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30.00元
作者:刘志华,刘亚川,赵华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3541973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从宏观角度全景式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10章,详细介绍了通信技术发展史,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对一些经典通信技术既介绍了基本原理又实时追踪了该技术的新发展情况及相关应用,如通信交换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对当前新的通信技术也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如物联网技术、三网融合概念以及可见光通信,同时兼顾了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
《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概念简洁、原理明了、材料丰富、内容新颖、体例安排及内容裁剪等都有鲜明的特色。《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高专的教学用书,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及个人自学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配合《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学习的课件以及辅助理解《现代通信技术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的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
目录
章 绪论
1.1 通信发展简史
1.1.1 世界通信发展简史
1.1.2 中国通信史发展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1 通信
1.2.2 通信系统
1.2.3 通信网络
1.3 通信标准化组织
1.4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第2章 数据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
2.1.1 电路交换概述
2.1.2 电路交换原理
2.1.3 程控数字电话交换系统
2.2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2.2.1 分组交换概述
2.2.2 分组交换原理
2.3 ATM交换基本原理
2.3.1 ATM概述
2.3.2 ATM交换原理
2.3.3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2.4 多协议标签交换基本原理
2.4.1 多协议标签交换概述
2.4.2 MPLS标记的分配方法
2.4.3 报文在MPLS的转发
2.5 软交换的基本原理
2.5.1 软交换的概述
2.5.2 软交换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功能
第3章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3.1 计算机网络分类
3.1.1 以太网
3.1.2 令牌环网
3.1.3 FDDI网
3.1.4 ATM网
3.1.5 无线局域网
3.2 计算机网络发展
3.3 OSI参考模型
3.3.1 OSI模型的组成
3.3.2 OSI的设计目的
3.3.3 OSI的七层结构的具体功能
3.3.4 OSI分层的优点
3.4 IPv6技术
3.4.1 IPv6特点和应用
3.4.2 IPv6的优势
3.4.3 IPv6的关键技术
3.4.4 安全问题
3.4.5 IPv6在中国的使用
第4章 光纤通信
4.1 光纤通信基本原理
4.1.1 光纤通信概述
4.1.2 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
4.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4.2.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4.2.2 光纤的导光原理和传输特性
4.2.3 光发送端机和光接收端机
4.2.4 光中继器
4.3 自动交换光网络
4.3.1 ASON概述
4.3.2 ASON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
4.4 光纤孤子通信技术
4.4.1 光孤子通信系统概述
4.4.2 光孤子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4.4.3 发展前景
4.5 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4.5.1 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型
4.5.2 未来业务与下一代光网络
第5章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5.1 概述
5.1.1 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
5.1.2 数字微波通信的特点及应用
5.2 微波的传输特性
5.2.1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5.2.2 微波的视距传播
5.2.3 微波天线的主要特性
5.3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5.3.1 数字微波中继线路
5.3.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5.3.3 数字微波的波道及频率配置
第6章 卫星通信
6.1 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
6.1.1 概述
6.1.2 卫星通信的特点及其在技术上带来的一些问题
6.1.3 通信卫星的分类和运行轨道
6.2 卫星通信的基本组成
6.2.1 空间段
6.2.2 地面段
6.3 卫星通信的应用
6.3.1 卫星广播应用
6.3.2 VSAT卫星通信
6.3.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
6.4 北斗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6.4.1 Beidou1卫星导航系统
6.4.2 Beidou2卫星导航系统
第7章 移动通信
7.1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7.1.1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7.1.2 移动通信应用范围
7.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组成及系统工程
7.2.1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7.2.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7.2.3 移动通信的射频工程
7.3 国际上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7.4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7.4.1 1982-2000年:“无线寻呼”发展阶段
7.4.2 无线移动电话——移动通信发展阶段
7.5 3G技术及其比较
7.5.1 3G技术的三个标准
7.5.2 3G技术比较
7.6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7.6.1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概念
7.6.2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7.6.3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
7.6.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7.7 移动通信的频段分配表及信道频率
