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陶行知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陶行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行知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陶行知
  • 教育经典
  • 教师必读
  • 大教育书系
  • 教育理念
  • 教育方法
  • 名家名著
  • 教育心理学
  • 教学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7737
商品编码:2952869027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定价:25.00元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467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书记在2014年9月14日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引用并申述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号召全体教师学习研究陶行之.学习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   ▲教育经典著作 教师成长必读 精彩链接: 教育家魏书生40年教学精华心血之作——《我这样做老师》重磅推出!!!! 新锐教师赵坡新作《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战策略20讲 》

内容提要


此为我社推出的”大教育书系”之一种.《教育的真谛》精选了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目录


实践篇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1
教学做合一 / 3
行是知之始 / 6
答朱端琰之问 / 8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 17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 21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 33

实践篇 生活即教育 39
生活即教育 / 41
生活教育之特质 / 47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 50
谈生活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 / 52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 55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给全体同学的信 / 57
从野人生活出发 / 59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致台和中 / 60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 62
普及现活教育之路 / 65

实践篇 社会即学校 87
谈社会大学 / 89
生活即教育(节选) / 92
创造的教育(节选) / 95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 / 96

创新篇 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 99
创造宣言 / 101
新 教 育 / 105
教育的新生 / 11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 115
创造的教育 / 117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 124
师范教育之改革
――答石民佣等的信 / 127
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 129

求真篇 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131
每天四问 / 133
学生的精神 / 141
学做一个人 / 143
“伪知识”阶级 / 145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出头处要自由 / 154
追求真理做真人
――致陶晓光 / 156

育人篇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159
以教人者教己 / 161
教学合一 / 16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166
教育与科学方法 / 173
我之学校观 / 177
我们的信条 / 180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给正之先生的信 / 182
师范生的变――变个孙悟空 / 183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 187
十二个字的理论
――致吴树琴 / 190
填鸭教育 / 191
育才十字诀 / 192
育才二十三常能 / 194

民主篇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197
平民教育概论 / 199
普及什么教育 / 208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 / 209
文化细胞 / 211
民主教育 / 213
民主教育之普及 / 215

儿童教育篇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17
创造的儿童教育 / 219
儿童科学教育 / 225
儿童教育的任务
――致业勤 / 232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致潘一尘 / 233
育才三方针 / 235
民主的儿童节 / 2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 238
敲碎儿童的,创造儿童的乐园 / 241
人生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致陶宏 / 245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文摘


