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时代的电视:变革与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李宇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43714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时代的电视(变革与)》作者李宇根据传播学、国际传播学和电视对外传播学等理论,结合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系统研究数字时代电视内容制作、渠道运营、观众特征、收视调查的变化和内在原因,同时探讨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电视、社交电视之间的内在关联。考虑到国外电视变化对我国电视对外传播有着直接影响,作者还专门分析我国电视对外传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着眼技术发展提出电视对外传播的未来理念。本书深入探讨世界电视技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和未来趋势,尤其是数字电视、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和3D电视等的发展态势,并着力研究“第二屏”、“电视无处不在”等新概念。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考资料,又可帮助传媒业界深入了解电视技术的发展、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实践以及海外电视市场的现状。
目录
绪论
章 电视技术变革与发展
节 数字电视概述
一、数字电视概念
二、数字电视编码技术和标准
第二节 电视传输与播出
一、卫星电视
二、有线电视
三、数字地面电视
四、交互式网络协议电视
五、机顶盒
第三节 高清电视与超高清电视
一、高清电视
二、超高清电视
第四节 三维立体电视
一、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三大挑战:技术、内容和成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数字时代的节目播出
节 电视播出机构的机遇与挑战
一、电视机和电视:新媒体冲击下的不同命运
二、数字时代的电视播出变革
三、电视播出机构未来的主要挑战
四、电视播出机构的应对策略
五、结语
第二节 节目播出的第二屏策略
一、多屏竞争格局与传统电视
二、传统电视与第二屏
三、节目播出的第二屏策略
四、展望
第三节 美国电视业内容与渠道之争及启示
一、“转播费”之争与“必须播出”
二、“广告过滤”之争
三、“内容盗播”之争
四、对我国电视业的启示
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渠道运营
节 渠道运营的现状与展望
一、全球渠道运营业概况
二、渠道运营业的挑战
三、渠道运营业的四大发展机遇
四、应对策略
第二节 节目播出的多屏策略
一、传统电视面临严峻挑战
二、多屏播出技术及应用
三、展望
第三节 案例分析:美国自由媒体环球集团
一、集团概况
二、海外市场策略
三、对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启示
四、结语
第四章 数字时代的收视调查
节 收视调查发展历程
一、传播效果调查源起与发展历程
二、电视收视调查的发展历程
三、全球收视调查业的现状与格局
第二节 收视调查运作方式:以尼尔森公司为例
一、收视样本的选择与维护
二、收视率调查的传统方法
第三节 收视调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新要求:大样本、高精度
二、新挑战:收视终端和方式多样化
第四节 收视调查的前沿技术及发展现状
一、海量样本的收视调查
二、移动终端的收视调查
三、视频回放与点播的收视调查
四、社交媒体上的收视情况调查
第五章 数字时代的电视观众
节 全球电视观众特征的变化与展望
一、全球电视观众的整体现状与展望
二、收看终端:电视机与移动智能终端
三、收视方式:多屏化、社交化和非线化
四、全球电视观众特征变化与我国电视对外传播
第二节 数字时代中国与美英电视观众特征比较
一、收视行为比较
二、收视渠道比较
三、收视终端比较
四、收视方式比较
五、消费特征比较
六、节目喜好比较
第六章 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社交媒体
节 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
一、网络电视的概念
二、互联网以及网络电视的发展历程
三、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制播业
四、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运营业
五、对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启示
第二节 传统电视与社交媒体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
二、社交媒体让电视收看行为回归本质
三、社交媒体与电视节目的关注度
四、社交媒体与电视节目的参与度
五、社交媒体与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六、传统电视的社交媒体应用策略
七、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
第七章 数字时代的电视对外传播
节 数字时代的电视对外传播的挑战、问题与展望
一、外部挑战
二、内在问题
三、未来展望
第二节 内容:化整为零战略
一、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现状及挑战
二、化整为零: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转型
三、美国彭博电视的海外市场策略转型及启示
四、英国广播公司的品牌时段策略及启示
第三节 渠道:自建自营战略
一、我国电视对外传播渠道简介
二、我国电视对外传播渠道仍是薄弱环节
三、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要积极利用数字化契机实施“自建自营战略”
四、国际主流新闻频道在渠道建设方面的策略及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宇,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200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一4),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海外传播中心。已在主要学术期刊和重大学术会}义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国电视国际化与对外传播》、《海外华语电视研究》等五部专著。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澡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并参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等多个部级课题研究。沦文获国务院新闻办“对外传播理沦研讨会论文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
