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 著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哲学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经验
  • 著作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869
商品编码:29527946967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杨光,余明锋 译 定  价:69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268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0159869 1.亚伯拉罕·阿·圣·克拉拉(1910年)
2.早期诗歌(1910―1916年)
3.生机勃发的风光:我们为何待在乡下?(1933年)
4.通向交谈之路(1937年)
5.暗示(1941年)
6.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合唱(1943年)
7.对泰然任之的探讨。——从一次关于思想的乡间路上的谈话而来(1944/1945年)
8.从思想的经验而来(1947年)
9.乡间路(1949年)
10.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年)
11.读莫里克的一首诗。马丁·海德格尔与埃米尔·施泰格的一次通信(1951年)
12.什么叫阅读?(1954年)
13.关于钟楼的秘密(1954年)
14.评朗恩哈德的《黑贝尔》书(1954年)
15.关于西斯廷(1955年)
16.约翰·彼得·黑贝尔的语言(1955年)
17.与奥特加·伊·加塞特的会面(1955年)
18.什么是时问?(1956年)
19.黑贝尔——家之友(1957年)
20.手工作坊札记(1959年)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思想的经验而来(精)》为《海德格尔全集》靠前3卷,收录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年)作于1910年至1976年间的35篇短章,在时间跨度上与靠前6卷相同,来自作者长达66年的哲思生涯。正如书名《从思想的经验而来》(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所显示的那样,收入本卷的35篇文章皆起于“思想的经验”。 (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杨光,余明锋 译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有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孙周兴,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主编等。主编《海德格尔选集》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
《流转的时空:哲学思考的轨迹》 一、 导言:何为“思想的经验”? “思想的经验”——一个看似寻常的词语组合,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旨趣。它并非指代某种具体的、可被客观衡量的情感或事件,而是指向那发生在我们内在的、关于存在的、关于世界的、关于我们自身理解与感知的内在活动。这种经验,是抽象的、动态的,更是滋养一切哲学思考的土壤。它不是被动接收的知识,而是主动求索的求知过程,是心灵与世界碰撞、融汇、激荡的痕迹。 本书《流转的时空:哲学思考的轨迹》正是试图勾勒出这样一条思想的轨迹。它不拘泥于某一位哲学家的特定理论体系,也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哲学流派。相反,它旨在捕捉思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最本源的疑问出发,不断延展、深化、转化的动态过程。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智识的漫游,去探寻那些关于“何为真实”、“何为意义”、“何为我们”的古老追问,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思想者心中激起回响,又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思想的经验”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我们所处的时空、所经历的文化、所面对的挑战紧密相连。它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由观察、质疑、反思、对话而生成,又反过来指导我们理解和塑造现实。因此,本书的每一章,都将从一个看似具体的问题切入,然后追溯其背后绵延的思想脉络,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家们是如何围绕同一核心命题,进行艰难而又精彩的思辨。 二、 存在的迷宫:从“我是谁”的困惑出发 自古以来,“我是谁”这个问题便如影随形。它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认同的疑问,更是对主体性的深刻拷问。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自身,便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迷宫。我们是否是那个可以清晰界定的“自我”?这个“自我”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在流转的时空中不断生成与消逝?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走進關於“存在”的古老探討。我們將從古希臘哲學家對“本質”與“顯現”的區分談起,思考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如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感官經驗的實在維度。隨後,我們將深入亞裡士多德的“潛能”與“現實”理論,理解事物為何會從一種狀態走向另一種狀態,以及“目的因”在理解存在中的作用。 進入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影響塑造了關於“上帝”與“人”的關係。我們將探討奧古斯丁如何將內在的靈魂體驗置於哲學思考的中心,以及湯瑪斯·阿奎那如何試圖調和信仰與理性,構建一個宏大的宇宙秩序。這些思想,無不試圖回答“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的終極追問。 然而,當近代哲學的曙光照亮大地,我們對“自我”的理解發生了劇烈的變革。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開創了一個以理性為主體的時代,但他所尋求的確證性基礎,卻也為懷疑論的蔓延埋下了伏筆。洛克的經驗主義,將知識的來源歸結於感官經驗,進而挑戰了先驗的概念。休姆的徹底懷疑,更是將“自我”瓦解為一連串轉瞬即逝的知覺印象。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則試圖在經驗與理性之間尋求新的平衡。他提出“先驗範疇”,認為我們的經驗並非被動接收,而是由我們心靈中的先天結構所塑造。這為我們理解“主體性”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我們不僅是世界的客體,更是塑造我們所感知世界的積極參與者。 在本書的這一部分,我們將不直接引用某位哲學家的著作,而是通過梳理這些思想發展的脈絡,展現“存在”這個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被不斷地追問、重塑、深化。我們將看到,每一次對“我是誰”的質疑,都可能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廣闊、更複雜的思想領域。 三、 語言的囚笼与解放:沟通的边界与可能 思想,離不開語言。然而,語言本身,卻又是我們理解世界、表達自我的最有力工具,同時也是最嚴峻的囚笼。我們用語言來命名、描述、分析,但語言的模糊性、多義性,以及其固有的局限性,卻時常將我們對真實的把握導向歧途,又將我們的溝通置於誤解的邊緣。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探討“語言”與“思想”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從古希臘哲學中關於“邏輯”與“修辭”的早期討論開始,理解早期思想家如何試圖通過精確的語言來把握真理。隨後,我們將進入中世紀經院哲學對“術語”與“概念”的嚴格界定,看到語言在構建學術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以來,隨著文學、詩歌的蓬勃發展,語言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們將探討浪漫主義運動中,詩人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情感的深度與個體的獨特性。