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形而上学
  • 道德哲学
  • 康德
  • 理性主义
  • 先验哲学
  • 道德基础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批判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3561
商品编码:29657873147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杨云飞 译;邓晓芒 校 定  价:16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页  数:150 装  帧:平装 ISBN:9787010123561 前言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意志自律作为德性的至上原则
意志他律作为德性的一切不真实的原则之根源
由他律的这一被假定的基本概念对一切可能的德性
原则加以划分
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钥匙
自由必须被预设为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属性
论依附于德性之各种理念的关切
一种定言命令如何可能?
论一切实践哲学的界限
总评
德汉术语索引
附录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内容简介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出版于1785年,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系统地展示了康德如何从一般的道德常识中挖掘出道德性的优选原则,并对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澄清。在本书中,康德详尽地阐释了“出于义务而行动”的道德价值,强调从动机和形式方面理解行动的道德性,这为义务论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定言命令,也是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讨论。在康德表述定言命令的诸公式中,普遍法则公式提供了检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作为人性公式的凝练表达,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道德箴言;自律公式则将道德的根据置于理性的主体自身,这被很多学者视为道德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篇幅虽短,却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现代哲学家将本书看作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相提并论的伟大经典。 (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杨云飞 译;邓晓芒 校 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杨云飞,浙江湖州人,2000年在兰州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2003年与2006年在武汉大学分别取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起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任教至今。201O年春赴牛津大学短期学习,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由美国坦普顿基金会(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资助在耶鲁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部哲学巨著的深度解析(导论) 伊曼努尔·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之一。它不仅奠定了康德伦理学体系的基石,更对后世的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以理性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潮的兴起,它试图摆脱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束缚,为道德寻找一个普遍的、先验的、无条件的根据。 本书核心思想的起源与背景 要理解《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深刻内涵,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康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下。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理性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哲学家们普遍相信,人类的理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然而,在道德领域,尽管人人都渴望拥有善良的意愿和高尚的品格,但道德的来源和判断标准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在此之前,道德的根基往往被置于经验、情感、社会习俗,甚至是宗教教义之中。休谟的经验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来源于情感的赞许或厌恶。功利主义则将道德原则建立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上。这些理论虽然各有道理,但康德认为,它们都无法提供一个普遍的、必然的道德法则。因为经验是变动不居的,情感是主观的,而社会习俗和宗教教义则可能因地域、文化和信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康德不满足于此。他渴望找到一种永恒不变的、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的道德原则,一种能够抵抗一切偶然性和主观性的“绝对命令”。他相信,这种原则不应该从经验中获得,而应该纯粹从理性本身中推导出来,即“形而上学”的领域。这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出发点:为道德寻找一个超越经验的、纯粹先验的形而上学基础。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结构与内容纵览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地构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部分:从通俗的道德认识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引子,康德首先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出发,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他引入了“善良意志”(good will)的核心概念。康德指出,在世界上,甚至在世界之外,我们不可能设想任何不以善良意志为前提就能被看作是好的事物。财富、荣誉、智慧、勇气等等,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有价值的品质,如果不是以一颗善良的意志为指导,都可能变得邪恶。 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唯一的“无条件的善”,是因为它的善并非取决于其效果,而是取决于其“遵循的原则”,即“意欲的动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是否令人满意,而在于其背后的意图,在于行动者是否是出于义务(duty)而行动,而不是出于倾向(inclination)或功利。 接着,康德区分了“合乎义务”(in conformity with duty)和“出于义务”(from duty)的行为。一个行为可能在表面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但如果其动机是自私的、情感的,那么它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是为了履行道德法则本身而行动,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是出于对义务的尊重,这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第二部分: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在第一部分确立了“善良意志”和“出于义务”是道德价值的唯一源泉之后,第二部分着手对这个“义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将其普遍化。康德在这里引入了“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概念。 康德区分了两种命令: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和定言命令。假言命令是一种工具性的命令,它以达到某个目的为条件,例如“如果你想健康,就应该多运动。”它的有效性取决于你是否追求那个目的。而定言命令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要求我们“应该”做什么,不问任何目的,只问行动本身是否符合道德法则。 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定言命令”的第一个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这个公式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它提供了一个检验我们行为准则是否具有普遍道德性的标准。康德通过四个例子来阐释这个公式的运用: 自我毁灭的准则: 一个人由于厌恶生活而考虑自杀。他问自己,这样的准则能否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显然,如果每个人都以“出于厌恶生活而自我毁灭”为准则,那么整个生命系统将无法维系,这与生命存在的普遍法则相矛盾。因此,自杀在道德上是不允许的。 不诚实的承诺: 一个人需要钱,但无力偿还,于是决定向他人许诺要还钱,但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做到。