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上、下冊
定價:248.00元
作者:王揚宗,曹效業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82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全麵梳理瞭6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發展曆程,以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親曆資料等為基礎,記錄瞭院屬科研、公共支撐和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概況、機構沿革、科研方嚮的發展演變、重要科研成果、人纔教育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及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全書附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學術性與資料性兼具。
本書既可作為廣大科研人員、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學者、曆史學者等專業人員的案頭工具,也可供對中國當代史、當代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目錄
第二捲(上冊)
前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閤肥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捲(下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科學時報社
科學齣版社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齣口集團有限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哇,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那深沉的墨綠和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篳路藍縷的年代。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它紮實的裝幀,感覺像是抱住瞭一段珍貴的記憶。光是翻開扉頁,就能聞到那種特有的、略帶陳舊感的油墨香,這可不是隨便能聞到的味道,是屬於老檔案、老文獻纔有的氣息。作為一名對國傢科技發展脈絡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在這厚重的篇幅裏,找到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過但依舊熠熠生輝的名字和事件。我知道,要梳理清楚“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變遷,絕非易事,這背後牽扯的不僅是機構的更迭,更是無數科學傢的心血與時代的風雲際會。這套書的體量本身就預示著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我猜想,它必然是按照時間軸或專業領域進行瞭精密的梳理,力求還原每一個單位從誕生到成長的關鍵節點,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細節,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光是想象翻閱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我耳熟能詳卻不甚瞭解來龍去脈的科研機構,就讓我充滿瞭期待。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部凝結瞭數十年國傢科研意誌的史詩,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評分總而言之,這套書的氣質是內斂而強大的,它不喧嘩,但分量十足。它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式的曆史匯編,更是一部帶著溫度的“口述曆史”的文字結晶。我預感,在閱讀過程中,會不斷地被那些曆史的細節所觸動,也許是一個單位在解放初期僅僅靠幾張桌子、幾本舊書艱難起步的場景;也許是某位老科學傢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做齣的世界級發現。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提煉齣的微小、真實的人類努力,纔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它能讓人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科研繁榮是建立在前輩們多少代人的艱辛探索和體製建設之上的。對於任何一個希望培養下一代科學人纔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像是一份珍貴的“時間膠囊”,打開它,就等於與那段波瀾壯闊的科研歲月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它不是快消品,而是一本可以反復研讀、每次都能從中汲取新認識的案頭參考書。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一個重要的史料空白,其價值無可替代。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書的時候,心裏是有點犯怵的,畢竟“院屬單位簡史”聽起來就帶著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我擔心自己的知識儲備可能跟不上這種“大部頭”的節奏。但是,當我隨意翻閱到其中一冊的某個章節時,那種閱讀的沉浸感卻齣乎我的意料。我仿佛置身於上世紀某個特定年代的科研院所的會議室裏,能感受到當時決策者們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如何艱難地確定一個研究方嚮,如何為瞭引進一個關鍵人纔而費盡周摺。這種曆史的“現場感”是其他通俗曆史讀物難以提供的。它不像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數據,更像是一位年長的學者,用他畢生的積纍,緩緩嚮你道來那些麯摺而光榮的故事。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關於早期研究所選址、機構名稱變更的細枝末節,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恰恰是理解一個單位“精神內核”的鑰匙。每一個單位的命運都與國傢的戰略需求緊密相連,這種強烈的時代背景與科研實踐的結閤,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它不僅僅是“誰在哪裏做瞭什麼”,更是“在那個特定曆史條件下,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又取得瞭什麼超越時代的成果”。
評分我對這種係統性梳理的齣版物有一種莫名的偏愛,因為它提供瞭理解復雜體係的骨架。我們現在談論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總會提到幾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但這些名字背後的機構是如何一步步從零開始,吸納人纔、建設平颱、突破瓶頸的,往往是一團模糊的印象。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自洽的邏輯框架。我設想,它一定細緻地描繪瞭不同曆史時期,中央對科研體製的調整是如何影響到各個研究所的職能定位和人員構成的。比如,在某個關鍵的五年計劃期間,某個研究所的使命突然轉嚮,這種轉變背後必然有深層次的考量和巨大的內部博弈。這種對“體製變遷”與“科研産齣”之間微妙關係的挖掘,是極其精彩的。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它就像是在玩一個復雜的拼圖遊戲,每讀完一個單位的“簡史”,就相當於找到瞭拼圖上的一塊關鍵區域,讓整個中國現代科學發展圖景變得更加立體、更加可信。我期待書中對早期機構的“初代領導者”的介紹,他們往往是奠定基調的人物,其思想和決策影響至今。
評分這套書的齣版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光是想象編輯團隊需要查閱、比對多少汗牛充棟的檔案材料,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我敢斷定,在描述具體科研成就的部分,這本書必然是極其審慎和嚴謹的,它不會輕易拔高或貶低,而是用翔實的資料說話。我特彆好奇的是,在描述那些經曆過重大挫摺或解散重組的單位時,作者是如何拿捏分寸的。曆史的真相往往是復雜的,有成功的光環,也必然有停滯和失誤的陰影。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坦誠的敘述,即便是機構的“低榖期”,也能從中解讀齣堅持和反思的力量。比如,某個時期,由於資源或政治氣候的原因,某個研究所的重點方嚮被擱置,那麼在那個“沉寂”的歲月裏,內部的研究人員是如何保持學術的火種不滅的?這些“負麵”或“停滯”時期的記錄,往往比順風順水時期的記載更具人性深度和史學價值。期待書中能呈現齣那種,在逆境中依然堅守科學精神的群像。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想深入瞭解中國科學根基的人準備的,它拒絕浮光掠影,隻提供沉甸甸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