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
定价:46.00元
作者:廉振芳 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40650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廉振芳等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的经典控制理论部分,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等。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自动控制相关专业的教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绪论 1.1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1.2.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2.4 自动控制系统举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3.1 按输入信号变化的规律分类 1.3.2 按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分类 1.3.3 按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间的关系分类 l.3.4 按系统中的参数对时间的变化情况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2章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1 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 2.1.1 定义 2.1.2 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 2.2 常用的性质和定理 2.2.1 线性性质 2.2.2 微分定理 2.2.3 积分定理 2.2.4 位移性质(也称复位移性质) 2.2.5 延迟定理(也称实位移性质) 2.2.6 初值定理 2.2.7 终值定理 2.3 拉氏反变换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3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3.1.1 电路系统 3.1.2 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 3.2 传递函数 3.2.1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3.2.2 传递函数的定义 3.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3.2.4 传递函数的求法 3.3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动态响应 3.3.1 比例环节 3.3.2 积分环节 3.3.3 微分环节 3.3.4 惯性环节 3.3.5 振荡环节 3.3.6 延迟环节 3.4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3.4.1 动态结构图 3.4.2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 3.4.3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3.4.4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3.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5.1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3.5.2 给定输入信号R(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3.5.3 扰动信号Ⅳ(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3.5.4 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1 任务训练2第4章 时域分析法 4.1 典型输入信号及性能指标 4.1.1 典型输入信号 4.1.2 典型初始状态 4.1.3 典型时间响应 4.1.4 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 4.2 一阶系统分析 4.2.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4.2.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4.2.3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3 二阶系统分析 4.3.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4.3.2 二阶系统的特征根及性质 4.3.3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4.4 系统稳定性分析 4.4.1 稳定的基本概念 4.4.2 稳定的数学条件 4.4.3 劳斯判据 4.5 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4.5.1 误差与稳态误差 4.5.2 稳态误差计算 4.5.3 系统型别 4.5.4 典型输入信号r(t)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误差系数 4.5.5 干扰n(t)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3 任务训练4第5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1.1 基本概念 5.1.2 频率特性的性质 5.1.3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方法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5.3.1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及绘制步骤 5.3.2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绘制举例 5.4 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分析 5.4.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2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 5.4.3 稳定裕量 5.4.4 动态性能的频域分析 5.4.5 典型系统频域分析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5第6章 根轨迹法 6.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6.1.1 根轨i亦的基本概念 6.1.2 根轨迹方程 6.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6.2.1 根轨迹的个数 6.2.2 根轨迹的对称性 6.2.3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6.2.4 实轴上的根轨迹 6.2.5 根轨迹的渐近线 6.2.6 起始角与终止角 6.2.7 分离点 6.2.8 分离角与会合角 6.2.9 虚轴交点 6.2.10 根之和 6.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6.3.1 闭环零、极点与阶跃响应的定 6.3.2 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性能指标 6.3.3 根轨迹的改造对系统的影响 6.3.4 根轨迹法系统动态特性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7.1 系统校正概述 7.1.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7.1.2 系统校正的方式 7.1.3 常用校正装置 7.1.4 系统指标的确定 7.2 串联校正 7.2.1 比例(P)校正 7.2.2 比例一微分(PD)校正 7.2.3 比例一积分(PI)校正 7.2.4 比例一积分一微分(PID)校正 7.3 反馈校正 7.3.1 反馈校正的原理 7.3.2 反馈校正的分类与应用 7.4 复合校正 7.4.1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7.4.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7.5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7.5.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7.5.2 系统固有部分开环频率特性的确定 7.5.3 系统预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确定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8章 直流调速系统 8.1 单闭环转速负反馈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 8.1.1 系统的组成 8.1.2 系统的框图 8.1.3 系统的自动调节过程 8.1.4 系统的性能分析 8.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8.2.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8.2.2 系统动态结构图 8.2.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自动调节过程 8.2.4 系统性能分析 8.2.5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8.2.6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优点 8.2.7 给定积分器的应用 8.3 任务训练——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实例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6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作为一个初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生,刚拿到这本书时,说实话,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原理及应用”这几个字的分量不轻,生怕里面的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变成一本只能供着却不敢翻开的“大部头”。然而,真正沉下心去阅读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他并非那种上来就抛出一堆高深公式的“炫技型”学者,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从最基础的系统建模入手,逐步过渡到各种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配有恰到好处的物理背景解释,让人能迅速建立起抽象概念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衔接处理,过渡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割裂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每一个疑惑都在不经意间被解答了。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坚实桥梁,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充满了信心。
评分从一个资深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其“应用”二字的体现。很多理论书籍在“应用”部分往往草草收场,或者给出的应用案例过于理想化。然而,这本教材的案例分析部分,非常贴近工业现场的实际需求和挑战。它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非线性、时滞、参数不确定性等“顽疾”,而是坦诚地讨论了如何用现有的理论工具去逼近最优解,或者至少达到可接受的性能指标。例如,在讲解PID控制器的优化时,书中详细讨论了抗饱和、反向积分等实用技巧的原理和实施细节,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很少深入讲解,但在实际调试中至关重要的小窍门。阅读完这些章节,我立刻就能将书中的知识点应用到我正在负责的生产线上,快速定位并优化了几个长期困扰我的控制环路。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无可替代的,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让冰冷的数学公式焕发出工程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偏重于某一个侧面,比如纯粹的理论推导,或者仅仅停留在工程应用的表面介绍。但事实是,它在保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对各种前沿控制算法的应用案例剖析得极为透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部分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实际工况下,这些高级算法所面临的限制和挑战,并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思路。阅读这些章节时,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我正在做的仿真项目进行思考和比对,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这不像某些教材那样,知识点堆砌完毕就戛然而止,而是真正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它迫使你去超越书本上的范例,去面对真实世界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中对图示和例题的处理。很多控制理论的书籍,图示常常是潦草的几何图形,公式堆砌在一起,让人看了头疼。但这本则完全不同。每一个动态系统的结构图都精确到每一个反馈回路的走向,每一个传感器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至于例题,那简直是精华所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代入计算,而是往往选取了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问题,比如机械臂的精确位置控制、飞行器的姿态稳定等。更妙的是,对于一个例题,作者常常会给出不止一种解法,并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比如,用根轨迹法分析稳定裕度后,再用频率响应法进行验证和修正,这种多视角、多工具并用的分析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分析视野。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一个学科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一套成熟的、可迁移的问题解决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字体选择大气磅礴,一看就知道是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敬畏之心。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容排版的考究,清晰的章节划分,详尽的图表索引,让我在查找特定概念时能迅速定位,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系统框图,都以一种极其工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理解原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阅读的愉悦。我甚至会因为它的精美装帧,更愿意把它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随时翻阅,而不是仅仅束之高阁作为参考资料。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实在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