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乐鉴赏
定价:45.00元
作者:富宏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2305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音乐鉴赏》是在以往音乐鉴赏教材的基础上对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按照音乐体裁的分类方式进行的一次重新整合:选取了歌曲的常见体裁、歌曲的结构形式、序曲、组曲、奏鸣曲、圆舞曲、协奏曲、交响诗、进行曲、小夜曲、交响曲、音乐剧、中国歌剧、外国歌剧、电影音乐、流行音乐十六个专题内容,每个专题在代表性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尽可能考虑和遵循古今、中外、雅俗各种音乐作品对比、共赏的原则。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鉴赏课程的选修教材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如何平衡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深度与现代听众的接受度。很多音乐鉴赏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晦涩的德语或意大利语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通俗,流于表面,对音乐的严肃性有所稀释。这本书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介绍古典音乐的同时,也适当地引入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的电子音乐、电影配乐等跨界领域,拓宽了“音乐”这个概念的边界。例如,它分析了某部经典电影配乐的动机如何借鉴了瓦格纳的母题手法,这种跨领域的连接让人眼前一亮,瞬间打通了不同音乐世界之间的壁垒。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无论是坐在音乐厅里听一场歌剧,还是在电影院里看一场大片,我们所接触的音乐逻辑内核是相通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探索更多非主流音乐类型的兴趣,因为它提供了分析和理解这些音乐的通用“语法”。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总觉得“鉴赏”这东西太过主观,文字描述难免显得矫揉造作。然而,《音乐鉴赏》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教你的不是“应该如何欣赏”,而是“如何去倾听”。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它们在管弦乐队中扮演的角色,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的声部处理,那种低沉而富有颗粒感的音质,在书中的描述下,仿佛真的能穿透纸面直达我的耳膜。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分析作品时,极少使用空泛的形容词,而是紧密结合乐谱上的结构和织体变化,使得所有的赞美都有据可依,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它教会我放下先入为主的偏见,用心去体会作曲家在特定情绪下,是如何通过音高、节奏、力度这些“砖块”搭建起一座宏伟的听觉建筑的。这是一本能让你的耳朵变得更加“敏锐”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已经足够精彩,但优秀的载体无疑能提升阅读体验。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像有些印刷品那样反光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尤其是在解释复杂的曲式结构时,那些清晰的结构图示起起落落,直观地展示了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的布局,极大地辅助了我的理解。我过去常常在听交响乐时,听到中间部分就容易走神,抓不住主题的回归和发展。自从有了这本书的辅助,我仿佛有了一位随身携带的私人导游,总能在关键时刻提醒我:“注意,主旋律回来了,但这次它换了一种情绪!”这种引导是非常微妙且有效的,它不是强迫你记住知识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你的听觉记忆和结构感知能力。对于那些渴望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的听众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音乐鉴赏》的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停留在“听歌”的层面,无法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精髓。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它不像一些音乐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深奥的音乐知识娓娓道来。作者似乎对音乐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理解,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比如和声进行、对位法,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音乐风格演变历史的部分,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奔放,再到现代音乐的多元探索,每一个转折点都讲解得丝丝入扣,让我对音乐的历史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再去听同一首曲子,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能听到更多的层次和细节,那些原本只是“背景音”的部分,现在都鲜活了起来。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绝佳的入门地图,它不会让你迷失在专业术语的迷宫里,而是会引导你自信地走向音乐更深邃的殿堂。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便是“开启了对话”。在读这本书之前,音乐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单向的灌输,我接收到旋律,然后产生感动或疲惫,仅此而已。《音乐鉴赏》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引导我与作曲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教会我提问:为什么这段旋律在这里会突然转为小调?为什么定音鼓会在高潮前突然加入?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我学会了去探究创作者的“意图”与“选择”。特别是关于音色心理学的章节,探讨了特定音高和力度组合如何直接作用于人类的情感神经,这让我对音乐的“魔力”有了科学层面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感性认知。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反复咀嚼,但每一次的阅读和聆听反馈,都会带来新的惊喜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真正地改变了我听音乐的方式,从“听声音”到“解构与重塑”,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智力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