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第2版)(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教材)

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第2版)(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柏钦 著
图书标签:
  • 综合布线
  • 布线设计
  • 布线施工
  • 通信工程
  • 网络工程
  • 信息技术
  • 教材
  • 通信学会
  • 工程技术
  • 弱电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13911
商品编码:296064672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第2版)(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教材)

定价:42.00元

作者:吴柏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53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写法
2. 内容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3. 可作为综合布线工作手册

内容提要


本书从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工程实用出发,严格按照国家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标准,结合了综合布线安装与施工白皮书的内容,以及GB50846—2012《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和GB50847—2012《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较为全面地涉及构建综合布线系统,选择综合布线产品,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环境,安装双绞线系统,安装光缆系统,管理综合布线工程项目,测试综合布线系统性能,验收综合布线系统等内容。并通过项目和任务分解,每项任务都有学习目标和任务导入。教材给予了较多的知识准备,可供实际教学灵活选择取舍,也可供学生课外自学参考。本书中每个项目都安排了项目教学的内容与步骤。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能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有较完整的概念,并能掌握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综合布线工程设计与施工或者通信布线系统维护工作奠定的基础。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综合布线课程教材,以及电子信息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综合布线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工程施工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目 录

项目一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1
任务1.1 调查综合布线行业的现状 1
【学习目标】 1
一、任务导入 1
二、知识准备 2
三、任务分析 10
四、任务训练 11
任务1.2 绘制综合布线系统拓扑图 11
【学习目标】 11
一、任务导入 12
二、知识准备 12
三、任务分析 15
四、任务训练 16

项目二 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设计 17
任务2.1 设计水平(配线)子系统 17
【学习目标】 17
一、任务导入 18
二、知识准备 18
三、任务分析 44
四、任务训练 47
任务2.2 设计垂直干线子系统 48
【学习目标】 48
一、任务导入 48
二、知识准备 49
三、任务分析 56
四、任务训练 58
任务2.3 设计建筑群子系统 59
【学习目标】 59
一、任务导入 59
二、知识准备 62
三、任务分析 67
四、任务训练 70
任务2.4 实践综合布线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70
【学习目标】 71
一、任务导入 71
二、知识准备 72
三、任务分析 72
四、任务训练 86
任务2.5 设计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91
【学习目标】 91
一、任务导入 91
二、知识准备 92
三、任务分析 98
四、任务训练 100
任务2.6 设计无源光网络ODN系统解决方案 101
【学习目标】 101
一、任务导入 102
二、知识准备 103
三、任务分析 111
四、任务训练 117

项目三 综合布线铜缆施工 120
任务3.1 安装综合布线标准机柜 120
【学习目标】 120
一、任务导入 121
二、知识准备 122
三、任务分析 133
四、任务训练 134
任务3.2 安装综合布线金属桥架、PVC管槽 135
【学习目标】 135
一、任务导入 135
二、知识准备 136
三、任务分析 145
四、任务训练 146
任务3.3 敷设综合布线电缆 147
【学习目标】 147
一、任务导入 147
二、知识准备 148
三、任务分析 161
四、任务训练 162
任务3.4 连接语音水平子系统硬件 163
【学习目标】 163
一、任务导入 164
二、知识准备 164
三、任务分析 172
四、任务训练 173
任务3.5 连接数据水平子系统硬件 173
【学习目标】 173
一、任务导入 173
二、知识准备 174
三、任务分析 182
四、任务训练 182
任务3.6 端接常用铜质信号电缆 187
【学习目标】 187
一、任务导入 187
二、知识准备 188
三、任务分析 207
四、任务训练 207

项目四 综合布线光缆施工 209
任务4.1 敷设光缆 209
【学习目标】 209
一、任务导入 210
二、知识准备 211
三、任务分析 225
四、任务训练 226
任务4.2 接续光缆 227
【学习目标】 227
一、任务导入 228
二、知识准备 230
三、任务分析 248
四、任务训练 248
【任务训练】 248
任务4.3 端接光缆 249
【学习目标】 249
一、任务导入 249
二、知识准备 251
三、任务分析 260
四、任务训练 262

