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5210197 TD-HSPA技术揭秘 人民邮电出版社 段红光

9787115210197 TD-HSPA技术揭秘 人民邮电出版社 段红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红光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移动通信
  • HSPA
  • TD-HSPA
  • 无线通信
  • 3G
  • 网络技术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段红光
  • 技术揭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10197
商品编码:295589184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TD-HSPA技术揭秘

定价:35.00元

作者:段红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152101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TD-SCDMA后向演进的一本指导书,追踪TD-HSPA技术的来龙去脉;把握TD-HSP技术的核心,了解3G演进的必修之课。
  服务3G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创新。

内容提要


本书从TD-SCDMA标准出发,全面地介绍TD-HSPA各种相关知识,主要是TD-HSPA的标准制定进程、TD-HSPA物理层中的各种物理信道以及这些物理信道所承载的信息以及TD-HSPA相关的各种信令流程(包括了物理层信令以及整个TD-HSPA终端业务的信令流程),此外还简单介绍了TD.HSPA的基本组网知识,后介绍了TD-HSPA的未来相关演进技术。
本书适用于从事TD-HSPA终端或网络开发的技术人员或是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可供从事TD-HSPA相关工作的学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通信网络安全:原理、实践与防御策略》 引言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通信网络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从日常生活的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到企业运营的关键业务支撑,再到国家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无一不依赖于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然而,伴随而来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严峻。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攻击范围不断扩大,潜在的破坏力也愈发惊人。数据泄露、服务中断、恶意软件传播、隐私侵犯等安全事件不仅给个人和组织带来经济损失,更可能动摇社会信任,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通信网络安全的核心原理,梳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并系统性地介绍各类防御策略,以期为网络安全从业者、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实用的参考。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前沿技术的探讨,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通信网络安全的宏观认知框架,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中。 第一部分:通信网络安全基础理论 1. 网络安全概述与发展历程 网络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探讨网络安全的本质,强调其“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三大核心要素(CIA三元组),并延伸至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等重要维度。 网络安全发展简史: 回顾从早期网络无序到信息爆炸时代安全需求的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如病毒、蠕虫、黑客攻击的早期形态,以及后来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APT攻击等复杂威胁的出现。 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 深入分析当前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挑战,包括攻击技术的不断演进、攻击面的扩大化(如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的引入)、攻击行为的隐蔽化与组织化、国家级网络对抗的加剧,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的日益困难等。 2.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与安全脆弱点分析 通信网络模型剖析: 以TCP/IP协议栈和OSI七层模型为基础,详细解析各层协议在通信过程中的作用,并逐层分析其潜在的安全风险。 物理层: 信号窃听、干扰、物理破坏等。 数据链路层: MAC地址欺骗、ARP欺骗、VLAN跳跃等。 网络层: IP地址欺骗、路由欺骗、ICMP攻击等。 传输层: TCP SYN Flood、UDP Flood、端口扫描、TCP RST攻击等。 应用层: SQL注入、跨站脚本(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缓冲区溢出、文件包含漏洞、恶意软件(病毒、木马、蠕虫)等。 关键通信节点与设备的安全: 分析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服务器、终端设备等关键网络组件的安全漏洞和攻击方式。 无线通信安全: 针对Wi-Fi、蓝牙、蜂窝移动通信(2G/3G/4G/5G)等无线技术的特性,探讨其特有的安全威胁,如信号窃听、非法接入、中间人攻击、DoS攻击等。 新兴通信技术(如5G、IoT)的安全挑战: 探讨5G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带来的安全新机遇与新挑战;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管理复杂、性能受限等因素导致的固有安全脆弱性。 3. 加密学基础与通信安全应用 对称加密: 介绍DES、AES等对称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在通信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场景。 非对称加密(公钥加密): 讲解RSA、ECC等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原理,包括密钥对的生成、加密、解密过程,重点阐述其在数字签名、密钥交换中的作用。 哈希函数: 介绍MD5、SHA-1、SHA-256等哈希函数的特性(单向性、抗碰撞性),以及在数据完整性校验、密码存储中的应用。 数字签名与数字证书: 阐述数字签名的生成、验证过程,及其在身份认证和信息不可否认性方面的作用;介绍数字证书的作用、结构(X.509标准),以及PKI(公钥基础设施)的概念。 SSL/TLS协议: 详细解析SSL/TLS协议的工作流程、握手过程、密钥交换机制,以及其在保护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通信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与实践 1. 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防火墙技术: 介绍不同类型防火墙(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层防火墙、下一代防火墙)的原理、功能、部署策略,以及防火墙策略的配置与优化。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讲解基于特征码、异常行为、深度包检测(DPI)等检测机制的IDS/IPS工作原理,分析其在威胁发现与阻断中的作用,以及部署与调优的考量。 