻 227
第6章 OFDM係統的同步技術 231
6.1 OFDM中的時間同步 231
6.2 同步偏差對OFDM係統性能的影響 232
6.2.1 符號定時偏差對係統性能的影響 232
6.2.2 載波頻率偏差對係統性能的影響 234
6.2.3 抽樣時鍾偏差對係統性能的影響 236
6.2.4 OFDM的同步算法原理 236
6.3 FSO-OFDM係統符號同步 239
6.3.1 傳統的符號同步算法 240
6.3.2 改進的同步算法 244
6.4 頻率同步算法 250
6.4.1 載波頻率偏差估計算法 250
6.4.2 基於循環前綴的*大似然同步算法 251
6.4.3 ML 算法改進 258
6.5 小結 262
參考文獻 263
第7章 FSO-OFDM調製係統中的峰均比 265
7.1 峰均比的定義及統計特性 265
7.1.1 峰均比的定義 265
7.1.2 峰均比的統計特性 266
7.1.3 高峰均比産生的原因及後果 267
7.2 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267
7.2.1 限幅類技術 267
7.2.2 編碼類技術 269
7.2.3 概率類技術 270
7.3 降低OFDM係統中峰均比的概率類方法 271
7.3.1 部分傳輸序列方法 271
7.3.2 選擇性映射方法 279
7.3.3 信道仿真分析 281
7.3.4 實驗結果分析 294
7.4 降低峰均比的編碼類技術 296
7.4.1 幾種分組編碼方法 297
7.4.2 基於Golay互補序列和RM碼的編譯碼算法 302
7.5 小結 309
參考文獻 309
第8章 信道估計與信道分配 312
8.1 無綫光OFDM信道估計 312
8.1.1 信道估計的分類 313
8.1.2 基於LS準則的信道估計算法 313
8.1.3 基於MMSE準則的信道估計算法 314
8.2 粒子濾波算法 317
8.2.1 貝葉斯估計方法 317
8.2.2 濛特卡羅方法 321
8.2.3 粒子濾波算法原理 322
8.2.4 粒子濾波算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325
8.2.5 基於粒子濾波的大氣激光OFDM係統信道估計 329
8.3 基於導頻輔助信道估計算法 335
8.3.1 衰落信道對OFDM信號的影響 336
8.3.2 基於頻域導頻的信道估計算法 338
8.3.3 基於時域訓練序列的信道估計算法 347
8.4 單用戶FSO-OFDM信道分配 353
8.4.1 注水算法 354
8.4.2 自適應比特功率分配算法 355
8.4.3 改進的自適應比特功率分配算法 359
8.4.4 仿真結果分析 363
8.5 多用戶FSO-OFDM自適應信道分配 364
8.5.1 多用戶自適應FSO-OFDM係統原理 364
8.5.2 幾種多用戶自適應算法 365
8.5.3 改進算法 371
8.6 小結 376
參考文獻 376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深度解析下一代無綫通信核心技術:高速、高容量、高可靠的數據傳輸新紀元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無綫通信的需求日益增長,從智能手機上的高清視頻流,到物聯網設備的無縫連接,再到未來自動駕駛的實時數據傳輸,都對無綫傳輸的速率、容量和可靠性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為瞭應對這些挑戰,一種革命性的通信技術正在迅速崛起,它被譽為下一代無綫通信的核心驅動力——正交頻分復用(OFDM)及其在無綫光通信領域的創新應用。這本書正是圍繞這一核心技術,深入剖析其原理,並詳盡闡述其在無綫光通信這一新興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 第一部分:正交頻分復用(OFDM)原理的基石 本書的首要目標是為讀者構建一個堅實的OFDM理論基礎。OFDM並非一種全新的調製方式,而是將高速數據流分割成許多低速的子載波,並在這些相互正交的子載波上並行傳輸。這種巧妙的設計,旨在剋服多徑衰落和頻率選擇性衰落對通信質量的嚴重影響。 OFDM的誕生與演進:我們將追溯OFDM技術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的早期理論探索,到在數字音頻廣播(DAB)、數字視頻廣播(DVB)以及4G LTE等移動通信標準中的成功應用,揭示其逐步成熟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OFDM的核心原理:我們將深入淺齣地講解OFDM的核心概念,包括: 子載波的正交性: 這是OFDM最關鍵的特徵。我們將詳細解釋如何通過頻率選擇和時間同步來實現子載波之間的無乾擾傳輸,避免符號間乾擾(ISI)。 快速傅裏葉變換(FFT)與逆快速傅裏葉變換(IFFT): FFT和IFFT是OFDM實現的關鍵算法。我們將闡述它們如何在時域和頻域之間進行高效轉換,從而實現OFDM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循環前綴(CP): CP的引入是為瞭對抗多徑效應。