项目五 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 264
任务5.1 测试综合布线电缆链路 264
【学习目标】 264
一、任务导入 264
二、知识准备 266
三、任务训练 282
任务5.2 测试光缆链路 283
【学习目标】 283
一、任务导入 284
二、知识准备 286
三、任务分析 292
四、任务训练 293
任务5.3 验收综合布线工程 293
【学习目标】 293
一、任务导入 294
二、知识准备 295
三、任务分析 305
四、任务训练 305

项目六 综合布线工程管理及招投标 306
任务6 制作投标文件 306
【学习目标】 306
一、任务导入 306
二、知识准备 307
三、任务分析 322
四、任务训练 323

参考文献 325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高效、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是支撑社会运行、经济发展乃至科技进步的基石。然而,支撑这些宏伟蓝图的,往往是那些在幕后默默运作,却至关重要的系统——通信网络。而构成这些网络最基础、最核心的物理链路,便是我们所说的“通信基础设施”。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其宏观战略意义,到微观的技术实现,再到实际施工部署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 第一部分:通信基础设施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 我们首先将探讨通信基础设施在国家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在数字化转型日益加速的今天,强大的通信网络不再仅仅是连接人与人的工具,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战略重点和投入方向,以及这些战略如何影响着经济格局和科技前沿。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通信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5G、6G技术的演进,物联网(IoT)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AI)在网络中的深度融合,以及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普及,都对通信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新技术如何重塑通信网络的形态,例如,更高速率、更低延迟的连接需求将如何驱动光纤网络的升级和无线技术的革新;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将如何考验现有网络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智慧;AI如何被应用于网络优化、故障预测和安全防护;以及边缘计算的分布式架构将如何改变网络的中心化模型。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例如,绿色能源的应用、节能技术的引入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的选择,将成为未来建设的重要考量。 第二部分:通信网络技术详解 在战略层面确立了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后,本书将深入剖析构成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我们不会止步于概念的介绍,而是会深入到技术原理、关键指标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方方面面。 2.1 有线通信网络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 作为当前和未来高速数据传输的主力军,光纤通信技术将得到详尽的阐述。我们将从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的物理原理出发,介绍不同类型光纤(如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特性和适用场景,以及光纤衰减、色散等影响传输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本书将重点讲解当前主流的光通信系统,包括无源光网络(PON)的多种技术方案(如GPON、XG-PON、10GPON等)的架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指标(如下行速率、上行速率、分光比、最大用户数等)以及在家庭、企业和数据中心等场景的应用。对于更高速率的光通信,如400GbE、800GbE以及未来1.6TbE的标准进展和关键技术挑战,也将有所提及。 铜缆通信技术: 尽管光纤是未来的趋势,但铜缆在现有网络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和企业内部局域网。本书将详细介绍铜缆通信的原理,重点关注以太网技术(如Cat5e, Cat6, Cat6a, Cat7, Cat8等)的性能指标、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部署考量。我们还将探讨铜缆在支持PoE(Power over Ethernet)供电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铜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局限性。 2.2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从2G到5G,再到面向未来的6G,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一直是连接世界的关键。本书将系统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当前主流的5G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5G的核心技术,包括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波束赋形(Beamforming)、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以及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海量物联网通信(mMTC)、增强移动宽带(eMBB)等关键场景的应用。对于6G的研究方向和潜在技术突破,如太赫兹通信、AI原生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等,也将进行前瞻性探讨。 Wi-Fi技术: 作为室内和短距离无线连接的主导技术,Wi-Fi的发展同样迅猛。我们将详细介绍Wi-Fi标准的演进,从802.11a/b/g/n到ac/ax(Wi-Fi 6/6E),再到未来的Wi-Fi 7,分析各代标准的性能提升,包括吞吐量、延迟、连接密度和能效。我们将深入讲解OFDMA、MU-MIMO、1024-QAM等Wi-Fi 6/6E的关键技术,以及Wi-Fi 7在多链路操作、4096-QAM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本书还将探讨Wi-Fi在智能家居、企业办公、公共Wi-Fi热点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部署和优化。 其他无线技术: 除了蜂窝移动通信和Wi-Fi,本书还将简要介绍其他重要的无线通信技术,例如蓝牙(Bluetooth)、Zigbee、LoRa等,分析它们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短距离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特点和技术优势。 2.3 网络架构与协议 网络分层模型: 我们将从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出发,系统讲解网络通信的逻辑分层,以及每一层在数据传输中的作用。 核心网络协议: 重点介绍IP(Internet Protocol)、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DNS(Domain Name System)等核心协议的工作原理、报文结构和应用场景。 路由与交换技术: 讲解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算法和应用,以及交换机的类型、工作模式和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等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协议: 介绍TLS/SSL(Transport Layer Security/Secure Sockets Layer)、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等安全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认证性。 第三部分:通信基础设施的设计原则与方案选择 在本部分,我们将从理论走向实践,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通信基础设施设计。 3.1 需求分析与规划 用户需求调研: 明确项目目标、预期用户规模、业务类型、并发访问量、数据流量等关键需求,是成功设计的首要步骤。我们将介绍有效的需求调研方法和工具。 容量规划: 根据业务需求和未来发展预测,进行网络容量的初步规划,包括带宽需求、设备接口数量、存储容量等。 覆盖范围与拓扑设计: 根据实际环境(建筑物结构、地理条件等),规划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设计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实现信号强度、稳定性和连通性的最大化。 技术选型策略: 结合项目预算、技术成熟度、性能要求、供应商支持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方案。例如,在数据中心内部,可能会优先考虑高速以太网和光纤互连;而在园区覆盖,则需要综合考虑Wi-Fi和有线接入的配合。 3.2 设计的通用原则 可靠性与冗余设计: 强调关键链路的冗余备份,例如双链路接入、主备设备配置,以确保网络在高负载或设备故障时仍能稳定运行。 