文摘
序言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称道。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明确的理论框架支撑的。作者似乎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一手资料搜集,这一点从引用的文献和案例的精准性上就能看出来。特别是关于网络协议和编码标准对内容分发的影响这一技术层面的剖析,虽然略显专业,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清晰,他总是能找到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即使是技术门外汉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核心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对“互动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它区分了早期的“遥控器互动”与后来的“社交媒体反馈互动”,并探讨了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及对节目制作的反哺机制。这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媒介属性的哲学思考。全书的结构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离,直指核心问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痛苦在于,它彻底打碎了我过去对电视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动的十字路口;快乐则在于,它提供了清晰的地图,帮助我在迷雾中辨识方向。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部分,虽然基于当下数据,但其推演逻辑极其严谨,没有丝毫的夸大其词。它没有给出廉价的乐观或悲观的断言,而是冷静地分析了不同路径的可能性及其潜在的风险点,比如数据隐私、内容同质化危机等。这种审慎的态度非常可贵。阅读时,我常常会联系到自己作为电视观众的亲身经历,书中的某些观点像是被作者一语道破的“真相”,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关于“注意力经济”下,电视如何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争夺”的策略转变,描述得丝丝入扣,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验证一下自己最近在看什么、为什么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道,不同于那种干巴巴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媒介生态的史诗。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枯燥的行业数据和复杂的监管政策,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欣赏它对“变革”二字的深刻挖掘——这种变革不仅仅是画质的提升或信号传输方式的改变,更在于权力结构的转移。在传统时代,电视台是绝对的权威,但进入数字时代,权力开始向内容制作方、平台运营商,乃至最终的用户手中分散。书中对这种权力分散过程的描述,充满了动态张力。它没有回避转型期的阵痛与混乱,相反,它将那些曾经被媒体忽视的边缘声音和失败案例也纳入了分析范畴,使得整体论述更加立体和可信。读到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业如何应对跨国媒体巨头的冲击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参与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行文间,那种对电视作为一种社会媒介的深沉关怀,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让人在理解技术变迁的同时,不忘思考其社会责任。
评分这部书让我对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电视——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播放节目的箱子,而是一个在数字浪潮中经历深刻蜕变的复杂系统。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铺陈了从传统模拟信号到如今高清、流媒体、互动娱乐的整个演进脉络,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技术迭代如何反作用于内容生产和用户习惯的分析,逻辑严密,论据扎实。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时间机器上,回溯了过去几十年电视行业每一次关键的转折点。例如,书中对付费电视兴起时期的市场博弈描写得细致入微,那些关于频道打包、独家内容的争夺战,放在今天的OTT大战中看,依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启示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点播”和“个性化推荐”,在当时是如何被视为天方夜谭的。作者在梳理这些技术和商业模式演变的同时,也巧妙地植入了对文化影响的探讨,比如媒介融合后“客厅”概念的消解与重塑,这部分内容非常引人入胜,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典雅而富有洞察力的,它既有新闻报道的即时感,又兼具历史学的纵深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尤其在描述传统电视人面对数字化浪潮时的心态变化时,那种挣扎与适应的复杂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的集体“中年危机”,如何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进行自我革新。书中对特定时期重要人物的访谈片段穿插得恰到好处,为冰冷的理论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和故事性。我特别赞赏它对“融合”这个概念的辩证理解,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所有“跨界”行为,而是批判性地审视了技术嫁接是否真正带来了内容的增值,还是仅仅带来了表面的喧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书,它不仅仅是给业内人士看的指南,更是所有关心现代传播文化的人的必读书目。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对下一个打开电视遥控器的动作多一份审视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