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定价:25.00元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467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书记在2014年9月14日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引用并申述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号召全体教师学习研究陶行之.学习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 ▲教育经典著作 教师成长必读 精彩链接: 教育家魏书生40年教学精华心血之作——《我这样做老师》重磅推出!!!! 新锐教师赵坡新作《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战策略20讲 》
内容提要
此为我社推出的”大教育书系”之一种.《教育的真谛》精选了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目录
实践篇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1
教学做合一 / 3
行是知之始 / 6
答朱端琰之问 / 8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 17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 21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 33
实践篇 生活即教育 39
生活即教育 / 41
生活教育之特质 / 47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 50
谈生活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 / 52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 55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给全体同学的信 / 57
从野人生活出发 / 59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致台和中 / 60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 62
普及现活教育之路 / 65
实践篇 社会即学校 87
谈社会大学 / 89
生活即教育(节选) / 92
创造的教育(节选) / 95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 / 96
创新篇 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 99
创造宣言 / 101
新 教 育 / 105
教育的新生 / 11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 115
创造的教育 / 117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 124
师范教育之改革
――答石民佣等的信 / 127
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 129
求真篇 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131
每天四问 / 133
学生的精神 / 141
学做一个人 / 143
“伪知识”阶级 / 145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出头处要自由 / 154
追求真理做真人
――致陶晓光 / 156
育人篇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159
以教人者教己 / 161
教学合一 / 16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166
教育与科学方法 / 173
我之学校观 / 177
我们的信条 / 180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给正之先生的信 / 182
师范生的变――变个孙悟空 / 183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 187
十二个字的理论
――致吴树琴 / 190
填鸭教育 / 191
育才十字诀 / 192
育才二十三常能 / 194
民主篇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197
平民教育概论 / 199
普及什么教育 / 208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 / 209
文化细胞 / 211
民主教育 / 213
民主教育之普及 / 215
儿童教育篇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17
创造的儿童教育 / 219
儿童科学教育 / 225
儿童教育的任务
――致业勤 / 232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致潘一尘 / 233
育才三方针 / 235
民主的儿童节 / 2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 238
敲碎儿童的,创造儿童的乐园 / 241
人生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致陶宏 / 245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教育哲学的著作,在我阅读的众多书籍中,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以一种近乎直击灵魂的方式,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与困境。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不落俗套地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那些被过度包装的、却又徒有其表的“进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追问,那种不满足于知识灌输,而致力于激发个体生命潜能的深刻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边界。全书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却又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温暖光辉。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会让你点头称是、然后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而是能够在你内心深处播下一颗怀疑的种子,促使你去审视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那种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之间的张力,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锐度。它迫使我,作为一个观察者,去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以及我们究竟在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社会成员。这种震撼,是长时间阅读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评分这部著作,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轻松获得几条立即可用的“教学小窍门”的工具书,而是关于教育信仰的重塑。作者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理解,让我对自己过去可能存在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感到羞愧。书中关于“自由”与“规训”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更是达到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药,而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复杂性中保持清醒和勇气。通篇洋溢着一种朴素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权威的压制,而是来自对真理的尊重和对人类成长的热忱。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的意味,这正是伟大著作的标志。它让我确信,真正的教育,永远是关于人的、面向未来的,而非应付眼前的。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彻底的精神洗礼。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作高深,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关于理想教育场景的宏伟蓝图。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活即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阐述,那份对自然、对社区、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推崇,简直像一股清新的山泉,冲刷掉了长期以来被应试教育污染的思维定势。书中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是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片段,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对儿童天性的深刻理解和无条件的信任。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亲切,仿佛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既有哲人的深邃,又不失邻家的亲和。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课程设置”,那些被固定死的科目划分,在真正的生命体验面前显得何其可笑和僵化。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公式,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对教育本源的回归呼唤。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叹服,它像是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反问和设问,将读者引导至一个自我探索的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教育目的”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高的思想站位。他似乎总能站在时代的顶端,俯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指出现存体系中那些看似合理实则根基不稳的结构性缺陷。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时间的沉思。这种沉思并非源于理解上的困难,而是源于思想上的巨大冲击——它迫使我跳出我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教育流程。书中的比喻和类推极为恰当,既富有画面感,又精准到位,使得那些抽象的教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易于消化吸收,但其内涵的丰富性又保证了其持久的思辨价值。
评分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经典”总抱有一丝警惕,担心它会是故纸堆里落满灰尘的陈旧教条。然而,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穿透力和跨时代性。即便将其置于当今科技飞速迭代的背景下,书中所强调的那些关于人的主体性培养的论述,依然振聋发聩。作者对于“学”与“做”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推导,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辩证思考。特别是在论及教师的角色时,那种要求教师必须是自我完善的典范,必须是终身学习者的观点,极具挑战性。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是否把教师这个职业的复杂性与崇高性,给大大低估了。这本书的论证风格极其雄辩有力,观点鲜明,很少有模棱两可之处,但这种“非黑即白”的表达方式,反而凸显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执着追求,让人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生怕错失了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更像是一部教育领域的宣言书,充满着对现状的批判与对未来的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