可扩展性与灵活性: 设计应预留未来升级和扩展的空间,以便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入,能够方便地进行网络扩容和功能升级,避免重复建设。 安全性设计: 将网络安全融入设计全过程,包括物理安全(如机房门禁、监控)、网络安全(如防火墙、VPN、入侵检测)和数据安全(如加密、访问控制)等。 易管理性与可维护性: 选择易于管理和维护的设备和系统,采用规范化的布线和标识,为后期的运维提供便利。 成本效益分析: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平衡初期投入与长期运行维护成本,选择最优的整体解决方案。 3.3 特定场景设计考虑 办公楼宇通信设计: 考虑办公区域的无线覆盖、有线接入端口密度、视频会议等业务需求,以及与智能楼宇系统的集成。 数据中心通信设计: 聚焦于高密度、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传输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器互连技术、存储网络方案以及网络设备。 工业环境通信设计: 考虑恶劣环境下的设备防护、抗干扰能力、实时性要求以及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智慧城市通信设计: 探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下的网络需求,以及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和管理。 家庭网络设计: 关注家庭用户对高速互联网、Wi-Fi覆盖、智能家居互联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如何优化家庭网络性能。 第四部分:通信基础设施的施工部署与管理 再完善的设计也需要精密的施工和有效的管理才能落地。本部分将详细介绍通信基础设施的实际建设过程。 4.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方案编制: 详细的施工方案是指导现场施工的关键,包括施工步骤、人员分工、设备清单、材料计划、安全措施、质量控制要点等。 现场勘查与测量: 准确的现场勘查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包括线路走向、设备安装位置、电源和接地情况等。 材料与设备采购: 按照设计要求,严格采购符合标准的线缆、连接器、设备等,并进行质量检验。 人员培训与安全教育: 确保所有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并充分了解施工安全规程。 4.2 核心施工环节 线缆敷设与管理: 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线缆(光纤、网线)的敷设方式(如桥架、穿管、直埋)、弯曲半径、负载要求,以及线缆的固定、标记和防火措施。 端接与连接: 介绍光纤熔接、光纤端接、网线压接等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信号质量。 设备安装与调试: 详细讲解各类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无线AP、服务器等)的安装要求、接口连接、电源配置和初步调试。 接地与防雷: 强调通信设备接地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以及防雷措施的重要性,以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 标识与文档记录: 详细记录所有设备、线缆的型号、位置、端口号等信息,并进行规范的标识,为后期的运维提供依据。 4.3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 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机制,对关键工序进行抽检或全检,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性能测试: 使用专业的测试仪表(如光纤熔接机、光时域反射仪OTDR、网络测试仪、Wi-Fi分析仪等)对敷设的线缆、设备连接和网络性能进行严格测试,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工程验收: 依据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和测试报告,对工程进行最终验收,确保项目符合交付标准。 4.4 施工后期的管理与运维 资产管理: 建立完善的网络资产管理系统,记录所有网络设备和线缆的详细信息。 性能监控: 利用网络管理系统(NMS)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性能瓶颈和故障隐患。 故障排除: 建立规范的故障处理流程,快速定位和修复网络故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业务中断时间。 定期维护与升级: 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清洁、固件更新,并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对网络进行适时升级。 结论 《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通信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作用,掌握其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本书不仅关注当前的主流技术,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从事通信工程、网络建设、IT运维以及对通信基础设施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共同构建更加强大、高效、智能的未来通信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新版的《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量和扎实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在弱电智能化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市面上关于布线规范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既有前沿技术深度,又不失工程落地指导性的精品却凤毛麟角。我翻阅前几页,发现它对最新的ANSI/TIA和ISO/IEC标准引用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进行涉外项目或者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设计工作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特别是关于数据中心(DC)布线架构的章节,它不仅详细阐述了MTP/MPO连接器的应用场景和部署技巧,还结合了最新的光纤链路预算计算方法,这比我之前参考的几本老旧教材要更新得多。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似乎非常注重给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物理层面的线缆选型、槽道敷设,到逻辑层面的地址规划和文档管理,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指导。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防火规范和安全操作的篇幅,这些往往是初级工程师容易忽视的“边角料”,但恰恰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这本书无疑为我接下来的一个大型园区网改造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我对本书的整体评价是“全面”且“与时俱进”,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新技术趋势的捕捉和解读能力。我们知道,综合布线领域正在被物联网(IoT)和更高速率以太网(如5G回传和100G/400G数据中心)不断地推动,旧的布线架构很快就会面临瓶颈。这本书在处理诸如混合媒介布线(光纤到工作区——FTTD的某些应用)、智能楼宇布线系统的集成管理(BMS/DCIM视角)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它对下一代基于A类或B类通道的PoE(以太网供电)标准下,线缆发热和串扰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于部署大量物联网传感器和无线AP的甲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考量。我感觉作者不仅精通传统铜缆和光缆的铺设,更对未来十年的网络演进方向有着清晰的预判。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本单纯的“施工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技术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受用”的部分,是它对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陷阱”和“质量控制”环节的细致描述。在实际工程验收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往往不是设计本身,而是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比如连接头的压接质量、线槽的弯曲半径控制、以及关键节点的标识清晰度。这本书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讲解测试与验收的标准流程,并且详细列举了OTDR、线缆分析仪等仪器的最佳使用参数和故障排查案例。我特别喜欢它用“错误案例照片+原因分析+正确做法对比”的方式来阐述问题,这种直观的对比,比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也更容易让人牢记。它强调了“文档即资产”的理念,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编制竣工文档和维护手册,而不是仅仅应付验收。对于项目经理和质量监督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可以量化的、可执行的质量基准,能有效减少后期维护的扯皮和返工成本。