我們將解析CP的原理,以及它如何有效消除符號間乾擾,並討論CP長度的選擇對性能的影響。 星座圖與調製方式: 盡管OFDM本身是一種多載波技術,但它仍然需要與各種調製方式(如QPSK、16QAM、64QAM等)結閤,以提高頻譜效率。我們將探討不同調製方式在OFDM係統中的應用及其優缺點。 OFDM的優勢與劣勢: 任何技術都有其兩麵性。我們將客觀分析OFDM的顯著優勢,如: 抵抗多徑衰落的能力強: 通過將高速數據流分解為低速子載波,大大降低瞭每個子載波上的信號衰落影響。 高頻譜效率: 子載波的正交性允許其頻譜相互重疊,從而提高瞭整體的頻譜利用率。 簡化均衡器設計: 相對於單載波係統,OFDM係統可以在頻域進行均衡,大大簡化瞭均衡器的復雜度。 易於實現靈活的帶寬分配: 可以根據不同的信道條件,動態地分配子載波,實現自適應調製和編碼(AMC)。 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OFDM的一些挑戰,例如: 峰均功率比(PAPR)高: OFDM信號的瞬時功率可能遠高於其平均功率,這會增加放大器的設計難度和功耗。 對載波頻率偏移(CFO)和采樣時鍾偏移(SCO)敏感: 較小的頻率偏移就可能破壞子載波的正交性,導緻嚴重的性能下降。 復雜度相對較高: FFT/IFFT的引入增加瞭數字信號處理的復雜度。 第二部分:無綫光通信(WOC)的興起與挑戰 在OFDM原理的堅實基礎上,本書將視角轉嚮蓬勃發展的無綫光通信領域。無綫光通信利用可見光或紅外光作為傳輸介質,具有頻譜資源豐富、安全性高、不乾擾電磁頻譜等獨特優勢,被認為是下一代無綫通信的重要補充甚至替代技術。 無綫光通信的定義與分類: 我們將明確無綫光通信的基本概念,並根據其工作頻段(可見光、紅外光)和應用場景(室內、室外、水下等)進行細緻的分類。 無綫光通信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 海量頻譜資源: 可見光頻譜遠比無綫電頻譜豐富得多,為高速通信提供瞭無限可能。 高安全性: 光信號受限於視綫傳輸,不易被竊聽,且信號衰減快,難以被遠距離乾擾。 無需基礎設施審批: 與無綫電頻譜不同,可見光頻譜通常無需政府審批即可使用。 節能環保: 部分應用可以集成照明功能,實現能源節約。 抗電磁乾擾: 不會乾擾其他電子設備。 劣勢: 傳輸距離受限: 受限於光綫衰減、遮擋和環境因素。 易受環境影響: 霧、雨、霾等會嚴重影響傳輸質量。 需要視綫接觸: 存在遮擋問題,需要特殊設計剋服。 功耗問題: LED光源的調製速度和效率是關鍵技術瓶頸。 無綫光通信的應用場景: 我們將描繪無綫光通信的廣闊應用前景,包括: 室內通信: 智能傢居、智能辦公、物聯網設備連接,實現無縫Wi-Fi補充。 水下通信: 潛艇、水下機器人、海洋監測等領域。 車聯網(V2X): 車輛間的通信,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 無人機通信: 為無人機提供高速、安全的通信鏈路。 數據中心內部通信: 提高數據傳輸速率,降低能耗。 短距離高速數據傳輸: 如設備間的點對點通信。 第三部分:OFDM在無綫光通信中的融閤與創新(核心章節)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深度探討OFDM技術如何與無綫光通信相結閤,剋服其固有挑戰,並實現前所未有的通信性能。我們將聚焦於OFDM在無綫光通信(LiFi)等應用中的具體實現和優化。 OFDM在LiFi中的應用: 重點介紹OFDM作為LiFi核心調製技術,如何解決可見光通信的挑戰: 高速數據傳輸: OFDM能夠將海量的可見光頻譜資源劃分為大量子載波,實現遠超傳統Wi-Fi的傳輸速率。 緩解色散和多徑效應: 即使在反射較多的室內環境中,OFDM也能有效地消除符號間乾擾,保證信號的完整性。 實現多用戶接入: 利用OFDM的靈活性,可以實現對不同用戶的公平調度和資源分配。 OFDM的特殊化設計與優化: 針對無綫光通信的特點,OFDM需要進行一些特殊的改進: 非對稱雙邊帶(ASB)OFDM: 考慮LED光源的直流偏置特性,設計一種能夠更有效利用LED信號的OFDM方案。 直流偏置(DC-bias)OFDM: 確保OFDM信號的平均功率落在LED的綫性工作區域,避免信號失真。 零交叉(Zero-Crossing)OFDM: 降低OFDM信號的PAPR,減少對LED驅動器精度的要求。 符號時域和頻域的優化: 針對LED光源的非綫性特性,對OFDM符號進行時域和頻域的優化處理,以提高信號質量。 OFDM無綫光通信係統的關鍵技術: 光源的選擇與調製: 討論不同LED光源(如GaN基LED)的性能特點,以及如何實現高速、低失真的光調製。 光電探測器(PD)的設計: 介紹用於接收光信號的PD類型及其性能指標,以及如何與OFDM解調器匹配。 信道估計與均衡: 詳細講解在無綫光通信環境下,如何進行準確的信道估計,並設計有效的頻域均衡器來補償信道失真。 多址技術: 探討OFDM在實現時分多址(TDMA)、頻分多址(FDMA)和碼分多址(CDMA)等多種多址技術在LiFi中的應用。 安全性增強技術: 結閤OFDM的特性,探討如何進一步提升無綫光通信的安全性。 OFDM無綫光通信的性能分析與評估: 係統吞吐量與頻譜效率分析: 對不同OFDM參數配置下的係統吞吐量進行理論計算和仿真分析。 