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5G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研发人员,移动通信科研工作者。
内容介绍: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量激增,移动网络设备大规模布设,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有限频谱资源的日益饱和,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问题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突破能效与频谱效率的枷锁,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着重系统介绍面向5G移动通信网络的能量与频谱优化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及通信系统能效与频谱效率的优化技术进行最前沿的系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用户需求与资源管理、网络能效模型及评估、基于服务质量的5G通信系统能效优化、异构多网协同机制、基于用户体验质量和能效的5G通信系统应用等。
目 录
第1章 Chapter 1
5G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 1
1.1 绪论 2
1.2 绿色通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5
1.2.1 基站节能措施 5
1.2.2 基站能耗模型 7
1.2.3 无线异构网络能效研究 9
1.3 蜂窝网物化能耗与整体能效评估 10
1.3.1 基站的能耗组成与评估 11
1.3.2 蜂窝网络整体能效建模及优化 17
1.3.3 蜂窝网物化能耗后续研究 20
1.4 5G绿色通信网络的挑战 21
1.4.1 5G回程网络 21
1.4.2 5G回程网络能效 21
1.5 本章小结 26
1.6 参考文献 27
基 础 篇
第2章 Chapter 2
面向绿色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 33
2.1 绪论 34
2.2 用户业务流量模型 36
2.2.1 数据业务 36
2.2.2 语音业务 39
2.3 辐射能量与干扰模型 42
2.4 基于Bregman非精确过度间距的资源分配 45
2.4.1 问题描述 46
2.4.2 正则拉格朗日对偶方程和?-Excessive Gap光滑技术 47
2.4.3 具有Bregman投影的快速迭代算法 51
2.4.4 异构网络下多服务资源分配问题 57
2.5 本章小结 61
2.6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Chapter 3
蜂窝网络能量效率 67
3.1 随机几何理论 68
3.1.1 引言 68
3.1.2 随机点过程 69
3.1.3 随机分割理论 71
3.2 PVT随机蜂窝网能效模型 72
3.2.1 系统模型 72
3.2.2 PVT蜂窝网流量模型与性能分析 74
3.2.3 PVT单天线蜂窝网络能效模型与性能分析 78
3.2.4 PVT多天线蜂窝网络运行功耗模型与性能分析 88
3.3 多天线随机蜂窝网功率优化 102
3.3.1 系统模型 102
3.3.2 多天线蜂窝网能效模型 102
3.4 HCPP随机蜂窝网能效模型 106
3.4.1 系统模型 107
3.4.2 基于HCPP的蜂窝网络干扰模型 108
3.4.3 基于HCPP的MIMO蜂窝网容量模型 112
3.4.4 HCPP蜂窝网络能效模型 116
3.4.5 性能仿真及讨论 116
3.5 本章小结 118
3.6 参考文献 119
第4章 Chapter 4
基于服务质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123
4.1 绪论 124
4.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126
4.2.1 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模型 126
4.2.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128
4.2.3 仿真与性能分析 132
4.3 服务质量统计约束模型及通信系统有效容量 135
4.3.1 QoS统计约束模型 135
4.3.2 通信系统有效容量 136
4.3.3 有效容量性能仿真 137
4.4 基于服务质量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139
4.4.1 系统模型 139
4.4.2 基于有效容量的MIMO-OFDM系统能效模型 140
4.4.3 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142
4.4.4 算法设计 144
4.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145
4.5 本章小结 155
4.6 参考文献 156
第5章 Chapter 5
5G异构无线多网的能效协同优化 159
5.1 绪论 160
5.2 异构无线多网能效协同优化架构 161
5.3 异构多网网络与终端的联合能效优化 163
5.3.1 现有网络能效评估指标 163
5.3.2 网络与终端联合考虑的新能效评估指标 165
5.3.3 宏微小区共存场景下的网络能效分析 166
5.4 无线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 174
5.4.1 无线网络虚拟化 175
5.4.2 软件定义无线网络 179
5.5 本章小结 186
5.6 参考文献 186
应 用 篇
第6章 Chapter 6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客户端设计 191
6.1 绪论 192
6.2 相关标准与研究 192
6.2.1 渐进式超文本串流 192
6.2.2 自适应HTTP串流 193
6.2.3 MPEG-DASH 197
6.3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动态自适应串流机制 198
6.3.1 缓冲预存模式 200
6.3.2 实时串流模式 203
6.3.3 动态自适应串流决策 204
6.4 系统设计与实现 204
6.4.1 软硬件平台介绍 204
6.4.2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 222
6.4.3 开发环境 223
6.4.4 安卓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228
6.4.5 移植MPEG-DASH至安卓多媒体框架 228
6.5 系统结果分析 230
6.5.1 测试环境 230
6.5.2 串流设备决策机制分析 235
6.5.3 使用者观赏体验分析 239
6.6 结论与未来展望 242
6.7 参考文献 243
第7章 Chapter 7
基于能效增益的安卓平台设计 247
7.1 绪论 248
7.2 H.264视频编译码标准 249
7.2.1 H.264标准介绍 249
