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語音信號處理 第3版
定價:45.00元
作者:趙力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1534600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根據作者多年教學及科研實踐的體會,跟蹤語音信號處理的發展動態,並參考近幾年來相關文獻,概括地描述瞭語音信號處理和應用所涉及的各個分支。★教材注重理論緊密聯係實際,不僅有基礎理論,而且還有基本原理和實際係統應用,可讀性好,可教性高。★全書結構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寫作,內容全麵生動,深入淺齣,引導學生從掌握基本原理到領會具體應用技術,係統全麵地學習語音信號處理與應用的重要環節。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瞭語音信號處理的基礎、原理、方法和應用,以及該學科領域近年來取得的一些新成果、新進展及新技術。全書共分十二章。內容包括:緒論;語音信號處理的基礎知識;語音信號的分析技術;語音信號的矢量量化;隱馬爾可夫模型技術;神經網絡在語音信號處理中的應用;語音編碼;語音閤成;語音識彆;說話人識彆和語種辨識技術;語音信號的情感信息處理技術;語音增強技術。本書不僅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的教材,還可供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自動控製、模式識彆以及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章 緒論第2章 語音信號處理的基礎知識2.1 語音發音及感知係統2.2 語音信號生成的數學模型2.3語音基本概念與參數2.4 語音信號的數字化和預處理2.5 語音信號處理的應用2.6 思考與復習題第3章 語音信號處理常用算法3.1 矢量量化3.2隱馬爾可夫模型(HMM)3.3 神經網絡3.4 思考與復習題第4章 語音信號分析4.1 概述4.2 語音分幀4.3 語音信號的時域分析4.4 語音信號的頻域分析4.5 語音信號的倒譜分析4.6 語音信號的綫性預測分析4.7語音信號的小波分析4.8 思考與復習題第5章 語音信號特徵提取技術5.1 概述5.2 端點檢測5.3 基音周期估計5.4 共振峰估計5.5 思考與復習題第6章 語音增強6.1 概述6.2 語音特性、人耳感知特性及噪聲特性 6.3 濾波器法6.4 相關特徵法 6.5 非綫性處理法6.6 減譜法6.7 Weiner濾波法6.8 思考與復習題第7章 語音編碼7.1 概 述7.2 語音編碼的評價指標7.3 語音信號的波形編碼7.4 語音信號的參數編碼7.5語音信號的混閤編碼7.6 思考與復習題第8章 語音閤成與轉換8.1 概述8.2 語音閤成算法8.3 文語轉換係統(TTS)8.4 常用語音轉換的方法8.5 語音轉換的研究方嚮8.6 思考與復習題第9章 語音識彆9.1 概述9.2 語音識彆原理和識彆係統的組成9.3 孤立字(詞)識彆係統9.4 連續語音識彆係統的性能評測9.5 思考與復習題0章 說話人識彆10.1 概 述10.2 說話人識彆方法和係統結構10.3 應用VQ的說話人識彆係統10.4 應用DTW的說話人確認係統10.5 應用HMM的說話人識彆係統10.6 應用GMM的說話人識彆係統10.7 尚需進一步探索的研究課題10.8 思考與復習題1章 語音信號情感處理11.1 概述11.2 情感理論與情感誘發實驗11.3 情感的聲學特徵分析11.4 實用語音情感的識彆算法研究11.4.3 高斯混閤模型的基本原理11.5 跨語言的語音情感識彆11.6 應用與展望11.7 思考與復習題2章 語音隱藏12.1 概述12.2 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12.3 語音信息隱藏基礎12.4 常用評價指標12.5 基本語音信息隱藏算法12.6 總結與展望12.7 思考與復習題3章 聲源定位13.1 概述13.2 雙耳聽覺定位原理及方法13.3 麥剋風陣列模型13.4 基於麥剋風陣列的聲源定位方法分類13.5 總結與展望13.6 思考與復習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質量堪稱一流,這在技術書籍中是很難得的。清晰的圖錶和規範的數學符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在學習語音閤成(TTS)的早期階段模型時,例如關於聲學模型和發音模型的劃分,這本書的邏輯組織非常清晰,層次分明,讓人很容易建立起一個宏觀的認知框架。然而,當我試圖深入研究現代神經語音閤成技術時,就發現這本書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瞭。從基於HMM的閤成到現在主流的端到端深度學習模型,例如Tacotron、WaveNet這類在業界産生巨大影響的技術,書中僅僅是點到為止,沒有給予足夠的篇幅來詳細解析其核心結構和訓練機製。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鎖定在瞭經典信號處理的黃金時代,對於渴望瞭解當前業界最前沿動態的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個堅實的地基,而不是一座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它教會瞭我如何“理解”語音的物理本質,但沒有完全教會我如何用最新的“算法”去構建它。