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rotel DXP典型电路设计及实例分析
定价:25.00元
作者:朱凤芝,王凤桐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22009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Protel DXP的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的基本方法,介绍了原理图库、PCB封装库的创建、编辑方法,以及集成的生成。书中以大量实例详细介绍了Protel DXP在电路设计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便于读者尽快掌握Protel DXP的使用方法,书中的大部分实例均为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中经常使用的实例。具有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大院校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类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电路设计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思维框架,而非仅仅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它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从“画图”的层面提升到“设计系统”的层面。书中在讲解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时,总是会穿插一些关于设计规范(Design Guideline)和版本控制的讨论。它强调了在项目初期就应该规划好设计文档的结构、命名规则以及设计复核(Design Review)的流程。这种前瞻性的指导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先完成再优化”的工程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思维冲击。书中展示的几个复杂案例,比如一个高速ADC接口的设计,不仅仅是展示了如何布线,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作者如何围绕这个核心功能,分层、模块化地组织整个电路板的设计,确保不同功能块之间的相互干扰最小化。这使得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流程,意识到规范化管理才是大型项目成功的基石。
评分这本《protel DXP典型电路设计及实例分析》在我手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初看时我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标题所震慑,心里不免打鼓,生怕自己基础薄弱驾驭不了。然而,真正翻开后,我发现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颇具匠心。它并非那种堆砌理论公式的枯燥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实用的视角切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带着你操作。特别是在讲解那些核心的PCB布局技巧时,书中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高清截图和步骤分解,将复杂的布局规则拆解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它对“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这两个现代电子设计中至关重要,但往往在初级教程中被一带而过的概念的深入剖析。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解释为什么在高频设计中,走线的长度匹配和阻抗控制是决定电路能否稳定工作的关键。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感觉自己对设计复杂的多层板时所应遵循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物理原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实战能力。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软件版本迭代带来的兼容性问题的处理方式。众所周知,Protel DXP这个平台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进,不同版本之间在核心引擎和某些高级功能上存在细微差异。这本书显然是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被广泛使用的版本基础上编写的,但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在导言部分,作者就非常坦诚地指出了本书所基于的具体软件版本,并且在涉及特定版本更新后被修改或移除的功能点时,提供了清晰的“遗留兼容性说明”。这种诚实和透明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高度信赖,因为它没有试图掩盖软件的局限性或变化性。当我发现自己使用的版本略有不同时,也可以根据书中的指引,快速定位到差异点并进行调整,而不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界面变动就感到茫然无措。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应对工具本身的动态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图文结合的方式,也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很多技术书籍为了追求内容密度,往往牺牲了阅读体验,结果就是读者需要不断地来回翻阅图表和文字说明,效率低下。但《protel DXP典型电路设计及实例分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大量运用了对比色和标注框来突出关键命令和设置项,使得我们在学习新功能时,目光能够迅速聚焦到重点。尤其是书中对原理图符号库和PCB封装库建立的详尽教程,简直是细致入微。作者似乎预料到了初学者会在哪一步卡住,例如,在描述如何导入第三方元件封装时,它不仅给出了操作流程,还附带解释了为何某些标准库的引脚定义可能与特定供应商的数据手册略有出入,并指导读者如何安全地进行手动修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让我在搭建自定义元件库时信心倍增,避免了后期因元件封装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
评分当我需要快速解决一个老项目中的疑难杂症时,我常常会翻到这本书的“疑难解答”或“常见错误分析”章节。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教你如何操作软件,它更像是一本“排雷指南”。例如,书中针对一些在实际焊接或测试中才会暴露出来的设计缺陷,提供了非常及时的预警和解决方案。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款小型医疗设备设计电源模块时,遇到了严重的散热问题,元件温度居高不下。在查阅了这本书的“热设计与散热管理”那一章后,我发现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利用覆铜面积和过孔阵列来辅助热传导,并给出了不同功率密度下的散热建议值。书中对不同封装元器件的热阻计算模型进行了清晰的对比,让我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散热铜箔面积配置,成功地将温度控制在了安全范围内。这种直击痛点、提供即刻可用方案的叙事风格,对于急需成果的工程师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不是空谈,而是针对特定场景的“急救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