他问自己,是否可以将“当感到需要金钱时,就承诺还款,即使知道自己无法做到”作为一条普遍法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承诺将失去意义,没有人会再相信任何承诺,社会信任将不复存在。因此,不诚实的承诺是违反道德的。 培养才能的准则: 一个人生活安逸,不思进取,他问自己,是否可以将“对自己的天赋不加培养,任其荒废”作为一条普遍法则。如果每个人都如此,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停滞不前。虽然这不直接导致矛盾,但它违背了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即理性存在者会“意欲”自己能力的不断发展。 漠视他人苦难的准则: 一个人看到他人的痛苦而无动于衷,不施以援手,他问自己,是否可以将“漠视他人的苦难”作为一条普遍法则。如果每个人都如此,那么社会将失去同情和互助,这将是一种对人类整体福祉的否定,也违背了我们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能。 通过这些例子,康德展示了如何运用定言命令来判断行为的道德性。那些可以被普遍化为自然法则而不会产生内在矛盾,并且符合理性存在者意志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 接着,康德提出了定言命令的第二个公式,也是他伦理学中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公式:“你的行动,要把人性,亦即你本身中的人性,以及任何他人的化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当作目的,绝不仅仅当作手段。”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这个公式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它指出,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人(或自己)当作实现我们自身目的的工具,而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理性存在者的内在价值。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剥削、欺骗或利用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理性。 康德还进一步探讨了“自律”(autonomy)与“他律”(heteronomy)的概念。自律意味着理性存在者为自己立法,也就是说,我们遵循的是自己理性所发现的道德法则。他律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受到外在因素的支配,例如欲望、情感、社会压力或他人的命令。康德认为,只有自律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因为只有当我们将道德法则内化为自己理性的一部分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自觉的。 第三部分: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道德的必然性,即从哲学过渡到一个必然性的批判 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总结和升华。康德在这里探讨了道德法则的必然性来源,以及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 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道德法则,并有义务去遵循它,是因为我们是理性存在者,并且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意味着我们能够超越经验的因果链条,自主地选择遵循理性原则。如果我们的行为完全由外部的因果关系所决定,那么我们就无法承担道德责任,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康德指出,道德法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事实”,一种“理性存在的普遍命令”。我们虽然无法在经验世界中直接“证明”它的存在,但当我们思考自己的义务时,我们已经预设了它的存在。这种对道德法则的认识,源于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的“纯粹实践理性”。 康德在这里还区分了“自在之物”(noumenon)和“现象”(phenomenon)。在现象世界,一切都是被因果关系所决定的,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然而,在“自在之物”的领域,我们拥有自由,我们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到道德法则。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三部分,也意味着康德将道德原则的探讨从纯粹的理论分析,引向了对人类实践能力和道德信念的承诺。他认为,正是对自由的信念,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并愿意遵循道德法则。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深远影响与重要意义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出版,无疑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一次重大冲击。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了义务论伦理学的基石: 康德的伦理学是一种典型的义务论(deontology),它强调行为的道德性在于其是否符合义务,而不是其后果。这种视角与强调后果的功利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对后世的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调了理性的至高地位: 康德将道德的根基牢牢地置于理性之中,认为道德法则是一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命令。这极大地提升了理性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并为后来的理性主义思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奠定了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 定言命令的“人性公式”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反对将人视为纯粹的工具。这为现代人权、个体尊严和道德平等的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区分了道德与幸福: 康德明确指出,道德的追求不应以追求幸福为目的。虽然道德行为可能带来幸福,但这并非其道德价值的来源。这种对道德纯粹性的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道德本身的理解。 激发了持续的哲学辩论: 尽管《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问世已久,但其提出的概念和论证至今仍在被学者们深入研究和辩论。例如,定言命令的普遍化是否总能产生清晰的道德判断,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康德伦理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等问题,都引发了无尽的哲学探讨。 结语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一部充满挑战但极其 rewarding 的哲学著作。它要求读者运用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跟随康德的严谨逻辑,一步步地探索道德的本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道德理论的论述,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理性、自由意志和道德义务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和理解《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或个人偏好,而是一种根植于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身份的、普遍的、不可逃避的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力量,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直指本源。我尤其欣赏他对“自律”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诱惑所裹挟,而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道德力量,来自于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决定。他关于“目的”与“手段”的区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是否仅仅将他人视为达成自己目的的工具?还是能够尊重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价值?这种追问,是对我们日常行为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道德并非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由,一种摆脱低级欲望束缚,追求更高尚精神境界的自由。它挑战了我过往一些既定的观念,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审慎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唤醒。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道德意识。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应该”的概念?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内疚?这些追问,引我走向了对人类本质的更深层探索。他对“尊严”的强调,也让我倍感振奋。