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
定价:248.00元
作者:王扬宗,曹效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82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这套书的气质是内敛而强大的,它不喧哗,但分量十足。它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式的历史汇编,更是一部带着温度的“口述历史”的文字结晶。我预感,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被那些历史的细节所触动,也许是一个单位在解放初期仅仅靠几张桌子、几本旧书艰难起步的场景;也许是某位老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做出的世界级发现。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提炼出的微小、真实的人类努力,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能让人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科研繁荣是建立在前辈们多少代人的艰辛探索和体制建设之上的。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份珍贵的“时间胶囊”,打开它,就等于与那段波澜壮阔的科研岁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它不是快消品,而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认识的案头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史料空白,其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深沉的墨绿和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筚路蓝缕的年代。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扎实的装帧,感觉像是抱住了一段珍贵的记忆。光是翻开扉页,就能闻到那种特有的、略带陈旧感的油墨香,这可不是随便能闻到的味道,是属于老档案、老文献才有的气息。作为一名对国家科技发展脉络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在这厚重的篇幅里,找到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但依旧熠熠生辉的名字和事件。我知道,要梳理清楚“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变迁,绝非易事,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机构的更迭,更是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与时代的风云际会。这套书的体量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猜想,它必然是按照时间轴或专业领域进行了精密的梳理,力求还原每一个单位从诞生到成长的关键节点,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细节,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光是想象翻阅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我耳熟能详却不甚了解来龙去脉的科研机构,就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部凝结了数十年国家科研意志的史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犯怵的,毕竟“院属单位简史”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我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可能跟不上这种“大部头”的节奏。但是,当我随意翻阅到其中一册的某个章节时,那种阅读的沉浸感却出乎我的意料。我仿佛置身于上世纪某个特定年代的科研院所的会议室里,能感受到当时决策者们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如何艰难地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如何为了引进一个关键人才而费尽周折。这种历史的“现场感”是其他通俗历史读物难以提供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数据,更像是一位年长的学者,用他毕生的积累,缓缓向你道来那些曲折而光荣的故事。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早期研究所选址、机构名称变更的细枝末节,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恰恰是理解一个单位“精神内核”的钥匙。每一个单位的命运都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这种强烈的时代背景与科研实践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它不仅仅是“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又取得了什么超越时代的成果”。
评分我对这种系统性梳理的出版物有一种莫名的偏爱,因为它提供了理解复杂体系的骨架。我们现在谈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总会提到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这些名字背后的机构是如何一步步从零开始,吸纳人才、建设平台、突破瓶颈的,往往是一团模糊的印象。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自洽的逻辑框架。我设想,它一定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对科研体制的调整是如何影响到各个研究所的职能定位和人员构成的。比如,在某个关键的五年计划期间,某个研究所的使命突然转向,这种转变背后必然有深层次的考量和巨大的内部博弈。这种对“体制变迁”与“科研产出”之间微妙关系的挖掘,是极其精彩的。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它就像是在玩一个复杂的拼图游戏,每读完一个单位的“简史”,就相当于找到了拼图上的一块关键区域,让整个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图景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可信。我期待书中对早期机构的“初代领导者”的介绍,他们往往是奠定基调的人物,其思想和决策影响至今。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是想象编辑团队需要查阅、比对多少汗牛充栋的档案材料,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我敢断定,在描述具体科研成就的部分,这本书必然是极其审慎和严谨的,它不会轻易拔高或贬低,而是用翔实的资料说话。我特别好奇的是,在描述那些经历过重大挫折或解散重组的单位时,作者是如何拿捏分寸的。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有成功的光环,也必然有停滞和失误的阴影。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坦诚的叙述,即便是机构的“低谷期”,也能从中解读出坚持和反思的力量。比如,某个时期,由于资源或政治气候的原因,某个研究所的重点方向被搁置,那么在那个“沉寂”的岁月里,内部的研究人员是如何保持学术的火种不灭的?这些“负面”或“停滞”时期的记录,往往比顺风顺水时期的记载更具人性深度和史学价值。期待书中能呈现出那种,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科学精神的群像。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科学根基的人准备的,它拒绝浮光掠影,只提供沉甸甸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