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
定价:22.00元
售价:16.1元,便宜5.9元,折扣73
作者:刘永昌,初秀伟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802435971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系统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态论理思想、西方现态伦理思想、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状况、中国资源问题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内容。
《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非常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自学参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导致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体系。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意义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质,从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以自然为核心,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从属关系,即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等同于生物有机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人类社会历史看成是自然生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建立起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
另一些学者从社会学意义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质,从实践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区别,以人为核心,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即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类历史和自然生命史看成是相互生成的历史,因而建立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
节“人”与“自然”的含义
一、“人”的含义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人性具有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所谓自然性,是指人通过生物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本能和属性。人是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人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生命过程也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
人在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之后,仍然保持着与其他高等动物类似的某些生物和生理本能。例如,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需要有符合其肉体需要的自然生存环境;人具有“饮食男女”(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发育成熟了有性的冲动)与自我保护(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奋起反抗)的需要;如此等等。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人在劳动的基础上,从类人猿变成了人,并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产生和形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两个基本特征。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内涵,那种水墨晕染的绿色,若隐若现的树影,还有一行行精致的字体,都传递出一种静谧而深刻的气息。初拿到手时,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仿佛捧着的是一份沉重的承诺。翻开扉页,那句“致敬那些为地球留下更美好明天的人们”更是直击心灵,让人瞬间被拉入一个关于责任、关于未来、关于我们与自然关系的宏大叙事之中。读这本书,我总觉得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提出的“节约型社会”概念,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生态伦理学基础之上。一开始,我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事实证明,作者的笔触是温暖而有力的,他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消费主义的陷阱”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追求,在生态伦理的审视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甚至带有了几分悲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什么才是真正可持续的。这种反思的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觉醒,一种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修正的动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将宏大的哲学命题,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思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生态足迹”概念的生动解读,那些冰冷的数据,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触动人心的画面,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每一次的消费,每一次的出行,都在对地球产生着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具象化的呈现,比任何枯燥的统计数字都来得更为震撼,也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同时,书中对于“集体责任”的强调,也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常常习惯于将环境问题归咎于他人,归咎于政府,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每个人都是这场环保战役中的一员,我们的每一个微小行动,都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仅仅依靠个人的觉醒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构建一种社会性的共识,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来推动“节约型社会”的真正实现。这种集体主义的呼唤,在当下这个个体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以及被现代文明一度遗忘的责任感。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这一部分的探讨。过去,我总觉得人类是自然的征服者,是地球的主宰,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我们拉回了那个谦卑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我们只是自然界中脆弱却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引用的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那些关于“天人合一”的智慧,在现代科学的对照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那些古人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今天的物质至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进步”的定义,究竟是物质的堆砌,还是精神的富足?书中对于“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详细阐述,也给了我很多实践上的指导。我不再将节约视为一种被迫的牺牲,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积极的生活选择,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一种对子孙后代的馈赠。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有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次静心养性的冥想。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论断,却有着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当下之美与未来之责”的平衡之道。它并没有鼓吹我们放弃当下的享受,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在享受当下生活的同时,为未来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书中描绘的“节约型社会”的景象,不是一种贫瘠的生活,而是一种更加精致、更加有品位的生活。那种不浪费、不攀比、关注事物本质的生活方式,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不再盲目追求物质的丰富,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平静。同时,书中对“代际公平”的强调,也让我倍感责任重大。我们这一代人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存环境。这种对未来的深切关怀,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承担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一种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责任。它激励着我去改变,去行动,去成为那个能够带来积极改变的一份子。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但很快我就发现,它的深度远超于此。它触及了我们生存的根基,探讨了人与世界最根本的关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命价值的多元解读”的部分深感着迷。在传统的伦理观中,人类往往被置于价值的顶端,而其他生命则被视为工具或资源。但这本书却温柔而坚定地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都拥有其内在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不再以一种傲慢的态度去对待其他生物,而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去与之共存。书中对“反思性现代性”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科技进步,在不加约束地发展之后,反而带来了环境的危机。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科技,而是强调,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运用科技,让科技服务于人类的长远福祉,而不是成为破坏自然的帮凶。这种批判性的思考,对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