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别说你会玩ipad2- ipad2应用技巧200招 | 作者 | 王鹏著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332393 | 出版日期 | 2012-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内容简介 | |
《别说你会玩iPad2——iPad2应用技巧200招》内容详尽,图文并茂,每一招技巧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由浅人深地介绍了iPad2应用的各种技巧,适用于iPad、iPad2和NewiPad,《别说你会玩iPad2——iPad2应用技巧200招》主要内容包括iTunes资料同步技巧、影音娱乐技巧、摄影应用技巧、上网与办公技巧、系统备份与升级技巧、越狱技巧、iPad2系统美化技巧、技巧和iPad2性能优化技巧。通过本书的学习,将会消除你在使用iPad2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惑,200招技巧助你轻松成为iPad2应用达人。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针对的用户群体,决定了它必须采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在撰写时,一定想象着一位坐在咖啡馆里,正对着自己的 iPad 2 感到一丝不耐烦的普通白领或者学生。因此,我期望看到的不是那种冰冷的、官方的技术文档口吻,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手把手地教你。这种“朋友式”的教学,往往体现在用日常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操作逻辑。比如,它可能会把 iCloud 同步比喻成一个“自动整理的云端衣柜”,把多任务切换比喻成“快速翻阅不同的书本”。这种亲切感能极大地降低读者的心理门槛。此外,如果书中能加入一些“作者的经验之谈”或者“我曾犯过的错误”,那就更好了。这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明白“哦,原来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对于“200 招”的分类,我希望它不是简单的数字递增,而是逻辑清晰的模块划分,比如“基础操作优化”、“应用管理进阶”、“输入效率提升”等等,这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查阅,而不是像读小说一样从头读到尾。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为那些刚接触 iPad 2,或者觉得自己明明买了个“高科技玩具”却只能用来看看网页、刷刷社交软件的人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当时买它的时候,心里其实充满了对电子产品操作的恐惧和对“高效率生活”的向往。我记得我那台二手的 iPad 2 运行起来已经有点吃力了,很多新的应用都提示它带不动,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帮我把这个老设备榨出最后一丝潜力。最吸引我的就是“200 招”这个数字,它承诺的不是高深的编程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立刻就能上手的小技巧。我期待看到那些隐藏在系统深处的快捷手势,那些能让我少点点几下的“秘籍”。比如,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复制粘贴的时候总是要来回切换好几次应用,这本书会不会教我更优雅地完成这个任务?又或者,如何更好地管理通知,让那个小小的屏幕不再被各种不重要的弹窗占据?我希望它能深入到系统设置的最底层,告诉我哪些设置是默认开启但其实完全没必要、反而拖慢速度的“性能杀手”。阅读体验上,我更喜欢那种图文并茂,步骤清晰的讲解,最好是能配上那个时代(iPad 2 时代)的界面截图,这样我照着做的时候就不会走错路。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目中,是通往“iPad 达人”之路的第一块垫脚石,是解决日常使用中那些琐碎却又令人抓狂的小问题的实用工具箱。
评分我对这类书籍的评价标准,往往聚焦在“实用性”和“可复制性”上。如果一本技术书籍仅仅罗列了一堆看似高深的理论,而读者照着做了却发现自己的设备毫无变化,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向“技巧”,这让我非常看重其操作步骤的严谨性。我希望每一个技巧后面,都能清晰地回答几个问题:这个技巧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它需要我进行哪些设置更改?在执行过程中,有没有潜在的风险或者副作用(比如耗电量增加或者数据丢失的可能)?尤其对于像 iPad 2 这样的老设备,性能优化是重中之重,所以,我更关注那些能提升系统响应速度的“微调”。比如,如何有效地清理缓存?如何设置后台刷新以节省电量?如果书中有涉及到对系统偏好设置的修改,我更倾向于那些可以“一键恢复”的方案,而不是需要手动修改注册表(虽然 iPad 没有注册表,但意思就是那种难以撤销的深度修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性能体检流程”,让读者可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那它的实用价值将是指数级增长的。我不会去追求花哨的动态效果,我只想要一个稳定、快速的输入和信息获取平台。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的应用“试用者”,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非常高的期待。技巧的深度,意味着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用户如何点击屏幕上的按钮,而是要触及到应用背后的运行逻辑。例如,对于当时非常流行的笔记应用,它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应用的导出功能,实现与桌面端软件(如 Word 或 Excel)之间的数据无损转换?在那个时代,App Store 的应用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甄选应用”或者“如何判断一个应用是否值得信任和更新”的准则,那它就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操作指南,而变成了一本“数字生活选购指南”。广度则要求这200个技巧不能只集中在某一个领域,比如只谈游戏优化或者只谈影音播放。我需要看到覆盖面极广的技巧集:从如何高效地截图并进行标注,到如何设置家长控制以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间;从如何优化电池寿命,到如何解决 Wi-Fi 连接不稳定的常见故障排除。如果这本书能在我遇到任何一个“咦,这个该怎么做?”的瞬间,都能提供一个立即可用的解决方案,那么,它就是一本值得我珍藏的、真正服务于日常的“iPad 2 宝典”。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第一眼关注的不是那些“招式”本身,而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iPad 2 啊,那会儿的应用生态和现在的 iOS 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的我们习惯了流畅的 64 位应用和云端同步的无缝衔接,但回想 iPad 2 那个阶段,存储空间是有限的,Wi-Fi 连接也时常不稳定,App Store 里的应用更新速度和质量也远不如现在。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技巧手册”,不如说是一部充满怀旧色彩的“设备优化史”。我特别好奇,在那个“触屏技术尚在探索期”的年代,作者是如何定义“高效”的?那时候的文件管理是不是一个巨大的痛点?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提供“200 招”,我猜测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巧妙地利用 Safari 浏览器进行离线阅读或者如何通过 iTunes 进行繁琐的文件传输,这些在今天看来像是“上古操作”的技巧,在当时却是救命稻草。我甚至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第三方应用(也许是早期的 Pages 或 Keynote 移动版)的“黑科技”使用方法,因为那时候的官方功能肯定不如现在强大。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教你如何使用最新的功能,而在于教你如何在硬件受限的环境下,把一个简单的平板电脑,用出接近“生产力工具”的效能。它代表了一种与设备“共存”的智慧,而不是被设备“驱使”的现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