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
定價:120.0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數:800000
頁碼:3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1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負責召集的“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內容涉及專業評估認證研究、教學團隊與特色專業建設,課程及課程體係建設與教學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和工程訓練的改革與實踐,創新型人纔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等方麵的內容。
本書適閤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教師、專傢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最後,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討論,給我留下瞭最深刻的印象,這部分更像是一場關於“教育哲學”的辯論。其中一位教授的發言摘要,直指當前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懼失敗”的弊病。他強烈主張,高校應當設立“容錯機製”的創新實驗室,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課本知識投入到市場檢驗中去,即使失敗,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也遠比一次成功的考試重要。他的論述風格非常激昂,甚至帶有某種布道者的色彩,強調工程師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決已知問題,更在於發現並定義尚未被發現的問題。這種對“企業傢精神”的呼喚,在當時或許顯得超前,但結閤現在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來看,無疑是為後來的創新創業熱潮埋下瞭重要的思想火種。這份超越時代局限的洞察力,是這本論文集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評分在關於新興技術課程設置的探討中,有一篇關於“嵌入式係統設計”教學模塊優化的文章,簡直像一本時間膠囊,記錄瞭技術迭代的驚人速度。文章詳細描述瞭如何從基於傳統的8051單片機過渡到ARM架構的學習路徑規劃。當時的挑戰顯然是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平衡底層寄存器操作的深度和實時操作係統(RTOS)的廣度。作者似乎非常推崇一種“自頂嚮下”與“自底嚮上”相結閤的教學法,即先用一個完整的、小型的智能設備項目貫穿始終,然後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穿插講解必要的底層硬件知識。這種教學設計極具挑戰性,但也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文中對當時市麵上幾種主流開發闆的性能對比和選型考量,細節豐富到讓人感覺像是當時實驗室的采購清單,真實地反映瞭技術從實驗室走嚮課堂的鮮活過程。
評分翻看會議記錄部分,那些關於不同區域高校資源共享與協作機製的討論,倒是展現瞭另一種更偏嚮管理學和宏觀規劃的視角。我特彆關注瞭關於“西部地區電子信息類師資力量薄弱”的專題報告。那份報告的數據統計做得非常詳盡,通過對比東部沿海城市和內陸欠發達地區的教材采購成本、實驗室設備更新頻率以及青年教師流失率,揭示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嚴峻現實。報告的基調雖然客觀冷靜,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焦慮感,著實讓人心頭一緊。它提齣的解決方案,比如建立跨區域的“虛擬教研室”以及“導師互訪機製”,聽起來既富有人情味,又符閤當時的電信條件限製,是非常務實的努力。這部分內容讓我深刻體會到,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無數次會議、無數次妥協和無數次政策落地的具體行動積纍而成。
評分另一部分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關於“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在專業教育中滲透策略的研討。鑒於2009年那會兒,移動互聯網尚未完全爆發,但對信息安全問題的關注已初現端倪,這篇論文的前瞻性令人贊嘆。它沒有停留在傳統的加密算法介紹層麵,而是探討瞭如何在軟件工程、通信原理等核心課程中,植入“安全設計優先”的思維模式。其中一個觀點特彆尖銳:當前很多工程教育的弊端在於“功能實現優先於安全考量”,從而導緻瞭後續巨大的維護成本和安全隱患。作者用一種近乎批判的筆調,呼籲高校教師必須從源頭上培養學生的“安全素養”。文章的論證過程充滿瞭邏輯推演,引用瞭當時國際上幾起重大的網絡安全事件作為案例支撐,分析得鞭闢入裏,仿佛能看到那時的技術前沿正如何影響著教育決策者的思路轉變。讀完後,我感覺對我們現在天天掛在嘴邊的“DevSecOps”理念,其實早在十多年前的學術會議上就已經有瞭雛形。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聯想到當年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裏,高校教師們濟濟一堂,熱烈探討教學改革與未來發展方嚮的場景。我特意翻閱瞭其中關於“麵嚮21世紀的電子信息類課程體係重構”的幾個章節。印象最深的是一篇關於《模擬電子技術》教學方法革新的探討,作者似乎力圖將傳統理論講解與現代EDA工具的實踐緊密結閤起來,提齣瞭一個非常具有操作性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框架。文章結構嚴謹,不僅分析瞭當前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理論脫節、動手能力弱的問題,還引用瞭多所重點院校的試點數據來佐證其新方法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闡述如何將FPGA設計初步概念引入大二基礎課程時,那份對教學細節的打磨和對學生認知規律的深刻理解,讓人讀來倍感親切。整篇文章充滿瞭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對學科未來人纔培養的深切關懷,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務實精神,絕非空泛的口號可以替代,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可以被同行藉鑒和參考的教學實踐藍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