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電子裝聯環境及物料管理
定價:39.00元
作者:邱華盛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212770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現代電子製造係列叢書》中的一冊。本書較為係統地介紹瞭電子裝聯環境和物料管理規範兩大內容。環境管理部分介紹瞭現代電子裝聯物理環境、靜電防護、7S、綠色環保法規的相關要求,並通過案例說明瞭環境管理失控所帶來的産品質量缺陷及其影響;物料管理部分介紹瞭整個電子裝聯所涵蓋的元器件、印製闆及相關輔料在入庫、儲存、配送、應用等環節的操作技術管理要求。
目錄
作者介紹
邱華盛: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高級工程師,IPC中國工作組會員,廣東電子學會SMT專委會委員,中國製造技能大賽評委主席。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非常嚴謹、偏嚮教科書式的描述,每個定義都力求準確無誤,這一點值得肯定。但坦白講,這種過於學術化的錶達,在實際操作層麵帶來瞭閱讀障礙。舉個例子,在描述ESD防護措施時,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國傢標準編號和專業術語的縮寫,如果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知識,初次接觸的讀者很容易被這些密集的專業符號淹沒,導緻閱讀效率低下。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貼近一綫實際操作的“黑話”或者“經驗總結”,例如資深工程師們是如何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權衡ESD防護等級與實際生産需求的,或者不同批次的供應商提供的包裝材料在靜電衰減率上的實際差異對比。這本書提供的是“應該怎麼做”的理論模型,卻鮮有“大多數人都怎麼做”的現實參考,缺乏那種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源自車間一綫的真實案例佐證。
評分閱讀體驗上,我最大的感受是結構略顯鬆散,章節間的邏輯跳轉有時候讓人感覺有點突兀。比如,第三章還在詳細講解如何進行來料檢驗(IQC)的流程卡設計,寫得非常詳盡,甚至連錶格的填寫規範都一一列舉瞭,這部分內容無疑是詳實的。但是緊接著的第四章,畫風一轉,開始討論人力資源在裝配綫上的排班問題,雖然也是管理範疇,但突然從物料的物理檢驗跳躍到人員調度,中間缺乏一個過渡性的理論橋梁,讓讀者的大腦需要花費額外精力去重新定位焦點。我本以為書會圍繞“環境”和“物料”兩條主綫進行深度交叉分析,比如分析特定的潔淨度等級對特定類型物料(如膠粘劑、敏感元件)存儲要求的具體影響,並給齣量化的環境參數閾值。很遺憾,這種深度的耦閤分析在書中幾乎找不到,大多是並列介紹,知識點堆砌感較強,缺少一種貫穿始終的、高屋建瓴的理論框架來統領這些實踐細節。
評分從排版和圖錶的清晰度來看,編輯團隊確實下瞭一番功夫。很多流程圖和結構示意圖繪製得非常清晰,箭頭和標識都用瞭對比度高的顔色,這一點在查閱特定流程時非常方便。不過,在涉及空間布局和物流動綫的示意圖上,個人感覺略顯單薄。例如,在討論如何優化物料“先進先齣”(FIFO)的存儲布局時,書中給齣的平麵圖非常簡化,缺乏三維的透視效果或動態模擬的描述。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結閤AGV(自動導引車)的運行軌跡,來設計最佳的貨架高度和通道寬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二維的方塊劃分上。這類涉及空間優化和效率提升的章節,如果能配上更具視覺衝擊力和數據支持的仿真圖或實景照片,哪怕隻是幾張,相信也能極大地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和理解深度,讓“環境管理”這一概念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文字描述層麵。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瞭解當前國際上對於電子産品裝聯過程中的“綠色製造”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最新要求。我關注的焦點是RoHS指令更新後的具體實施細則,特彆是對無鉛焊料在不同環境壓力下長期可靠性的數據分析。我期望書中能詳細剖析一下,在當前快速原型製造(Rapid Prototyping)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建立一套適應小批量、多批次生産模式的物料快速放行(Fast Release)流程,同時確保質量可追溯性。然而,這本書對這些新興的環保和敏捷製造趨勢的討論非常保守和概括。它更多地停留在瞭傳統ISO9000體係下的基礎物料控製範疇,比如收貨、入庫、領料的紙質流轉記錄的規範,這對於習慣瞭MES係統集成管理的現代企業而言,顯得有些“過時”瞭。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供應鏈透明化和區塊鏈技術在物料溯源中的應用展望,這本書的價值會大大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啞光的質感搭配燙金的字體,顯得特彆有檔次。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這絕對不是那種隨隨便便齣的技術手冊。內頁的紙張也選得不錯,厚實,不反光,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太纍。不過,說實話,我主要關注的是內容本身。我本來以為裏麵會涉及一些比較前沿的SMT貼片技術或者更深入的PCB設計規範,畢竟書名聽起來挺“現代”的。結果呢,翻開第一章,引入的卻是關於倉庫布局優化的經典理論,雖然講得細緻,但感覺和當下快速迭代的電子製造流程有點脫節。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關於物聯網在物料追蹤上的應用案例,或者至少是關於無塵車間環境控製的最新標準,比如溫濕度動態調節的算法探討。遺憾的是,這些更具“未來感”的部分幾乎沒有提及。整體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紮實的、偏嚮傳統電子工廠管理的教材,對於追求高效率、數字化轉型的工程師來說,可能缺乏足夠的“乾貨”支撐。也許更適閤剛入門的管理人員作為基礎參考,但對於資深人士而言,新鮮感可能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