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音信号处理 第3版
定价:45.00元
作者:赵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1534600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教学及科研实践的体会,跟踪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动态,并参考近几年来相关文献,概括地描述了语音信号处理和应用所涉及的各个分支。★教材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仅有基础理论,而且还有基本原理和实际系统应用,可读性好,可教性高。★全书结构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写作,内容全面生动,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从掌握基本原理到领会具体应用技术,系统全面地学习语音信号处理与应用的重要环节。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该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新成果、新进展及新技术。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语音信号的分析技术;语音信号的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技术;神经网络在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和语种辨识技术;语音信号的情感信息处理技术;语音增强技术。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第2章 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2.1 语音发音及感知系统2.2 语音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2.3语音基本概念与参数2.4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和预处理2.5 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2.6 思考与复习题第3章 语音信号处理常用算法3.1 矢量量化3.2隐马尔可夫模型(HMM)3.3 神经网络3.4 思考与复习题第4章 语音信号分析4.1 概述4.2 语音分帧4.3 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4.4 语音信号的频域分析4.5 语音信号的倒谱分析4.6 语音信号的线性预测分析4.7语音信号的小波分析4.8 思考与复习题第5章 语音信号特征提取技术5.1 概述5.2 端点检测5.3 基音周期估计5.4 共振峰估计5.5 思考与复习题第6章 语音增强6.1 概述6.2 语音特性、人耳感知特性及噪声特性 6.3 滤波器法6.4 相关特征法 6.5 非线性处理法6.6 减谱法6.7 Weiner滤波法6.8 思考与复习题第7章 语音编码7.1 概 述7.2 语音编码的评价指标7.3 语音信号的波形编码7.4 语音信号的参数编码7.5语音信号的混合编码7.6 思考与复习题第8章 语音合成与转换8.1 概述8.2 语音合成算法8.3 文语转换系统(TTS)8.4 常用语音转换的方法8.5 语音转换的研究方向8.6 思考与复习题第9章 语音识别9.1 概述9.2 语音识别原理和识别系统的组成9.3 孤立字(词)识别系统9.4 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评测9.5 思考与复习题0章 说话人识别10.1 概 述10.2 说话人识别方法和系统结构10.3 应用VQ的说话人识别系统10.4 应用DTW的说话人确认系统10.5 应用HM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10.6 应用GM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10.7 尚需进一步探索的研究课题10.8 思考与复习题1章 语音信号情感处理11.1 概述11.2 情感理论与情感诱发实验11.3 情感的声学特征分析11.4 实用语音情感的识别算法研究11.4.3 高斯混合模型的基本原理11.5 跨语言的语音情感识别11.6 应用与展望11.7 思考与复习题2章 语音隐藏12.1 概述12.2 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3 语音信息隐藏基础12.4 常用评价指标12.5 基本语音信息隐藏算法12.6 总结与展望12.7 思考与复习题3章 声源定位13.1 概述13.2 双耳听觉定位原理及方法13.3 麦克风阵列模型13.4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方法分类13.5 总结与展望13.6 思考与复习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体系非常扎实,许多经典文献都被引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积淀。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特别是对早期语音编码和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比如比较了时域和频域分析的优缺点。但是,在面对当今数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在“大数据”和“计算资源”对算法选择的影响这方面着墨不多。如今,很多语音处理任务已经从依赖精巧的手工特征转向依赖强大的神经网络进行端到端学习,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似乎仍然根植于特征工程的时代。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算力和数据规模如何反哺特征设计这一循环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假设理想信道和有限样本的传统框架内。它是一部关于“语音信号的物理和数学属性”的权威著作,但对于“如何利用海量数据驯服语音信号”的现代范式,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读者自己去衔接后续的机器学习教材。
评分作为一名跨界研究者,我关注的是跨学科的融合。这本书在纯粹的信号处理理论上无可挑剔,但当涉及到语音信息论和心理声学结合的部分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明显的割裂感。比如,书中对人耳听觉特性的建模,虽然提及了梅尔尺度,但未能充分结合听觉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来指导特征工程。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设计“更符合人耳感知”的特征的探讨,而不只是停留在计算效率和数学优雅性上。例如,在评估语音质量(如MOS评分背后的机制)时,理论和实验之间的桥梁不够紧密。读完后,我能熟练地进行LPC分析,但我对于“为什么人会觉得这个处理后的语音听起来更自然”的深层机制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这本书更偏向于“如何做”(How-to)的数学实现,而对“为何如此”(Why-so)的认知科学解释相对欠缺,这使得它在面对需要进行主观听觉实验的课题时,显得有些理论孤立。
评分这本《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确实是经典之作,但如果我以一个初学者的视角来审视它,我会发现它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高冷”了。书中对于傅里叶变换、Z变换这些数学基础的讲解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每一步推导都清晰严谨,对于那些已经有扎实信号处理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福音。然而,对于我这种更侧重于应用和直观理解的“小白”来说,初次接触时,大量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模型,真的让人有些望而却步。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生动的比喻,或者结合实际的音频案例,比如,当我们谈到窗函数对频谱泄漏的影响时,如果能配上几个实际的音频波形图和频谱图的对比,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要用某个窗函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学定义上,那会更加完美。此外,关于语音识别的前沿部分,虽然提到了深度学习的一些基础概念,但整体上还是偏向于传统方法,对于现代NLP和语音技术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覆盖得不够深入,这让期望紧跟时代潮流的读者感到略有遗憾。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理论扎实、适合进阶的教材,但对入门者的友好度有待加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堪称一流,这在技术书籍中是很难得的。清晰的图表和规范的数学符号,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在学习语音合成(TTS)的早期阶段模型时,例如关于声学模型和发音模型的划分,这本书的逻辑组织非常清晰,层次分明,让人很容易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然而,当我试图深入研究现代神经语音合成技术时,就发现这本书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从基于HMM的合成到现在主流的端到端深度学习模型,例如Tacotron、WaveNet这类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书中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来详细解析其核心结构和训练机制。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锁定在了经典信号处理的黄金时代,对于渴望了解当前业界最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地基,而不是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它教会了我如何“理解”语音的物理本质,但没有完全教会我如何用最新的“算法”去构建它。
评分从一个长期从事音频信号分析的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第三版相较于前几版,无疑在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度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对线性预测编码(LPC)和梅尔倒谱系数(MFCC)的阐述,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我特别欣赏它在声学特征提取部分投入的精力,特别是关于声道共振峰(Formants)的分析方法,介绍得非常详尽。但是,我总觉得它在“处理”环节上,也就是如何将这些特征有效地融入到实际的通信或识别系统中,这方面的工程实践案例略显不足。比如,在讨论噪声抑制和回声消除时,虽然给出了理论模型,但对于实际系统中常见的非理想环境,比如大幅度的信道衰减、多径效应带来的复杂影响,处理策略的讨论稍显单薄。我更期望看到一些关于实时性优化和资源受限设备上算法部署的章节。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实验室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来说,算法的鲁棒性和计算复杂度是比理论最优性更迫切关注的问题。希望下一版能在这些工程层面的权衡和优化上多下功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