VPN(虚拟专用网络): 介绍IPsec、SSL VPN等VPN技术,阐述其在构建安全隧道、实现远程访问、跨网络安全互联中的应用。 网络访问控制(NAC): 探讨NAC技术在准入控制、用户与设备认证、安全策略强制执行等方面的作用。 2. 网络流量安全分析与监控 网络流量监控工具: 介绍Wireshark、tcpdump等抓包分析工具的使用,以及NetFlow/sFlow等流量采集与分析技术。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系统: 讲解SIEM系统的功能,包括日志收集、关联分析、告警生成、事件响应等,以及其在安全态势感知中的重要性。 威胁情报: 探讨威胁情报的来源、类型、分析与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威胁情报提升安全防护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 终端安全与应用安全 端点安全解决方案: 介绍防病毒软件、终端检测与响应(EDR)、主机入侵防御系统(HIPS)等终端安全技术。 数据防泄漏(DLP)技术: 阐述DLP技术在监控、识别和保护敏感数据流动的应用。 Web应用防火墙(WAF): 详细介绍WAF的工作原理,如何防护SQL注入、XSS等常见的Web攻击。 API安全: 分析API接口的安全风险,介绍API认证、授权、加密、限流等安全控制措施。 4. 无线网络安全 Wi-Fi安全协议: 深入分析WEP、WPA、WPA2、WPA3等Wi-Fi安全协议的发展和安全性。 蜂窝移动通信安全: 介绍GSM、WCDMA、LTE、5G等蜂窝网络的安全机制,以及存在的安全漏洞和攻击。 无线入侵检测(WIDS): 探讨WIDS在检测非法接入点、拒绝服务攻击等无线威胁方面的作用。 5. 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 云安全模型: 分析责任共担模型,理解云服务提供商与客户各自的安全职责。 云环境下的安全挑战: 探讨多租户隔离、数据存储安全、API安全、身份与访问管理(IAM)在云中的特殊性。 大数据安全: 分析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及数据匿名化、访问控制、加密等保障措施。 第三部分:通信网络安全防御策略与管理 1.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风险评估方法: 介绍定量与定性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如资产识别、威胁分析、脆弱性分析、风险矩阵等。 安全策略制定: 阐述如何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全面、可执行的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策略、数据保护策略、事件响应策略等。 合规性要求: 探讨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GDPR、等保2.0等)对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 2. 事件响应与恢复 安全事件生命周期: 介绍安全事件的准备、检测、遏制、根除、恢复、事后总结等阶段。 事件响应流程: 建立高效的事件响应团队和流程,明确角色分工、通信机制、证据收集与保存。 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BC/DR): 制定完善的BC/DR计划,确保在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或灾难时,关键业务能够快速恢复。 3. 安全意识培训与人才培养 员工安全意识: 强调提升全员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培训识别钓鱼邮件、弱密码、社会工程学攻击等。 专业安全人才培养: 探讨当前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缺口,以及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的网络安全人才的必要性。 4. 前沿安全技术探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探讨AI/ML如何用于威胁检测、异常分析、自动化响应,以及其局限性。 零信任安全模型: 讲解“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零信任理念,以及在身份认证、微隔离、设备安全等方面的实践。 区块链在安全领域的潜力: 探讨区块链在身份管理、数据溯源、安全审计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结论 通信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演进且持续对抗的领域。本书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通信网络安全体系的全面认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防御工具到管理策略,本书力求提供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安全知识体系。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威胁,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可信赖的通信网络环境,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HSPA+这个话题有些敬畏,感觉那是电信领域里非常底层的、晦涩难懂的东西,总觉得只有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才能啃得动。拿到这本书后,我最惊喜的就是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作者似乎深谙技术小白的心态,从最基础的空中接口概念开始,耐心地把TD-HSPA的整个架构像搭积木一样一块块拼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交互的阐述,很多教科书上只是一笔带过的地方,这里却用了大量的图示和实际案例来佐证。阅读过程中,我经常能发现自己过去在理解某个特定信道分配时产生的模糊点,都被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给“钉死”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你怎么去系统地分析一个复杂的移动通信系统,而不是零散地记住几个参数。这种由浅入深的叙事节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卡壳”的感觉,每读完一章,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成就感,这对于提升学习效率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书中对于各种性能优化和网络规划的讨论,是我认为它真正脱颖而出的地方。很多技术书籍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但这本书却深入到了“怎么办”和“为什么会这样”的层面。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析RNC(无线网络控制器)在资源调度上的决策逻辑,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发射功率和波束赋形来改善边缘用户的体验。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对比了不同切换算法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的优劣,那种细致到毫秒级的时序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在特定的网络条件下会出现掉线或速率突降。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实际从事网络维护和优化工作的人员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活的“故障排除手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实战经验的结晶。我甚至将书中的几个关键性能指标计算公式抄录在了我的工作笔记上,随时对照检查,这说明了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参考书范畴,真正进入了工具书的行列。

