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及应用 9787512369634

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及应用 97875123696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
  • 用电信息采集
  • 通信技术
  • 智能电网
  • 数据通信
  • 电力自动化
  • 物联网
  • 电力信息化
  • 计量技术
  • 电力监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69634
商品编码:296248722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及应用

定价:38.00元

售价:28.5元,便宜9.5元,折扣75

作者: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123696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的通信技术类型多样,通信效果参差不齐,通信方式差异性较大。通信信道可分为远程通信信道和本地通信信道两类,远程信道主要有GPRS无线公网、CDMA无线公网、光纤专网、230MHz专网等,本地信道主要有窄带载波、宽带载波、RS485通信、微功率无线等。主要介绍了以上通信方式的技术简介、通信原理、技术特点、分类、工程应用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智慧电网的神经末梢:电力通信技术的深度探索与前沿应用 在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背后,一个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网络在默默奉献——那就是支撑着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通信网络。从远古的烽火传书到如今的5G、光纤,人类对信息传递的需求与日俱进,而电力行业更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能源流动的动脉,更是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络。本书将深入剖析支撑着这一神经网络的关键技术,揭示其如何赋能智慧电网,驱动能源革命的持续深化。 第一章:电力通信的基石——经典通信理论与技术回顾 任何先进的应用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本章将系统梳理构成现代通信技术核心的经典理论,从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如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到调制解调技术,如ASK、FSK、PSK、QAM等,以及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我们将回顾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发展脉络,强调数字通信在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巨大优势,为理解后续电力通信的演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电力通信网络的演进之路——从专网到融合 电力通信网络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演进过程。本章将追溯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相对独立的专网系统,如载波通信、微波通信,到随着技术发展逐步融入更广泛的通信网络的演变。我们将重点探讨专网在电力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其高可靠性、低时延的要求如何塑造了其技术选择。同时,也将分析随着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传统电力专网如何与公用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与效率提升,为智慧电网的构建奠定网络基础。 第三章: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的应用——高速、稳定、广覆盖 光纤通信以其高带宽、低损耗、抗干扰能力强的优越特性,成为现代通信网络的骨干。本章将聚焦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详细阐述光纤传输的原理,并深入探讨电力系统如何利用光纤网络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包括电网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保护信号传输等。此外,还将讨论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部署策略,如架空地线光缆(OPGW)、管道光缆等,以及其在提高电网通信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创新应用——灵活、移动、智能化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本章将重点关注各类无线通信技术如何赋能电力系统,使其更具灵活性和智能化。我们将探讨Wi-Fi、Zigbee、LoRa等短距离无线技术在智能家居、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场景下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分析蜂窝通信技术,如2G、3G、4G,以及新兴的5G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潜力。5G凭借其超高带宽、超低时延和海量连接能力,为智能电网的实时控制、边缘计算、无人巡检等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五章:电力通信协议与标准——保障互联互通的“语言” 在复杂的电力通信网络中,统一的协议和标准是实现设备互联互通、信息交互的基础。本章将深入解析电力通信领域的核心协议与标准。我们将重点介绍IEC 61850系列标准,该标准是智能变电站通信的标准,它定义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模型、对象模型和通信服务。此外,还将讨论Modbus、DNP3等在传统电力通信中广泛使用的协议,以及与IP网络相关的TCP/IP、UDP等协议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对这些协议和标准的深入理解,是构建高效、可靠电力通信系统的关键。 第六章:电力通信的安全挑战与防护策略——守护能源动脉的重任 电力系统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其通信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电力通信面临的严峻安全挑战,并探讨相应的防护策略。我们将分析传统通信安全威胁,如窃听、篡骗、拒绝服务攻击等,并重点关注针对电力系统特有的安全风险,如工业控制系统(ICS)的脆弱性、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漏洞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详细介绍电力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包括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加密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安全审计等。同时,还将探讨物理安全、人员安全以及应急响应机制在保障电力通信安全中的作用。 第七章: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应用——驱动能源互联互通 智慧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电力通信技术是实现智慧电网的关键支撑。本章将详细阐述电力通信技术如何在智慧电网的各个层面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将探讨电力通信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计量与采集: 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终端(RTU/FTU)如何通过电力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远程、实时采集,为电网调度、计量、分析提供支撑。 监视与控制: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如何利用电力通信实现对电网设备状态的实时监视和远程控制,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效率。 保护与故障诊断: 远动通信、差动保护等如何通过低时延、高可靠的通信实现电网故障的快速检测、定位与隔离,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分布式能源接入: 新能源(如风电、光伏)如何通过电力通信网络实现与主电网的协调运行,保障电网的平稳接入和运行。 