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极化雷达成像处理及应用 | 作者 | 肖顺平、王雪松、代大海、施龙飞、邢世其、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59339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统论述了极化雷达成像处理及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内容主要分为3部分:部分是极化雷达成像体制及其处理基础,包括雷达极化的概念和表征、极化雷达成像体制、极化SAR目标检测、目标极化散射机理分析、目标分解理论与地物分类等;第2部分是极化SAR/极化ISAR特征提取与人造目标提取,主要包括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提取、参数估计及其性能分析、极化增强、人造目标提取等;第3部分是针对*极化压制干扰和假目标欺干扰两种典型电子战条件下的极化雷达成像处理。本书可供电子系统工程,特别是微波遥感和成像目标识别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电子类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肖顺平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委员、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综合电子战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讲《信号与系统》、《雷达原理与系统》、《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等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课程。王雪松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曾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岗位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7部,申请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代大海男,汉族,1980年12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后。分别于2002年、2003年、2008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0~2012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湖南省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荣立三等功1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技术版图的轮廓,并精准地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书中对前沿方法的梳理非常及时,尤其是在对新一代信号处理范式的讨论部分,作者展现了深厚的洞察力。我注意到,它在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知识点时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是非常难得的。比如,它如何巧妙地将信息论的最新进展与传统成像模型相结合,构建出更具鲁棒性的分析框架,这对我正在进行的前沿课题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已知成果,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并激发我们去探索尚未被完全开发的领域。这本书为我接下来的博士研究规划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具有前瞻性的基准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述,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实战手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数据处理流程和实际应用案例的详尽描述。作者没有吝啬地分享那些在实验室或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陷阱”和“优化技巧”,这些经验之谈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其价值可能远超几篇高引论文的总结。例如,关于噪声抑制和目标识别的章节,提供的代码逻辑框架和参数调整的经验法则,直接可以移植到我们的项目中去加速开发进程。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即尝试在我的一个旧项目上应用其中提及的一种滤波策略,效果立竿见影,准确率有了显著提升。这种高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工作台上最常被翻阅的参考书,它不仅仅教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此领域的学习者,我原本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感到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数学推导,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核心的脉络。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算法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公式的堆砌,而是结合了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直观的工程实例进行剖析,仿佛有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身边亲自指导。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介绍和不同流派观点的碰撞,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让我明白这些技术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完善。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原本高不可攀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对我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质量,坦白说,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这在很多专业技术书籍中是难以企及的。我是一个对细节有近乎苛刻要求的读者,但在通读过程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影响理解的印刷错误或排版瑕疵。图表的质量尤其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二维或三维的渲染图,线条清晰,色彩还原准确,极大地辅助了对空间结构和信号特征的理解。即便是那些需要放大观察的细节,在原书中也能保持良好的清晰度,这体现了出版社在制版和印刷环节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于理工科读者来说,工具书上的小错误都可能导致后续实验的偏差,这本书几乎杜绝了这种风险,让我可以完全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必为核对文字或图形的准确性而分神,这一点对于保证学习和研究的效率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排版和配色也相当考究,透露着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深邃的学术气质。我特别喜欢那种在书架上一眼就能被它沉稳的气场吸引的感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到位,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看起来也井井有条,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章节的划分和逻辑过渡,设计得非常流畅,可以看出编辑团队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知识本身的尊重,这种尊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对内容的认真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