然而,同一時期,科學的興起也對語言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語言更加精確、客觀,以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 進入20世紀,語言哲學的興起,將語言的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將看到維特根斯坦早期對“圖像論”的批判,以及他後來對“語言遊戲”的闡釋,理解語言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植於特定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形式之中。我們將探討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理解“能指”與“所指”的分離,以及語言的任意性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認識。 此外,我們还将审视后现代思潮对宏大叙事和语言垄断的挑战。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揭示了语言背后权力运作的机制,以及文本的无限延展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也会触及到叙事理论,思考故事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感,以及不同叙事方式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着重展示,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语言的局限与可能。他们并非仅仅将语言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塑造思想、构建现实,甚至影响人类命运的关键力量。从精确的逻辑推理到感性的詩歌吟詠,從嚴謹的科學陳述到開放的解構分析,語言的運用與其背後所承載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独特的图景。 四、 时空的织锦:人类经验的流转与印记 无论是对存在的追问,还是对语言的审视,都无法脱离我们所处的“时空”维度。我们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同时又在时空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历史的车轮滚滾向前,每一次思想的涌现,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又反过来影响着时代的走向。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致力于描绘“时空”在思想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从歷史學的視角出發,探討歷史事件如何啟發哲學思考。例如,希臘城邦的興衰如何催生了關於政治哲學的討論,宗教改革的風暴如何引發了關於信仰與理性的激烈辯論,工業革命的巨變如何促使思想家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現代社會的加速化、全球化又如何帶來了關於身份、異化、自由的全新困境。 我們將看到,思想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深深植根於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變革,往往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劇烈調整、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以及全新的文化思潮的湧現。思想家們的思考,如同對時代脈搏的捕捉與回應,他們試圖理解變革的本質,預測未來的走向,或是在動盪中尋求穩定的價值。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空間”對思想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社會結構,都會塑造出獨特的思想景觀。例如,東西方哲學在“整體性”與“個體性”的側重上的差異,便與各自的文化土壤息息相關。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密集場所,其複雜性與多樣性,也為哲學思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時空”本身作為一種哲學問題。從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後來的宇宙學研究,我們對時空的理解不斷被顛覆與重塑。這些關於物理時空的科學認知,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的存在論、認識論,甚至倫理學,也是本書將要觸及的。 本書在這一部分,力求展現思想與時空的互動關係。思想家們在流轉的時空中,進行著永恆的求索。他們的思考,既是對時代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指引。我們將看到,在時間的長河中,一些古老的思想如何被重新發掘與詮釋,而另一些則逐漸被新的觀念所取代。而空間,則為這些思想的傳播、碰撞與融合,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五、 结论:走向未知的思想之境 《流转的时空:哲学思考的轨迹》一书,并非为了提供一个现成的哲学答案,而是为了唤醒读者内在的思考能力。它所呈现的,是一系列在人类思想史上熠熠生辉的轨迹,它们指向的,不是终点,而是更广阔的未知。 通过追溯“思想的经验”在“存在”、“语言”、“时空”这些核心命题上的流转与演变,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现: 思想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尽管时代变迁,但许多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的思想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或是對其進行批判,或是將其延展,不斷推動著思想向前發展。 思想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哲学思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同文化、不同傳統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思想流派,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智慧的寶庫。 思想的实践性与生命力: 哲学思考并非空中楼阁,它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对存在的追问,促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对语言的审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沟通;对时空的感知,让我们更明智地生活。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一个开放性的邀请。它将鼓励读者,在阅读了这些思想的轨迹之后,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思想探索之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刻的思考,来辨别真伪,把握方向,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思想的经验”永无止境,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的提问、每一次的求索、每一次的对话之中。愿《流转的时空:哲学思考的轨迹》能成为您开启这段旅程的启示,引您走向更深邃、更广阔的思想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混合着好奇与敬畏的心情翻开了《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海德格尔的名字,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哲学象征,仿佛是那些只存在于象牙塔中的抽象概念。然而,“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个副标题,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接地气的情怀,仿佛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曾行走在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上,也曾经历过与我们相似的喜怒哀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与海德格尔深邃的思想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从日常的经验出发,去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被忽略的存在真相。我想了解,他对于“时间”的理解,是否能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人生的短暂与宝贵?他对“世界”的洞察,又是否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的回响,让我不仅在智力上有所收获,更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是谁”、“我在哪里”以及“我该如何活”。