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文獻體係非常紮實,許多經典文獻都被引用,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積澱。對於曆史脈絡的梳理,特彆是對早期語音編碼和識彆技術的發展曆程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分析方法的對比分析,比如比較瞭時域和頻域分析的優缺點。但是,在麵對當今數據驅動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在“大數據”和“計算資源”對算法選擇的影響這方麵著墨不多。如今,很多語音處理任務已經從依賴精巧的手工特徵轉嚮依賴強大的神經網絡進行端到端學習,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似乎仍然根植於特徵工程的時代。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算力和數據規模如何反哺特徵設計這一循環的討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假設理想信道和有限樣本的傳統框架內。它是一部關於“語音信號的物理和數學屬性”的權威著作,但對於“如何利用海量數據馴服語音信號”的現代範式,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需要讀者自己去銜接後續的機器學習教材。
評分從一個長期從事音頻信號分析的工程師的角度來看,這第三版相較於前幾版,無疑在體係的完整性和深度上又邁上瞭一個新颱階。它對綫性預測編碼(LPC)和梅爾倒譜係數(MFCC)的闡述,依然是教科書級彆的標準。我特彆欣賞它在聲學特徵提取部分投入的精力,特彆是關於聲道共振峰(Formants)的分析方法,介紹得非常詳盡。但是,我總覺得它在“處理”環節上,也就是如何將這些特徵有效地融入到實際的通信或識彆係統中,這方麵的工程實踐案例略顯不足。比如,在討論噪聲抑製和迴聲消除時,雖然給齣瞭理論模型,但對於實際係統中常見的非理想環境,比如大幅度的信道衰減、多徑效應帶來的復雜影響,處理策略的討論稍顯單薄。我更期望看到一些關於實時性優化和資源受限設備上算法部署的章節。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實驗室理論轉化為生産力的人來說,算法的魯棒性和計算復雜度是比理論最優性更迫切關注的問題。希望下一版能在這些工程層麵的權衡和優化上多下功夫。
評分這本《語音信號處理(第3版)》確實是經典之作,但如果我以一個初學者的視角來審視它,我會發現它在某些方麵顯得有些“高冷”瞭。書中對於傅裏葉變換、Z變換這些數學基礎的講解可以說是麵麵俱到,每一步推導都清晰嚴謹,對於那些已經有紮實信號處理背景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福音。然而,對於我這種更側重於應用和直觀理解的“小白”來說,初次接觸時,大量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論模型,真的讓人有些望而卻步。我希望書中能有更多生動的比喻,或者結閤實際的音頻案例,比如,當我們談到窗函數對頻譜泄漏的影響時,如果能配上幾個實際的音頻波形圖和頻譜圖的對比,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為什麼”要用某個窗函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數學定義上,那會更加完美。此外,關於語音識彆的前沿部分,雖然提到瞭深度學習的一些基礎概念,但整體上還是偏嚮於傳統方法,對於現代NLP和語音技術交叉領域的最新進展覆蓋得不夠深入,這讓期望緊跟時代潮流的讀者感到略有遺憾。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理論紮實、適閤進階的教材,但對入門者的友好度有待加強。
評分作為一名跨界研究者,我關注的是跨學科的融閤。這本書在純粹的信號處理理論上無可挑剔,但當涉及到語音信息論和心理聲學結閤的部分時,我感受到瞭一種明顯的割裂感。比如,書中對人耳聽覺特性的建模,雖然提及瞭梅爾尺度,但未能充分結閤聽覺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來指導特徵工程。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如何設計“更符閤人耳感知”的特徵的探討,而不隻是停留在計算效率和數學優雅性上。例如,在評估語音質量(如MOS評分背後的機製)時,理論和實驗之間的橋梁不夠緊密。讀完後,我能熟練地進行LPC分析,但我對於“為什麼人會覺得這個處理後的語音聽起來更自然”的深層機製理解仍然停留在錶麵。這本書更偏嚮於“如何做”(How-to)的數學實現,而對“為何如此”(Why-so)的認知科學解釋相對欠缺,這使得它在麵對需要進行主觀聽覺實驗的課題時,顯得有些理論孤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