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而道德,正是尊重这种尊严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对道德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外在的规则,而是内化的价值追求。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作者以其卓越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道德图景。我尤其被他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他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而是试图在这些矛盾中找到道德的立足点。他对于“同情”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我们是否应该仅仅依靠同情心来指导我们的道德行为?还是说,有一种更根本的、超越个人情感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的道德判断?这本书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道德问题,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道德的严肃性。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构成我们作为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根本。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仿佛进入了一片寂静而深邃的思辨迷宫。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层层剥茧,引导读者一同追溯人类最根本的道德直觉。那些关于“应该”与“不应该”的区分,关于义务与欲望的纠葛,并非是凭空捏造的空中楼阁,而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感受。读着读着,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那些理所当然的道德判断,它们究竟是习俗的烙印,还是理性思辨的产物?作者对“善”与“恶”的界定,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宇宙秩序的设想,让我的思维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对错,而是渴望触及那个更深层的、支撑一切道德价值的根基。书中的论证严谨而富有挑战性,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也许不那么令人愉悦但却无比真实的哲学问题。我常常会合上书,在房间里踱步,脑海中回响着那些精辟的语句,试图将它们与我的生活经验一一对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道德,它更是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每一页都充满了哲学的力量,仿佛能够穿透时间,与古往今来的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将原本可能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我尤其被他对于“善意”与“良好意愿”的区分所吸引。我们是否仅仅凭借美好的愿望就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还是说,我们需要一种更严谨的、基于理性的框架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本书让我更加注重行动的合理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层面。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分析道德困境的工具,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更加冷静和深刻地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进行一场深度冥想。作者用一种非常内敛而坚定的方式,阐述了他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深刻见解。我被他对于“普遍性”的追求所深深打动。他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是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而不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这种普适性的追求,为我构建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靠的道德框架。书中的论证,并非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渗透到读者的内心。我开始理解,为何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在作者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他对“责任”的定义,以及责任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引导我审视自己的动机,思考我行动的最终目的,并努力让我的行为符合一种更高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攀登,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因此每一次的登高望远都显得格外珍贵。作者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严密得几乎不留一丝缝隙。他并非以煽情的语言打动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将道德的基石一点点地夯实。我尤其被他对于“自由意志”的探讨所吸引。如果我们不是自由的,那么所谓的道德责任又从何谈起?这种追问直击灵魂,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动性。书中对于“理性”在道德判断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常常将情感的冲动误认为是道德的驱动力,但作者却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对“义务”的强调,以及对“普遍法则”的追求,为我的道德观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确定性。我开始理解,真正的道德行为,并非是出于一时的善心泛滥,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不容置疑的理性指令。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思维中的模糊和矛盾,并指引我走向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坚固的道德方向。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敬畏”的书。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以及其思想的深刻程度,都让我不得不对其表示由衷的钦佩。他以一种宏大的视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我被他对于“自由”的重新定义所深深吸引。我们是否真的拥有自由?或者说,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是否受到了误导?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是随心所欲,而是基于理性选择和自我约束。它挑战了我过往对自由的认知,并指引我走向一种更具价值和意义的自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作者的博学与深刻,展现在字里行间。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将道德置于其核心位置。我惊叹于他能够从如此抽象的概念出发,推演出如此具体的道德原则。书中的论证过程,与其说是在说服读者,不如说是在引导读者一同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我开始意识到,我一直以来对“正义”和“公平”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概念背后更深刻的哲学含义,以及它们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不可或缺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的某些观点,并尝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一旦用书中提供的视角去审视,很多曾经困扰我的道德难题,似乎都找到了更清晰的答案。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指南,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道德的全新视角。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通往更深层次哲学理解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完成了一次“思想的升华”。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穿透力,能够直抵我思维的深处。他并没有给予我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进行自我探索,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理性深处的道德真理。我对“义务”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我认识到,道德义务并非是外在的强加,而是源于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的内在需求。这本书让我以一种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去面对道德挑战,并努力在我的生活中践行那些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哲学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