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频光纤激光是近年来**外激光技术领域研究 的热点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杨中民、 徐善辉著的《单频光纤激光器(精)/光学与光子学丛 书》内容新颖、特色鲜明,从稀土离子发光机理、单 频激光器件到激光系统与应用等不同层次进行了介绍 与论述,可读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发光离子能级与 光谱谱线对单频激光输出特性的影响;单频光纤激光 的基本特性与测量,及其产生、放大过程中的特性分 析;单频光纤激光噪声机理与抑制、线宽控制与稳频 及其典型应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理论与应用研究 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 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用书。
杨中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院长、科技部“863”计划主题专家、第七届***科技委学部委员、十三五重点专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盟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光纤与光纤器件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军品配套以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80余项,授权40余项。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和3)、***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2);获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南粤创新奖以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2.1 发光离子的能级
1.2.2 发光离子的能级跃迁
1.3 谱线展宽
1.3.1 均匀展宽和非均匀展宽
1.3.2 介质中发光粒子的光谱
1.3.3 谱线展宽与激光
参考文献
第2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方法
2.1 单频光纤激光的基本参数
2.1.1 功率、波长以及光谱特性
2.1.2 单纵模特性
2.1.3 模式质量
2.1.4 偏振态
2.2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特性及测试方法
2.3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特性
2.3.1 强度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2.3.2 频率噪声的定义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单频光纤激光的产生
3.1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分类
3.1.1 分布布拉格反射(DBR)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2 分布反馈(DFB)型单频光纤激光器
3.1.3 环形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 短线型DBR腔单频光纤激光器
3.2.1 高增益光纤材料的制备
3.2.2 异质光纤熔接技术
3.2.3 连续单频光纤激光腔的设计与制作
3.2.4 脉冲单频光纤激光器
3.2.5 频率调制单频光纤激光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单频光纤激光噪声产生机理及其抑制技术
4.1 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4.1.1 强度噪声机理
4.1.2 频率噪声机理
4.2 噪声抑制技术
4.2.1 强度噪声抑制
4.2.2 频率噪声抑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单频光纤激光线宽控制与稳频技术
5.1 单频光纤激光的线宽控制
5.1.1 线宽压窄技术
5.1.2 线宽展宽技术
5.2 单频光纤激光器的稳频技术
5.2.1 单频光纤激光器频率稳定方法
5.2.2 DBR短腔单频光纤激光器稳频实例
参考文献
我最近在做高精度光谱测量系统时,遇到了一个关于腔内模竞争和频率锁定的大难题,手头上的很多资料都只停留在工程实现层面,缺乏理论深度。幸好在一位前辈的推荐下,我找到了这本关于非线性光学现象的专著。这本书对腔内光场分布的稳定性和失稳性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回避复杂的多模耦合问题,而是通过引入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系统地推导了不同泵浦强度下的系统行为。书中对于自激振荡和锁模机制的推导过程,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每一步的假设和近似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关于超快光脉冲形成过程中的自聚焦效应与色散平衡的讨论,结合丰富的图示,让人对非线性介质中的光束演化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构建和优化复杂的非线性光学系统。
评分作为一名致力于开发新型光纤传感技术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连接基础物理和实际应用之间鸿沟的参考书。市面上很多器件手册都只关注规格参数,而这本关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与噪声分析的理论教材,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详尽地探讨了在长距离传输中,诸如受激拉曼散射(SRS)和四波混频(FWM)等效应如何限制系统性能。书中对于保偏光纤中偏振模色散(PMD)的统计特性建模尤为精彩,它不仅仅给出了一个公式,而是详细解释了随机光纤弯曲和应力如何导致这种效应的产生。我特别欣赏它将随机过程理论巧妙地融入光通信问题分析中的方式,这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系统性能的概率分布,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平均值。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保证了其长期参考价值。
评分话说回来,这本关于超快激光脉冲产生与特性的书籍,对于我们这些偏爱探索时间维度上光场操控的实验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对克尔透镜锁模(KLM)的物理图像刻画得入木三分,远超一般的综述文章。作者没有直接跳到应用,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来解析光纤增益介质中光场与原子能级的耦合关系,这对于理解脉冲的自洽性至关重要。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啁啾和群速度色散(GVD)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通过对脉冲形状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色散补偿元件来获得稳定且低抖动的超短脉冲。书中提供的具体参数范围和实验技巧,对于初学者快速搭建自己的飞秒激光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
评分我对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高灵敏度光场探测技术上,因此,一本能系统梳理光探测器物理原理和极限性能的专业书籍是我的首选。这本专注于光子探测与测量技术的参考书,在半导体光电导原理的阐述上做到了极致的详尽。它不仅涵盖了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基本工作机制,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噪声等效功率(NEP)和量子效率的相互制约关系。书中对散粒噪声、热噪声以及温度漂移效应的定量分析,极大地帮助我优化了我们基于APD阵列的弱光信号采集电路。此外,它对单光子探测器的前沿进展也有所涉及,特别是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的响应机理分析,展示了该领域未来可期的发展方向,让人对未来低噪声探测技术充满信心。
评分这部关于量子光学基础的经典著作,简直是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它从最基本的电磁场理论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特别是对相干态和压缩态光场的处理,清晰得让人茅塞顿开。作者在讲解激光振荡理论时,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半经典模型,而是扎实地引入了量子噪声和线宽展宽的微观机制,这对于想深入理解激光器实际性能限制的读者来说,价值巨大。我尤其欣赏它对腔内场演化和增益饱和的细腻描述,无论是傅里叶变换的运用还是时间域下的微分方程求解,都体现了极高的数学严谨性。读完它,你会对光子的本性以及如何精确地操控光场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绝非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可比拟。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实验设计蓝图,而非单纯的知识罗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