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赵静,王玉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813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该书围绕西部农村这一特定群体,开展了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和社会互动实践,初步建立了该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通过剖析群体信息能力与服务问的矛盾,提出了建设全新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整体推进政策,构建区域共享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部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以农村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为目标,抓住信息能力增长这个突破点,寻求实现社会主体需求与信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启动信息共享原动力,选择的是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案。成果以广大农民为研究主体,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建立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化的三层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调研和分析出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现状及特征,以及受经济、地理交通等社会客观因素和学历、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主体背景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能力变化特点。剖析出由信息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足所形成的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发展现象,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形成发展服务的政策取向,由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新内涵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以保障信息服务与农村现实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
本书可作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素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场合听说了这本书的,当时几个老前辈在讨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反复提到了“接地气”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精准地击中了这个痛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群体”这个概念时的细腻度,它没有将西部农村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而是暗示了内部结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个人非常关注那些关于“机制”构建的部分,因为理论再好,没有可执行的路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在财政支持有限、人才流失严重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出能够自我维持、自我迭代的信息共享系统。这种对操作层面的深度挖掘,往往是区分一般性研究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著作的关键所在。它所指向的,是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内生的发展动力,而非依赖外部的、短暂的输血式援助。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意思,那种粗粝的纸张质感和朴实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种广袤、略显苍凉的西部场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那个特定区域的社会发展特别感兴趣,想找一些更深入、更接地气的研究。刚翻开目录,我就被它严谨的结构吸引住了,感觉作者不是在泛泛而谈,而是真的深入田间地头做过扎实的调研。它那种试图将宏大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最基层的社会需求进行对接的努力,在很多同类研究中是很少见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技术布道者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考察者的视角,去捕捉那些在信息鸿沟中挣扎的群体真实的困境和他们对信息获取的渴望。我尤其期待它在论述中如何平衡“培育”与“共享”这两个核心概念,毕竟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构建可持续的机制绝非易事,这需要极高的政策敏感度和实践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装帧和内容排版都给人一种扎实、耐读的印象。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聚焦了一个在我看来极其重要的“信息公平”议题。在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核心驱动力的当下,如何确保偏远地区的民众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信息洪流中,不被时代落下,是一个关乎社会正义的议题。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视角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比如,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如何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进行本土化的设计?在“区域信息共享”方面,如何解决不同行政层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壁垒和数据孤岛问题?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敢于直面这些棘手、复杂的系统性障碍,并试图提供一个基于现实土壤的、可供借鉴的实践蓝图,而非空泛的理论口号。
评分拿起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它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现实的深刻关怀。那种文字中透出的,仿佛能闻到泥土和干燥空气的气息,能想象到在简陋的会议室里,人们为了一个微小的信息接入点而反复争论的场景。它不同于那些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反而更像是历史的侧写师,记录下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的努力与抗争。我尤其在意它对“培育”过程的描述,因为信息能力的提升绝非简单的技术培训,它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信任的建立,乃至社会网络的重塑。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这种“慢变量”的变化,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分析框架中,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沉重又充满了希望的张力。它迫使读者去思考,真正的现代化,其核心动力究竟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且富有学术的张力。初读时,我感觉它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学术论文的集合,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层层递进,论据扎实,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它没有过多花哨的比喻或煽情的描述,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剖析了特定群体在面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结构性挑战。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数据和案例时非常审慎,似乎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的核实。这种克制反而更增添了其论证的说服力,让你无法轻易地将其归类为某些带有强烈个人倾向性的作品。读下去,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在描绘“问题”,更是在构建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从社会学、传播学乃至区域经济学的多重角度,去解构“信息能力”在区域发展中的复杂角色。这对于我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