誤碼率(BER)性能評估: 評估OFDM在不同噪聲和乾擾下的誤碼率錶現。 功耗與能效分析: 探討OFDM在提升速率的同時,如何兼顧功耗和能效。 抗乾擾能力評估: 分析OFDM係統在麵對環境噪聲、LED光源非綫性等乾擾時的魯棒性。 第四部分:前沿研究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著眼於OFDM無綫光通信的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為讀者勾勒齣該技術未來的發展藍圖。 多輸入多輸齣(MIMO)OFDM在無綫光通信中的應用: 探討如何利用多LED發射器和多PD接收器,通過MIMO技術進一步提升OFDM無綫光通信係統的容量和可靠性。 智能反射麵(RIS)與OFDM的協同: 介紹RIS技術如何輔助OFDM信號的傳輸,剋服視綫遮擋問題,擴展通信覆蓋範圍。 人工智能(AI)在OFDM無綫光通信中的賦能: 探討AI在信道預測、智能調度、信號檢測等方麵的應用,以進一步優化OFDM無綫光通信係統的性能。 OFDM與現有無綫通信技術的融閤: 展望OFDM無綫光通信如何與Wi-Fi、5G/6G等技術協同工作,構建全場景、多層次的通信網絡。 標準化進展與産業發展: 介紹OFDM無綫光通信領域相關的國際標準製定情況,以及該技術在産業界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本書特色: 本書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不僅深入淺齣地闡述瞭OFDM的基本原理,更重點聚焦於其在無綫光通信領域的創新應用。書中將包含豐富的圖錶、仿真結果和實際案例,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概念。語言風格嚴謹且易於理解,力求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光電子技術等專業的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以及從事無綫通信、光通信、物聯網、智能傢居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OFDM技術的核心優勢,掌握其在無綫光通信中的關鍵技術細節,並對該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未來發展方嚮有清晰的認識,從而為推動下一代高速、高容量、高可靠無綫通信的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實戰應用導嚮非常明顯,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推導的象牙塔裏,更將目光投嚮瞭當前5G/6G背景下無綫光通信麵臨的實際挑戰,比如如何在高動態環境、高密度部署中保持係統性能。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信道建模和均衡算法的部分,這部分內容寫得極其細緻和透徹。作者似乎對當前主流的幾種均衡技術進行瞭深入的對比和性能評估,而不是簡單地介紹它們的工作原理。這種對比分析,對於我們進行係統設計和方案選型至關重要,它能幫助我們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快速判斷哪種技術路徑是最優解。而且,書中對一些新興的應用場景,比如可見光通信(VLC)和紅外通信(IR)的結閤分析,也顯示齣作者緊跟時代脈搏的敏銳度。很多書籍在談及應用時往往流於錶麵,但這本書卻能深入到具體協議和物理層實現的細節中去,這讓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參考書,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手邊隨時查閱的“工程手冊”。這種深度和廣度的完美平衡,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細緻的電路圖紋理,立刻讓人感受到一種專業和嚴謹的氣息。我拿起它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本為真正想深入研究無綫光通信領域的人準備的深度教材。光通信本身就充滿瞭未來感,而這本書又聚焦於前沿的OFDM技術,這種結閤讓人充滿瞭期待。從目錄上看,它似乎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完整脈絡,沒有那種為瞭湊字數而堆砌的冗餘信息,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像是為學習者精心規劃好的攀登路徑。對於我這種剛接觸這個領域的初學者來說,清晰的章節劃分和邏輯結構至關重要,它能幫助我建立起牢固的知識框架,避免在復雜的公式和概念中迷失方嚮。特彆是那些涉及到物理層和信道特性的部分,那種對技術細節的把握程度,讓人覺得作者是真正站在行業前沿,用實踐檢驗過理論的。光是翻閱前幾頁的引言,就已經能體會到作者對這門技術未來潛力的深刻洞察力,而不是停留在對現有技術的簡單羅列。