评分

从排版细节来看,这本书的易读性也做得非常到位,这在专业技术书籍中往往是个容易被忽视的优点。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没有出现那种“突然跳跃”到下一个不相关主题的情况。作者很聪明地使用了边注和高亮区域来强调那些核心概念和容易混淆的术语,这极大地减轻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特别是对于那些多层嵌套的协议报文结构图,它采用了多维度的展示方式,让你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层的作用和数据域的划分,有效地避免了视觉上的混乱。我甚至发现,即使我不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集中阅读,而是零散地利用通勤时间来翻阅,也能很快地重新进入到之前的学习状态,这充分说明了其整体架构的稳定性和逻辑的自洽性。一本好的技术书,不仅要内容好,更要让人愿意去读,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体会到了学习一项前沿技术的纯粹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处理上,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注意到,书中多次提到3GPP的原始规范编号,并且对一些关键标准进行了精确的版本标注。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有据可查,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与一些为了凑字数而东拼西凑的资料不同,这本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图表,似乎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反复的推敲。此外,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作者个人的实践见解,这些“旁白”性质的分析,往往能点破那些隐藏在标准文本背后的潜规则和工程实践中的取舍之道,这是纯粹的标准文档无法给予的宝贵信息。这种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不仅告诉你技术规范是什么,更告诉你业界是“如何使用”这些规范的,这种“心法”的传授,是学习任何一项复杂技术都极其需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合着充满科技感的字体排版,一下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专业书籍少有的精致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乾坤。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内容绝对是干货满满,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科普读物。我当时就在想,能把一个这么硬核的技术主题做得这么有视觉吸引力,作者和出版社在包装上也花了不少心思。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很舒服,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或者协议栈的流程图,看起来也一点都不费劲。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对书中的技术讲解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一个注重外观的团队,通常对内在的打磨也不会马虎。整体来说,光是拿到书的那一刻,就给了我一个非常正面的初步印象,让人觉得这是一次物有所值的购买体验,也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我非常欣赏这种内外兼修的设计理念,它让枯燥的技术书籍也拥有了收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