需求侧响应: 智能通信如何支持需求侧响应机制,引导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削峰填谷,提高电网的整体效率。 电动汽车充电: 电动汽车充电桩与电网之间的通信如何实现智能充电、有序充电,优化电网负荷。 第八章:电力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与未来展望——迈向更智能、更绿色的能源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通信领域正迎来更多激动人心的前沿发展。本章将展望电力通信技术的未来趋势。我们将探讨下一代通信技术,如6G,将为电力系统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边缘计算将如何与电力通信结合,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实时性。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将如何深入应用于电力通信网络,实现预测性维护、智能调度和故障自愈。此外,还将关注网络切片、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以应对未来更复杂、更动态的电网需求。最后,将探讨绿色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何降低电力通信网络的能耗,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 本书旨在为广大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科研机构人员以及对电力通信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通过对经典理论的回顾、技术演进的梳理、前沿应用的剖析,以及安全防护的探讨,读者将能深刻理解电力通信技术在构建高效、可靠、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电力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它的更新速度和与当前产业热点的契合度。很高兴地看到,这本书对于近几年新兴的一些通信协议和传感技术,都有着相当深入的探讨。比如,它对低功耗广域网技术(LPWAN)在电力采集场景中的适配性分析,简直就是一篇微型的综述报告,把不同LPWAN技术的优劣势、适用功耗和覆盖范围都对比得清清楚楚。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技术的简单介绍,而是试图去预判未来几年技术发展的趋势,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有的系统架构中融入这些前瞻性的元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的一些创新性观点所启发,促使我回过头重新审视我们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这种“启发性”是衡量一本优秀技术著作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维的激发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时代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翻开来,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内容编排极其严谨和系统化。作者似乎对这个领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从基础概念的铺陈到复杂技术的深入剖析,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阐述上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清晰度,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的出现都是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冗余。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为你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理解的同时,又能建立起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的解析,比如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障机制,书里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并且能获得切实成长的专业书籍。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本书的篇幅和专业性会让我望而却步,毕竟涉及“信息采集通信技术”这类交叉学科,难度通常不低。然而,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分层讲解”,比如在介绍复杂算法时,总是先用一个非常直观的类比来奠定基础理解,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模型和实现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这些问题设计得非常有技巧,它们往往不是直接考察你是否记住了某个定义,而是要求你综合运用本章乃至前几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小型设计难题。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主动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和辩论,这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对于自学者而言,这本书的引导作用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在如今这个很多专业书籍都显得粗糙简陋的时代,这本著作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清晰度给人一种久违的、对知识的尊重感。图表的清晰度是技术书籍的生命线,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即便是最复杂的网络拓扑图或时序图,也能看得纤毫毕现,这避免了我在对照文字理解图示时产生的阅读障碍。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标准规范都非常新颖和权威,这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知识更新上的巨大投入。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对“标准化”的强调贯穿始终,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从事大型、可扩展系统开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这本书读完后,不仅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对如何构建一个规范、可靠的电力信息采集系统有了全新的、更成熟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严谨中带着一丝对实践的敬畏。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前沿技术时,并没有陷入过分晦涩的学术泥潭,而是努力用最贴近工程实际的语言去解释。特别是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安全这一章节,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威胁模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在资源受限的终端设备上如何部署有效的安全策略,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我记得其中一段论述到边缘计算在数据预处理中的作用,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几个具体场景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引入边缘智能后,系统效率提升的量化指标。这种兼顾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的写法,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饱满。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读完后感觉知识点散乱,这本书读完后,你脑海中会形成一张清晰的技术路线图,知道从哪里发力,下一步该关注什么。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身技术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