序言



教育的真谛:一场关于生命与成长的深度探索 教育,这个词汇承载着人类最深沉的期望,它关乎着个体生命的绽放,也牵动着社会文明的未来。然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它是否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灌输,还是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关乎着生命的觉醒与价值的实现?《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正是这样一部引导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寻教育核心的著作。它并非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饱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成长的殷切期望,为每一位投身教育事业的探索者,乃至每一个渴望理解自身成长奥秘的人,开启了一扇通往真知的殿堂。 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课本上的符号和分数。它触及的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唤醒每一个生命内在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引导个体去认识世界、理解自己,并最终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书中,作者以其洞察人心的笔触,层层剥茧,揭示了教育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是将学生塑造成统一的模具,而是如同园丁悉心培育幼苗,给予适宜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让每一株生命都能按照自身的规律,舒展枝叶,绽放独特的光彩。 教育的真谛,首先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在许多教育实践中,学生往往被视为等待被填充知识的容器,被量化,被比较,被标准化的目标所束缚。然而,真正的教育,应当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鲜活的生命个体,拥有独特的思考方式、情感需求和发展节奏。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正如书中反复强调的,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育”,是激发个体内在的生命力,引导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这种“育”的过程,充满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个性发展的鼓励,以及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肯定。 教育的真谛,也体现在对“生活”的深刻连接。教育不应是与生活脱节的象牙塔,而应是滋养生命、融入生活的活水。书中,作者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和充满哲理的论述,阐释了教育与生活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认识世界。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应包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可以学会奉献与合作;通过体验农事劳作,学生可以理解耕耘与收获的艰辛,体味劳动的价值;通过观察自然,学生可以感知生命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当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学习便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探索。 教育的真谛,更体现在对“真实”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片面的观点所淹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建立辨别真伪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书中,作者呼吁教育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不盲从权威,不轻信传言。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与主流观点不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不同观点,找到事物的根源,才能让他们真正拥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被虚假和浮华所蒙蔽,而是能够坚守真实的价值。 此外,教育的真谛也离不开“情感”的滋养。教育并非冷冰冰的知识输出,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交流。爱、关怀、理解、尊重,这些情感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源泉。书中,作者深刻地描绘了教育者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情感导师的角色。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鼓励,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内心希望的火种。教育者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去引导他们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同理心,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当学生在充满关怀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教师”在教育真谛实现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心灵的陪伴者、品格的塑造者。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需要一颗热爱教育、关怀学生的心。书中,作者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强调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时俱进,拥抱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呼吁社会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成为学生最值得信赖的榜样。 《教育的真谛》所传递的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一次有力指引。它超越了功利性的教育目标,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命维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的书籍。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生命与成长的深度旅程,去发现教育中最纯粹、最动人的力量。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专业能力的升级。它能帮助教师重拾教育的初心,摆脱绩效考核和升学压力的桎梏,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自己的教育态度,从而成为更具智慧、更有温度的教育者。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这本书虽然不是直接面向他们的教科书,但其所阐述的教育理念,将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轨迹。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对于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家长而言,这本书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能帮助家长更清晰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从而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坚实的后盾。 总而言之,《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教育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温暖的情感,以及对生命成长的无限关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的理想蓝图。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而有意义地绽放,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刻领悟,并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教育实践和人生追求之中。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更真实、更深刻、更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境界,从而书写出个体生命与时代发展的壮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教育哲学的著作,在我阅读的众多书籍中,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以一种近乎直击灵魂的方式,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与困境。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不落俗套地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那些被过度包装的、却又徒有其表的“进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追问,那种不满足于知识灌输,而致力于激发个体生命潜能的深刻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边界。全书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却又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温暖光辉。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会让你点头称是、然后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而是能够在你内心深处播下一颗怀疑的种子,促使你去审视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那种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之间的张力,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锐度。它迫使我,作为一个观察者,去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以及我们究竟在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社会成员。这种震撼,是长时间阅读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评分

这部著作,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轻松获得几条立即可用的“教学小窍门”的工具书,而是关于教育信仰的重塑。作者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理解,让我对自己过去可能存在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感到羞愧。书中关于“自由”与“规训”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更是达到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药,而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复杂性中保持清醒和勇气。通篇洋溢着一种朴素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权威的压制,而是来自对真理的尊重和对人类成长的热忱。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的意味,这正是伟大著作的标志。它让我确信,真正的教育,永远是关于人的、面向未来的,而非应付眼前的。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彻底的精神洗礼。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作高深,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关于理想教育场景的宏伟蓝图。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活即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阐述,那份对自然、对社区、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推崇,简直像一股清新的山泉,冲刷掉了长期以来被应试教育污染的思维定势。书中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是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片段,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对儿童天性的深刻理解和无条件的信任。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亲切,仿佛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既有哲人的深邃,又不失邻家的亲和。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课程设置”,那些被固定死的科目划分,在真正的生命体验面前显得何其可笑和僵化。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公式,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对教育本源的回归呼唤。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叹服,它像是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反问和设问,将读者引导至一个自我探索的迷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教育目的”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高的思想站位。他似乎总能站在时代的顶端,俯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指出现存体系中那些看似合理实则根基不稳的结构性缺陷。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时间的沉思。这种沉思并非源于理解上的困难,而是源于思想上的巨大冲击——它迫使我跳出我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教育流程。书中的比喻和类推极为恰当,既富有画面感,又精准到位,使得那些抽象的教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易于消化吸收,但其内涵的丰富性又保证了其持久的思辨价值。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经典”总抱有一丝警惕,担心它会是故纸堆里落满灰尘的陈旧教条。然而,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穿透力和跨时代性。即便将其置于当今科技飞速迭代的背景下,书中所强调的那些关于人的主体性培养的论述,依然振聋发聩。作者对于“学”与“做”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推导,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辩证思考。特别是在论及教师的角色时,那种要求教师必须是自我完善的典范,必须是终身学习者的观点,极具挑战性。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是否把教师这个职业的复杂性与崇高性,给大大低估了。这本书的论证风格极其雄辩有力,观点鲜明,很少有模棱两可之处,但这种“非黑即白”的表达方式,反而凸显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执着追求,让人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生怕错失了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更像是一部教育领域的宣言书,充满着对现状的批判与对未来的憧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