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十日通-双色版 | 作者 | 蔡杏山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378735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对这种号称“速成”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毕竟电子工程是个庞杂的学科,想在十天内精通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试图让你成为一个设计大师,而是专注于“识别与检测”这两个核心技能上。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精确测量,以及在实际生产或维修环境中,如何快速判断一个元件是好是坏,它的参数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故障排查那一块的叙述方式,很多都是基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导。比如,当一个电路出现间歇性故障时,书里提供了一套排查的逻辑顺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非常有条理。这比我过去几年里自己摸索积累的经验都要系统和高效。坦白讲,如果你的目标是快速上手,解决眼前的元器件识别和初步故障诊断问题,这本书的性价比简直是高得离谱。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教你识别“战场”上的“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红黑双色的搭配,乍一看就给人一种专业且严肃的感觉。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冲着“十日通”这个标题去的,希望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对电子元器件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刚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排上的匠心,从基础的电阻、电容、电感这些最常见的元件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集成电路。每一章的结构都很清晰,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似乎都得到了兼顾。我尤其欣赏它在元件参数讲解上的细致程度,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真的深入到了如何去解读Datasheet,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实际电路调试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十日通”下来,但初步的阅读体验已经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脾气秉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不同材质的电容在不同频率下的表现差异,这种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装帧质量也挺好的,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即便是细小的字符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总而言之,从视觉到内容编排,这本书都展现出了很高的水准,让人很有动力去啃下去。
评分这本书的“双色版”设计,我一开始觉得可能只是为了节省成本或者视觉上的噱头,但实际阅读后发现,这种双色分离,极大地帮助了信息的有效吸收。通常,主体的文字和理论描述采用一种颜色,而关键的图示、警告信息、或者元件的引脚定义等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则用另一种颜色高亮显示。这种视觉上的区分,使得我在快速翻阅和查找特定元件信息时,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比如,在讲解半导体器件的正反向偏置特性时,不同颜色的线条能让你一眼区分出电流的流向和电压的极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混淆。此外,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很多都是实物照片,而不是那种简化的示意图。你能清晰地看到元件表面的丝印代码、封装的微小特征,这在实际识别贴片元件时,简直是救命稻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超越了许多同类的教材。
评分作为一名电子爱好者,我手边已经有好几本元器件手册,但大多过于侧重于参数查询,而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路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这个框架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从零开始,或者想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大扫除的读者。它不仅告诉你这个元件长什么样,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这个元件“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在电路中承担的“核心职责”。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远比死记硬背一堆型号要重要得多。而且,这本书的覆盖面广而不失深度。从最基础的被动元件到相对复杂的保护器件和传感器,都有涉及,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会强调“检测”这一实战环节。比如,如何用示波器观察一个稳压二极管的动态特性曲线,书中的步骤描述得极其详尽,甚至连探头的使用注意事项都提到了。这种面面俱到的严谨性,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速成”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长期放在工作台边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它的价值,会在后续的实践中不断体现出来。
评分我是一个对技术文档阅读感到头疼的人,文字太多、逻辑太绕的教材往往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十日通》在语言风格上明显偏向于口语化和实战化。它没有堆砌过多深奥的数学公式,而是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物理现象。例如,在介绍电感线圈的抗磁性时,作者用了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的认知壁垒。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注重“实践指导性”。每一部分的结尾,几乎都会附带一个“自测”或者“动手操作建议”,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我按照书中的步骤去拆解了一个旧电路板,尝试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识别那些以前完全看不懂的小黑块,惊喜地发现,很多元件的型号和功能竟然可以被我推断出来了。这种自信心的建立,是任何纯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让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