评分

从一本读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有什么期望,那就是希望它能在某些特定的、新兴的细分领域能再多深入一些。当然,考虑到这是一本综合性的教材,内容的覆盖面已经非常广了。但比如在极端环境下的布线(如高低温、强电磁干扰区域)的特殊屏蔽和接地要求,或者在特定行业(如医疗洁净区)的材料防火等级要求方面,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专门的、深入的章节作为补充案例,那就更完美了。不过,抛开这些细节,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内容深度和知识的实用性,在国内同类出版物中绝对是顶尖水平。它不仅仅是一本合格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工程师工具箱”。它的出现,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化水平,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绝对是布线专业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说实话,我对很多技术书籍的阅读体验是比较痛苦的,要么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要么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完后感觉像是啃了一块硬邦邦的砖头,消化不良。但这次阅读《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第2版)》的体验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本精装的“工程实战手册”,而非纯粹的理论教科书。我注意到书里包含了大量的实景工程案例分析——比如,针对一个典型的办公楼宇,作者如何一步步进行需求分析、拓扑结构选择,以及最终的设备端口分配图。这些图表做得极其精细,配色和标注都非常专业,让我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比如,关于水平布线的链路距离限制和补偿计算,书中通过几个具体数值的代入,清晰展示了如何避免信号衰减超标,这一点比单纯背诵标准条文有效得多。此外,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设计蓝图”与“现场施工”之间的桥梁,让原本复杂的布线流程变得系统化、可视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