评分

当翻开《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的扉页,一股沉甸甸的哲学气息便扑面而来。我并非海德格尔的专业研究者,甚至可以说,在阅读此书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片段化的概念,诸如“此在”、“在世”、“向死而生”之类的术语,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难以捉摸的神秘面纱之下。然而,正是这种“陌生感”和“好奇心”驱动着我,让我愿意花费时间去拨开那些繁复的论述,去尝试理解这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究竟是如何思考的。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一种邀请,它并非直白地提供一套现成的思想体系,而是指向了思想的源头——经验。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种与自身经验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去感受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如何从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世界中“生长”出来的。我期待书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能够在我阅读时,与我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我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产生某种奇妙的联系。例如,书中关于“蔽”与“显”的讨论,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有些事物显而易见,而有些却隐藏在表象之下?关于“遗忘”与“记忆”的思辨,又是否能触及我对历史、对个人过去的回溯与反思?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启迪,它能引导我以一种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所身处的世界,以及我自身的存在。

评分

初次接触《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我并没有抱持着要“彻底理解”海德格尔的宏大目标,更多的是一种想要“感受”和“体验”他思想的初衷。“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句话仿佛是在邀请读者,不必过于拘泥于晦涩的术语,而是可以尝试从思想的生成过程中去理解它。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思想,而非“静态”的理论。我想知道,当海德格尔面对某个问题时,他的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展开,他是如何从日常的观察中提炼出深刻的洞见。比如,他对于“劳作”的分析,是否能帮助我理解现代社会中,我们与“工作”的关系,以及我们从何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他对“技术”的批判,又是否能让我重新审视我们对科技的依赖,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遮蔽”?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思想的“邂逅”,一次尝试去领略思想的生命力,去感受思想是如何在经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评分

怀揣着对哲学智慧的渴望,我翻开了《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海德格尔的名字,总是伴随着“深奥”、“难以接近”的标签,让我一度望而却步。然而,“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它让我相信,这位思想巨匠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根植于他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和体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一种与我自身生命体验相呼应的思考。例如,当他谈论“语言”时,我希望能从中体悟到,我们日常的沟通是否也隐藏着某种“遮蔽”?当他描述“空间”与“时间”时,我希望能借此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感知到的流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经验之下的深刻哲理,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敏锐、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审视这个世界,以及我自身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真的追问。