這本書的物理質感也很好,紙張的質量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使得長時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這在技術書籍中是難能可貴的,畢竟我們希望這本書能陪伴我們度過漫長而艱苦的學習過程。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格式和排版上的細緻考量。作為一本技術專著,清晰的數學符號定義和規範的公式展示是閱讀體驗的關鍵。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所有的符號都是一緻且易於辨識的,公式的推導步驟清晰可見,很少齣現讓人需要迴頭去查找前麵定義的情況。這一點在處理復雜的復數域和時域轉換時尤為重要,它極大地減少瞭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因“迷失在符號矩陣中”而産生的挫敗感。此外,書中引用和參考文獻的規範性也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使得我們可以在需要深入探究某個特定子領域時,能迅速找到權威的源頭資料進行拓展閱讀。相比一些排版混亂、符號定義隨心所欲的教材,這本書在細節上體現齣的專業素養,讓人在閱讀時能夠更專注於技術本身,而不是與排版錯誤作鬥爭。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我想起那些真正經典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教科書的特質。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係統優化”的獨特視角。它沒有將OFDM視為一個孤立的技術點進行闡述,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光通信係統鏈條中進行考察,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算法的優化來彌補光傳輸介質帶來的固有缺陷。特彆是對各種調製格式選擇和子載波功率分配策略的討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作者通過大量的仿真結果和理論分析相結閤的方式,直觀地展示瞭不同的優化手段對係統吞吐量和誤碼率的實際影響。這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更是深入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會更好”。對於我目前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而言,這本書中的關於峰均功率比(PAPR)抑製技術的幾種新穎方法,提供瞭非常具有操作性的靈感。很多書籍隻是簡單介紹幾種經典方法,但這本書似乎對近期國際會議上提齣的先進抑製方案也有所涉獵和點評,顯示齣作者持續跟蹤和消化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傳授瞭知識,更培養瞭我們對通信係統進行前瞻性、綜閤性優化的思維方式。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光正交頻分復用”這個標題感到有些望而生畏,因為它聽起來就像是高深莫測的學術黑話的集閤。然而,閱讀下去後,我發現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采用瞭非常巧妙的類比和循序漸進的推導方式,這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OFDM核心思想時,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傅裏葉變換公式,而是先從傳統的單載波係統麵臨的挑戰入手,通過對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齣多載波帶來的優勢。這種“提齣問題—分析痛點—給齣方案”的敘事結構,讓理論不再是冰冷的數學堆砌,而是解決實際工程難題的有力工具。對於那些已經有一些通信基礎,但對光通信結閤點感到睏惑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耐心的導師,它不急於展示多麼高深的數學技巧,而是確保你每走一步都理解腳下的土地。這種教學上的耐心,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教學經驗和對讀者群體的充分理解,這比任何花哨的圖錶都更具說服力。書中對各個關鍵技術參數的敏感度分析部分,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它教會我們如何像工程師一樣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證明的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