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定价:120.00元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数:800000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召集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专业评估认证研究、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教师、专家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关于新兴技术课程设置的探讨中,有一篇关于“嵌入式系统设计”教学模块优化的文章,简直像一本时间胶囊,记录了技术迭代的惊人速度。文章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基于传统的8051单片机过渡到ARM架构的学习路径规划。当时的挑战显然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平衡底层寄存器操作的深度和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广度。作者似乎非常推崇一种“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教学法,即先用一个完整的、小型的智能设备项目贯穿始终,然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穿插讲解必要的底层硬件知识。这种教学设计极具挑战性,但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文中对当时市面上几种主流开发板的性能对比和选型考量,细节丰富到让人感觉像是当时实验室的采购清单,真实地反映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课堂的鲜活过程。
评分另一部分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关于“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策略的研讨。鉴于2009年那会儿,移动互联网尚未完全爆发,但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已初现端倪,这篇论文的前瞻性令人赞叹。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加密算法介绍层面,而是探讨了如何在软件工程、通信原理等核心课程中,植入“安全设计优先”的思维模式。其中一个观点特别尖锐:当前很多工程教育的弊端在于“功能实现优先于安全考量”,从而导致了后续巨大的维护成本和安全隐患。作者用一种近乎批判的笔调,呼吁高校教师必须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文章的论证过程充满了逻辑推演,引用了当时国际上几起重大的网络安全事件作为案例支撑,分析得鞭辟入里,仿佛能看到那时的技术前沿正如何影响着教育决策者的思路转变。读完后,我感觉对我们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DevSecOps”理念,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的学术会议上就已经有了雏形。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联想到当年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里,高校教师们济济一堂,热烈探讨教学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场景。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重构”的几个章节。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革新的探讨,作者似乎力图将传统理论讲解与现代EDA工具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框架。文章结构严谨,不仅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脱节、动手能力弱的问题,还引用了多所重点院校的试点数据来佐证其新方法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阐述如何将FPGA设计初步概念引入大二基础课程时,那份对教学细节的打磨和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刻理解,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整篇文章充满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学科未来人才培养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务实精神,绝非空泛的口号可以替代,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可以被同行借鉴和参考的教学实践蓝本。
评分最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部分更像是一场关于“教育哲学”的辩论。其中一位教授的发言摘要,直指当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惧失败”的弊病。他强烈主张,高校应当设立“容错机制”的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课本知识投入到市场检验中去,即使失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远比一次成功的考试重要。他的论述风格非常激昂,甚至带有某种布道者的色彩,强调工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已知问题,更在于发现并定义尚未被发现的问题。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呼唤,在当时或许显得超前,但结合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来看,无疑是为后来的创新创业热潮埋下了重要的思想火种。这份超越时代局限的洞察力,是这本论文集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翻看会议记录部分,那些关于不同区域高校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的讨论,倒是展现了另一种更偏向管理学和宏观规划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西部地区电子信息类师资力量薄弱”的专题报告。那份报告的数据统计做得非常详尽,通过对比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教材采购成本、实验室设备更新频率以及青年教师流失率,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严峻现实。报告的基调虽然客观冷静,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焦虑感,着实让人心头一紧。它提出的解决方案,比如建立跨区域的“虚拟教研室”以及“导师互访机制”,听起来既富有人情味,又符合当时的电信条件限制,是非常务实的努力。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无数次会议、无数次妥协和无数次政策落地的具体行动积累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