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线路及其他设施电磁干扰防护工程设计指南
:30.00元
售价:21.9元,便宜8.1元,折扣73
作者: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31008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63kg
本书首先对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影响形成的原理、影响范围、技术标准、参数取值和影响计算作了基本介绍;其次重点介绍了目前受电气化铁路影响的各种无线设施的干扰影响原理、防护标准和防护措施,并附有工程设计实例;然后对铁路沿线的输油、气管道和易燃、易爆品库的电磁防护,从影响原理、规范标准和工程实例,作了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后针对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和施工配合全过程,从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文件组成、施工配合和概算编制作了全面详尽的表述。
本书可作为铁路各设计院电磁干扰防护专业人员设计作业指南和参考书籍,也可供电磁干扰防护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施工人员和运营维护人员参考使用。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的典范,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承载了特定的技术信息量,没有一句是用来填充篇幅的“废话”。这种风格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是一种福音,因为这意味着查找信息时效率极高,可以直接定位到核心的计算方法或规范要求。然而,对于初入电磁兼容领域的新手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感到一丝吃力,因为它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功底。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瞬态过电压防护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雷击感应电流的耦合机制,并详细对比了钳位型保护器和限流型保护器在不同接入点上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些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直接给出了详细的选型计算表格和案例分析,比如如何根据导线长度和埋深来估算耦合电容值,这些实操性的数据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并未回避行业内的争议点,例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差异下如何进行“折中”设计,书中给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实用建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和审慎的态度,让人感到这本书是真正从工程实践的“泥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虽然称不上是顶尖的艺术品,却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务实美学。那些剖面图和三维示意图,虽然线条可能略显粗犷,但每一个标注、每一个箭头都精准地指向了物理实质,没有丝毫含糊不清的地方。特别是关于不同类型防护罩的安装细节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如何确保连接点的低阻抗连续性,这一点在实际安装中常常被忽视,但却是决定防护效果的关键所在。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特定频率下的阻抗匹配”这一概念的强调,它把电磁防护从传统的“强度”概念提升到了“频域控制”的高度,这对于设计面对跳频通信、雷达脉冲等宽带干扰的系统至关重要。书中的一些图表,比如不同防护等级对应的成本效益分析曲线,虽然没有用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但其数据背后的逻辑推导却极其严谨,为项目决策者提供了坚实的经济论证基础。它不是一本让人看了就忘的书,而是那种需要放在工作台上,时不时翻阅,对照现有设计图纸进行核验的“工程字典”,那种朴实无华的图文表达,反而更具权威性和生命力。
评分阅读这部指南,我深切体会到了一种“实战精神”,它完全抛弃了象牙塔里的完美环境假设,而是直面我们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不完美”:土壤电阻率的剧烈变化、邻近高压输电线路的杂散磁场、以及通信机房设备产生的内部噪声源。作者在阐述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耦合源时,表现出极高的系统性思维。例如,书中关于电缆沟槽防静电涂层与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复合应用方案,其设计思路远比教科书上单一的屏蔽或接地方法要丰富得多。我尝试按照书中提出的多层防护架构,结合我们最近一个数据中心项目进行了模拟设计,发现其推荐的冗余设计策略确实能有效将耦合噪声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此外,书中对“接地网”的设计讲解得尤为透彻,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打地桩,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优化接地网的拓扑结构,降低高频时的阻抗,这一点对于处理快速上升沿的瞬变电磁场至关重要。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总工走了一趟现场,每一步骤都有清晰的图纸和可靠的依据支撑,让人对最终的防护效果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技术手册的典范——朴素、直白,没有丝毫花哨的装饰,一眼就能看出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初翻开目录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工程学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感觉手里握着的是一部能够解决实际大问题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电磁兼容性(EMC)理论基础的梳理,它没有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非常注重将复杂的物理现象与实际的工程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介绍屏蔽衰减模型时,引用了大量真实环境下的衰减曲线数据,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高密度通信设备打交道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通信线路,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在复杂电磁场中的行为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思路,这一点非常实用,因为它避免了“一刀切”的防护方案,让工程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线路的特性选择最高效的防护等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结构组织上极为严谨,从宏观的场地规划到微观的接地系统设计,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确保读者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时,不会遗漏任何关键的环节。它不是一本可以闲暇时翻阅的轻松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带着笔和计算器,随时准备在工地上拿出来对照检查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极强的“可操作性验证”能力。它似乎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集合,而是经过无数次现场测试和失败教训打磨出来的结晶。书中对于“故障排查”的部分处理得相当到位,列举了常见的三种电磁干扰场景(如工频干扰、射频干扰和静电放电导致的故障),并提供了一套逻辑清晰的逆向工程排查步骤,从最容易检查的外部屏蔽完整性开始,逐步深入到内部滤波器和地线连接的细节。这套流程非常科学,能够有效避免工程师在面对突发干扰时手忙脚乱。此外,书中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章节,提出了许多在设计阶段容易被遗漏的细节要求,比如屏蔽搭接处的金属表面处理规范、电缆穿墙套管的导电要求等,这些细节往往是防护体系崩溃的“阿喀琉斯之踵”。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篇幅本身,它提供了一整套从概念到验收的、经过实战检验的、完整的电磁防护工程解决方案,是任何负责关键基础设施电磁环境保障的人员都应该配备的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