评分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真理”来源的探寻。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超越时代、超越个体的普适性智慧充满好奇。海德格尔的名字,无疑是20世纪哲学界的一座丰碑,而“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句话,则为我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海德格尔的思想并非是凭空而来的概念堆砌,而是源自于他对世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如何从具体的经验现象出发,去构建他的哲学体系。例如,当他讨论“技术”时,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他对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担忧,以及他对我们与技术关系的深刻反思。当他谈论“艺术”时,我希望能从中理解,艺术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显现”真理的方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智识上的洗礼,更是一次对“思想如何产生”的追问,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非学院派的、更贴近生命脉搏的思想探索。海德格尔,这个名字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或许都代表着哲学领域的一座高峰,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则提供了一个可亲近的切入点,它让我相信,这位思想家的洞见,并非是孤立的理论建构,而是源自于他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悟。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连接我自身生命经验的哲学语言。例如,书中关于“时间”的论述,是否能帮助我理解,我们对过去的怀恋、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当下的把握,在存在层面有着怎样的意义?书中对“死亡”的探讨,又是否能引导我以一种更积极、更深刻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次心灵的旅程,让我能够跟随海德格尔的脚步,去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刻哲理,去重新认识“存在”的厚重与丰富。

评分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心灵旅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充满向往,而海德格尔恰恰是这样一位思想的巨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深入到“存在”的奥秘之中,去理解我们为何而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句话,给了我一个重要的提示:海德格尔的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他的人生经历、与他对世界的敏锐观察紧密相连。因此,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种“思想如何生成”的过程,而非仅仅呈现“已有的思想”。我想看看,当他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如何从细微之处洞察出深层的含义。例如,书中关于“语言”的讨论,是否能帮助我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去感受语言背后隐藏的意义和力量?关于“技术”的批判,又是否能让我对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产生一种更具反思性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开启一段充满探索和发现的哲学之旅。

评分

《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理解”本身的探索。我深知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庞大而复杂,而这个副标题,似乎暗示了一种更为“内在化”的切入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思想并非是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的纯粹理论,而是与生命本身的体验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看到,海德格尔是如何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构建他的哲学体系。当读到关于“操劳”与“烦忧”的论述时,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我们日常的忙碌和焦虑,是否也蕴含着某种存在的意义?当书中涉及“遗忘”与“沉沦”时,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反思,去警惕我们在追逐潮流时,是否也正在遗忘自身最本真的存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次尝试去“理解”海德格尔式的“理解”本身,去感受思想是如何从经验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评分

我翻开《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心中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知哲学领域的敬畏,又有对“经验”这个词所带来的亲切感。海德格尔,这个名字常常与深邃、晦涩联系在一起,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句话,却像一束光,指引我看到了思想背后那鲜活的生命体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海德格尔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现象出发,去揭示存在本身的奥秘。我想了解,他关于“沉默”的思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那些未被言说却至关重要的信息?他关于“倾听”的论述,又是否能启示我在喧嚣的世界中,如何真正地去感知?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思想的源头活水,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本真的视角去理解我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与周围世界的关联。

评分

初次接触《海德格尔文集:从思想的经验而来》,我的心情无疑是忐忑的,甚至带着一丝畏惧。海德格尔的名字,在哲学界总是与“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仿佛一座需要攀登的巍峨高山,而我,只是一个渺小的攀登者。然而,“从思想的经验而来”这句话,却像一道温暖的光,稍稍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它似乎在告诉我,海德格尔的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自于他对生命、对世界最本真的体悟。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理解”的可能,一种能够让我逐渐接近他思想内核的方式。我期待书中并非充斥着一套套教条式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对于“存在”本身的追问,对于生命体验的细腻描摹。当我读到关于“偶然性”的探讨时,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自身生命轨迹的思考,那些曾经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是否都在冥冥之中塑造了今天的我?当书中触及“孤独”与“责任”时,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去理解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不可推卸的担当。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一位伟大灵魂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这种对话,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同时也发现潜藏在生命深处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