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9辑)
定价:46.00元
作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1485873
字数:
页码:3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9辑)》为文学、文化理论相关学术论文集,重点讨论文学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流变问题,分为“比较文学前沿问题”“外国文论中国化”“符号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本土化研究”六大部分,收录论文40余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比较文学前沿问题
中外茅盾研究的比较
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对中国巴金研究的启示
可比性与“他国化”视野中的翻译文学
聚焦“以中释中”:自立本土文论话语体系——兼谈黄维梁立足本土文论资源研究个案
从主流白人文学生态批评走向少数族裔文学生态批评
仪式抵抗: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麦克尤恩早期创作
从《福》看传记叙述困境及阿伦特的叙事身份理论
跨越时空的文学因缘:罗杰·弗莱的中国古典艺术研究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
论中外电影特效技术与形象思维的相呈之美
诺贝尔文学奖与比较文学——兼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的三个理论错误
英语世界的中国新闻学研究
外国文论中国化
以我为主,批判改造,融化吸收——关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思考
中西思想交汇中的现代中国文论“境界”说
接受与共生: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反思
批判与:略谈国内马尔库塞理论研究——对观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
精神之为世界与历史——中国语境中的诠释与实践
符号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任何理解都是一种解释
认知叙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铃术禅学的两渐:一场书写策略下的诗性接受
小说同旋跨层内在悖论——广义叙述学一个问题的商榷
论品牌“三位一体”的符号结构与动态位移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研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优势资本向文化魅力的转化:原创性文艺作品中多民族文化的凝聚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在比较视野中定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
返本开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中苏文艺理论中的“民族形式”辨析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反鲍德里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经济学——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一种解读
论中国当代美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接受
再谈“民族形式”论争中的“新”与“旧”、“欧”与“中”
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本土化研究
论马尔科维奇马克思主义意义理论的美学阐释
中国语境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阐释与思考——国外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卢卡奇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图谱
穆卡若夫斯基在中国
取熔中外,自铸伟辞:当代语境下的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会议综述
作者介绍
文摘
一、“以中释中”是本土文论登临世界殿堂的希望
“以中释中”这个词套用“以中融西”、“以西释中”以及“以西代中”而来。“以中融西”等几个词的原创出处不详,笔者早是从曹顺庆的论文《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中看到的,只是文中尚未直接出现“以中释中”这个词。但文中在对“以中融西”这一命题的践行者王国维与他的《人间词话》、钱钟书与他的《管锥编》等表达心仪的同时,又提出对于“以西释中”、“以西代中”等命题的质疑乃至否定,又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等为例展开了分析论证。尽管文中没有出现“以中释中”这个词或命题,但字里行间显然不能排除这样一种潜意识,即“以中释中”的理念。直白一点说,这一命题的含义就是:无论是建构本土文论话语还是研究中国文学作品,都应该以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去释读中国自身的诸多文论命题以及文学问题。一切“以西释中”甚或“以西代中”的研究方法与思路都凸显蹈空袭虚、不着边际之弊,不可取,即便“以中融西”,较之“以中释中”,也存在一定的偏颇。目标正前方就是用中国的话说中国的事,这个“话”就是中国传统文论积累的话语经典,这个“事”就是自立本土文论话语体系的事和中国文学的事。至于“以西释中”以及“以西代中”的学术思路,就需要加以警惕了。
就建构本土文论话语权而言,“以中释中”是让笔者感到比较温暖的一个命颢。“以中释中”就意味着一种回归、一种自立、一种自信,无疑,用中国的文化来释读中国的文化,天经地义,倘若这一领域的同仁诸君能在“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向上达成共识,让“以中释中”这~命题能成为建构本土文论话语体系的焦点与支点,即以本土的文化语境去触击中国文论以及中国文学之赜,那么,我们的文论话语体系迟早也有望在全球化语境覆盖下登场亮相。
然而,近20年来,本土文论研究一直胶着在忽冷忽热、忽进忽退的不自信的矛盾之中。比如“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这一命题,从提出到讨论乃至践行,起起伏伏快20年了,成果也出了一大堆,可就是不解决问题,对当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实际指导、教学作用几乎是零。如此,所涌现出来的累累硕果又有何用?倒是那些“以西释中”或“以西代中”的“半成品”能迎来一些喝彩,相形之下,本土文论研究领域总是显得有些黯然无光。
曹顺庆在《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一文中曾直言不讳:“20世纪中国出了多少部文学概论性的著作,我们几乎快数不过来了,但这些著作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西代中’,可以说就是从西方搬过来的、地道的西方文论话语。”学西方,抄西方,西风压倒东风的“文论景观”,一直延续到今天。一度有志于立足自我,做强做大自我的同仁诸君,却仍然像一只只迷途的羔羊陷人“山重水复”之中,寻寻觅觅,总是找不到自我…本土文论研究似乎总是处在朦胧期,尚有待启蒙。
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议题,即文论重建之工程,好像众声喧哗了一阵子之后,也没有如期收到“麦琪的礼物”。在一度话语狂欢的大讨论、大争论中,曹顺庆也是“高调”者之一:“曾经失落的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在今天为什么又开始受到当代文学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这种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和‘重建’的学术讨论及学术论战,实际上是中国文论另岁卜一个转折的开始。……中国文论必将实现另一次转折,即在融会中西文论的过程中,以我为主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
序言
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旅行者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旅行中最迷人的部分。我曾去过许多国家,体验过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当地文化的灵魂。这本书的名字《中外文化与文论》让我觉得,它或许能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我曾遇见或即将遇见的文化。我希望它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解析不同文明是如何形成其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我尤其好奇,在“文论”这个部分,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方式、象征意义和审美追求?我期待它能为我的旅行增添一层更深的文化维度,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带着理解和尊重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常常在各种史料和评论中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这本书《中外文化与文论》的出现,恰好契合了我近期的阅读方向。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文化比较,而是能深入剖析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是如何发生互动,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尤其是在“文论”的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审视中西方在文学创作、批评方法、美学追求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哲学和历史背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框架,去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贡献,以及它们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作为一名对跨文化研究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读物。这本书的标题《中外文化与文论》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所关注的领域。我常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文化?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框架和实践上的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能深入探讨文化产生的根源、传播的机制,以及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与融合。我尤其关注文论(文学理论)这部分,期待它能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被解读和应用,甚至是被重塑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内涵的风格,黑白灰的基调,配以雅致的字体,瞬间就能感受到学术的气息。我是一名对历史和艺术特别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日里也喜欢涉猎一些关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碰撞的书籍。市面上这类主题的书籍不少,但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找到一个恰好的平衡点。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有一种预感,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能够带我走进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介绍。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讨不同文化在思想、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和影响,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古今中外,感受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语文教师,闲暇时喜欢阅读一些能引发思考的书籍。最近,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它所涵盖的中外文化与文论的主题,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对中西文学和思想的朦胧探索。我一直认为,了解不同的文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智慧。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梳理那些曾经零散的认知,将中外文化的发展脉络勾勒得更加清晰?我希望它能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那些宏大的文化变迁和深刻的思想碰撞,让我这个老读者也能轻松地从中汲取营养。我对书中关于“文论”的部分尤其感兴趣,期待它能解析中西方在文学批评、美学观念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