7.7.1 CDMA的各信道频率
7.7.2 GSM网的频道配置
7.7.3 DCS的频道配置
7.7.4 WCDMA的频道配置
7.7.5 TD-SCDMA的频率配置
7.8 卫星通信及其他领域里的频率分配
7.8.1 卫星通信的频段分配
7.8.2 GPS的载波频率
7.8.3 家用电器的频段分配
第8章 物联网通信
8.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8.2 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8.2.1 感知层
8.2.2 网络层
8.2.3 应用层
8.3 物联网的应用
8.3.1 智能电网
8.3.2 智能交通
8.3.3 智能医疗
8.3.4 精细农业
8.3.5 环境保护
8.3.6 企业管理
8.3.7 其他应用领域
8.4 物联网通信发展的趋势
8.5 物联网与云计算
8.5.1 云计算
8.5.2 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方式
8.5.3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8.5.4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安全性问题
第9章 三网融合
9.1 三网融合简介
9.2 三网融合在我国的发展
9.3 发展三网融合的好处
9.4 三网融合在国外的发展
9.4.1 三网融合在美国的发展
9.4.2 三网融合在英国的发展
9.4.3 三网融合在法国的发展
9.4.4 三网融合在日本的发展
9.5 四网融合
0章 可见光通信技术
10.1 可见光通信技术概述
10.1.1 可见光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10.1.2 可见光通信的主要分类
10.1.3 可见光通信的特点
10.2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组成
10.3 白光LED光源的基本特性
10.3.1 白光LED的开发历史
10.3.2 白光LED的线性特性
10.3.3 LED光源的脉冲编码数字调制
10.3.4 单芯片白光LED和多芯片白光LED比较
10.4 可见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10.4.1 高速调制驱动电路设计
10.4.2 白光LED照明光源布局设计
10.4.3 信道编码技术
10.4.4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0.4.5 光码分多址技术
10.4.6 分集接收技术
10.5 LED白光室内可见光通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作者团队的背景来看,这无疑是一部汇集了多方智慧的结晶,从不同作者的侧重点差异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多维视角。例如,某一章节的描述可能带着浓厚的理论推导色彩,严谨得如同数学专著,而紧随其后的另一章节,讲解方式却变得极其注重系统架构和标准规范的解读,这种风格上的自然过渡和互补,使得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显得非常立体和饱满。它避免了单一人视角可能带来的知识盲区或理解上的片面性,让读者得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现代通信技术复杂的生态系统。这种跨领域的综合性体现,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被单一的叙事方式所局限,反而能够更全面地建立起对整个技术栈的宏观认知和微观理解,最终形成的知识网络更加坚固和富有弹性。
评分这部教材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严谨又不失现代感的专业气息。初次翻阅时,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磨砂的触感,让人愿意长时间地捧在手里阅读。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过的,章节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它们的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细微标记,也处理得锐利分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对照公式进行推导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本的装订工艺看起来也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重点,也不用担心书脊会过早松散,这对于一本需要陪伴我们度过整个学习周期的工具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考量,体现了出版社对教材质量的重视程度,让读者从拿到书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专业和可靠。
评分我尤其欣赏教材中穿插的那些案例分析部分,它们简直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桥梁。这些案例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套用展示,而是深入到了具体应用场景的细节之中,比如在讲解某种调制解调技术时,教材不仅仅给出了星座图和误码率公式,还会讨论在实际信道衰落和噪声环境下,这种技术相比其他方案的优劣取舍,以及在功耗和带宽受限时的工程妥协。这种深度剖析,极大地满足了我这个渴望了解“为什么”以及“怎么用”的读者。很多教材只停留在“是什么”,但这部作品却将理论的背景、选择的理由和实际的局限性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工程思维方式,这对于未来要从事相关研发或系统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远超出了教科书本身的范畴。
评分教材的术语处理和索引系统做得非常细致到位,这对于一本涵盖面广、专业词汇量大的技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每当遇到一个首次出现的关键术语,它都会用加粗或斜体等方式明确标识出来,并且在章节末尾的术语表中,对这些概念的定义进行了清晰、精准的概括。更贴心的是,书后的索引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它不仅列出了核心概念的出现页码,甚至连一些次要但重要的辅助性名词也能被快速定位,这在后期进行复习和快速查阅时,大大节省了查找时间。很多教材的索引做得非常敷衍,往往只有最核心的几个词条才有收录,但这部作品显然是经过了反复校对和优化,确保了读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本书作为参考手册进行工作,而不是仅仅当作考试复习的工具,这种对读者使用体验的关怀是值得点赞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构建得极其精妙,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和晦涩的数学模型,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在面对“导论”类教材时的困惑点,他们总能找到一个非常贴近生活或者工程实际的切入点来引入新的概念。比如,在介绍某个基础的信号处理原理时,它会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搭建起初步的认知框架,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定义和技术细节,这种“搭台子再盖楼”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发现,很多其他教材在处理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时总显得生硬和突兀,但这本书的处理则显得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也更能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记忆碎片化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