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李雪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28815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介绍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状况以及西方电报技术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梳理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的早期活动;研究电报知识与设备器材的输入过程;分析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将津沪电报作为重点案例,介绍它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本、人力和技术三方面对大北电报公司与中国电报总局进行比较分析。*后,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
内容提要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将中国电报总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适合热爱科技史,特别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学者阅读。
目录
引言
章 晚清邮驿系统与西方电报网络的扩张
节 晚清邮驿及其衰落
第二节 西方电报网络及其扩张
第三节 清认识电报的过程
第二章 电报事业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节 大北电报公司海线登陆上海
第二节 大北电报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的合作
第三节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的合作
第三章 电报知识与器材技术的输入
节 电报知识的传人
第二节 器材的进口与编码技术的输入
第三节 电线与电缆的制造技术
第四章 电报技术的适应与本土化
节 设备与运行技术的调整
第二节 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
第三节 电报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津沪电报的创办与经营管理
节 津沪电报的创办
第二节 津沪电报的官督商办
第三节 李鸿章与大北电报公司“禀帖”
第六章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之比较
节 企业资本运作
第二节 人才选择和引进
第三节 核心技术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李雪,1982年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科技史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丰要从事科技史研究。曾发表《大北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在电报建设初期的合作》、《西方电报公司向清朝扩张初探》、《电报技术向晚清转移的影响冈素分析》等文章。
文摘
序言
《正版世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正版世”,我想大概是想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吧。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巨变与动荡的年代,西方先进技术如潮水般涌入,其中电报技术的引进,无疑是中国通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这个话题,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了解得并不深入。我很好奇,书中会详细描述哪些西方国家的技术输入?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这些技术是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中国的?是通过购买设备,还是派遣专家?书中对“技术转移”的探讨,我想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数据,它会如何展现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冲击、制度障碍以及经济压力?而“技术创新”这个角度,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在被动接受西方技术的同时,中国是否也在积极地进行本土化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那些早期的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将陌生的技术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甚至在此基础上做出改进的?这本书能否为我呈现一个完整、生动、且富有深度的晚清电报技术发展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名,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毕竟是关于“晚清”、“西方电报技术”、“转移”这样严肃的历史学术话题。但仔细品味,尤其是“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的副标题,又立刻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屈辱与抗争的时代,也是一个被动接受西方文明洗礼的时代。电报,作为一项在西方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划时代通讯技术,其在中国大陆的早期传播,无疑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呈现电报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全过程?它是否会细致地介绍当时的技术背景,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以及中国在接收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是资金的匮乏,还是人才的短缺?是政治的阻碍,还是文化的差异?更让我着迷的是“技术创新”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中国是否有可能对西方技术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局部的改良,还是具有颠覆性的突破?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挖掘出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掩埋的本土智慧和创造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历史解读,让我对晚清的科技发展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拿到《正版世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正版世”这个词组,似乎暗示着一种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呈现,摆脱了许多不实的传闻和片面的解读。晚清西方电报技术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冲击。我个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更多是零散的片段,比如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成就,以及电报在军事通信中的作用。但对于技术转移的具体过程,例如电报机的型号、原理的引进,以及中国的技术人员是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技术的,一直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的“技术转移”部分,我期待它能详细描绘出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引进的机构、关键人物、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案。而“技术创新”的视角,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那个被动接受西方技术的时代,是否真的存在着本土的创新尝试?这些创新是否对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抑或是,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对现有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上?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科技创新史,我非常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将人一下子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时期。当我在书店里瞥见它时,那严谨而又略带神秘的标题——《正版世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那些被西方工业革命浪潮深刻影响的科技变迁充满好奇。电报,作为一项革命性的通讯技术,其在中国的早期引入和发展,必然伴随着无数的曲折、挑战与机遇。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怎样的画面:那些西方传教士、商人、工程师,是如何带着他们的“魔法盒子”来到这片古老的土地,又是如何与中国当时的官僚、学者、工匠们发生碰撞,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通讯的黎明。书中关于“技术转移”的论述,定然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参数和引进流程,更会触及到文化适应、制度阻碍、人才培养等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而“技术创新”的视角,则更让我期待,在被动接受西方技术的同时,中国本土的智慧是否也在悄然萌芽,是否在这场跨文化的科技交融中,孕育出了新的火花,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对近代科技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因此对《正版世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这样主题的书籍尤为关注。书名中的“正版世”三个字,虽然有些拗口,但却传递出一种严谨、权威的学术姿态,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有了初步的信任。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技术与思想。电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引进和应用,无疑对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十分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和分析西方电报技术在中国的具体转移路径?是官方主导的引进,还是民间力量的推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是否遭遇了文化上的隔阂、技术上的壁垒,以及政治上的阻力?更令我期待的是,“技术创新”这一部分。在接收西方技术的同时,中国本土的科技人员和工匠们,是如何理解、消化、并尝试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的?他们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本书能否为我解答这些长久以来的疑问,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见解,我拭目以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