7.2.2 H.264双核心并行解码机制 250
7.3 安卓多媒体系统架构 253
7.4 能效增益与动态串流机制 254
7.4.1 影音同步机制设计 254
7.4.2 网络带宽分析 255
7.4.3 实时硬件运算能力分析 256
7.4.4 RTSP与HTTP网络串流 259
7.4.5 动态串流调整机制决策 261
7.5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 265
7.5.1 编译环境 265
7.5.2 基于H.264并行解码的双核心安卓平台 269
7.5.3 安卓应用程序包设计 280
7.6 系统实现结果 284
7.6.1 测试环境与实现分析 284
7.6.2 能效增益分析 286
7.6.3 影音同步机制分析 286
7.6.4 动态串流调整机制分析 288
7.7 结论与未来展望 289
7.8 参考文献 290
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谓是变化多端,时而严谨如学者,时而活泼如好友。在介绍一些基础概念时,作者的措辞非常规范,用词精准,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但当探讨到一些前沿话题或者进行观点碰撞时,作者的语言又变得富有激情,甚至带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判断,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思考。书中时不时出现的反问句和设问句,更是将我拉入了作者的思考之中,仿佛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而且,作者还很擅长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技术术语变得易于理解,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乏味。这种语言上的张弛有度,使得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静而富有科技感的深绿色,搭配简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信号塔的抽象图案,整体散发着一种专业又不失活力的气息。拿在手中,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适,有一定厚度,印刷清晰,文字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开头和结尾处的一些小插画,虽然简单,却能很好地引导读者进入相应的主题,或者对本章内容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而且,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行业报告摘要和术语解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整体而言,从这本书的外观到内在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用心打磨的匠心,让人在接触它的第一刻起就充满了期待,相信里面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见解。
评分这本书在梳理某个复杂技术领域时,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逻辑。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循序渐进地铺陈开来。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故事化的手法,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对该领域了解不深的人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点。例如,在介绍某个关键原理时,书中穿插了一个生动的小案例,讲述了这项技术是如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具体痛点的,这个细节的处理非常巧妙,让冰冷的技术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让读者明白这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至今的,这种“前世今生”的讲述方式,让整个知识体系显得更加完整和有深度,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有条理的结构。它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层层递进地展开讨论,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衔接都非常自然。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规律,总是先提供背景信息,然后逐步深入到技术细节,最后再回归到实际应用和未来展望。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每一章节结尾处提出的“思考题”或“讨论点”,这些问题往往能够引导我回顾和消化本章内容,并且能够激发我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而且,本书的附录部分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拓展阅读清单,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某个子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让我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个理论时的严谨态度。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定义,还详细列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并对它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该概念的复杂性,而不是仅仅接受单一的观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在解释某些复杂模型时,所采用的流程图和示意图。这些图表绘制得非常精细,逻辑清晰,能够将抽象的算法和流程直观地展示出来,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模型的工作机制。而且,作者在引用研究成果时,也注明了出处,这体现了严谨的学术规范,也方便了我想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的读者。这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论述方式,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