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地激光通信
:80.00元
售价:60.0元,便宜20.0元,折扣75
作者: 哈密德·荷马提(Hamid Hemmati);佟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18110548
字数: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地激光通信》是多位作者大量设计经验的结晶,《近地激光通信》出版旨在向读者全面介绍卫星激光通信的基础知识。重点是系统设计原则、技术实现和系统优化设计等,至于有关激光通信的基本理论在早期发表的著作中已经详细论述。
《近地激光通信》第1章介绍了近地激光通信技术。客观公正地阐述了激光通信具有高速率和宽带的理由,陈述了近来成功开展的激光通信演示验证实验。第2章讨论了系统设计原则,系统的优化设计,分析了捕获、跟踪、对准及通信链路的链路功率预算。第3章详细说明了激光束的对准、捕获和跟踪过程,强调了硬件技术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第4章详细说明了激光通信激光通信有效载荷的发射单元,包括相干激光通信体制和IM/DD(幅度调制/直接探测)体制。第5章讨论了激光通信激光通信有效载荷的光学机械组件。第6章讨论了为自由空间光通信调制适用的信道编码技术。第7章描述了适用于飞行和地面收发器的光检测器和接收器。第8章讨论了大气信道对激光通信的上行和下行链路激光光束传输的多种影响。第9章描述了地面光端机,提供了几个成功在轨试验的例子。第10章讨论了激光通信飞行样机中元件和子系统的质量保证,包扩光学和光电子组件。第11章展望了互联链路和光网络的模式和结构。第12章简要介绍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科研计划和活动。
目录
作者介绍
刘云清,博士,教授。现任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空间激光通信领域和微波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先后承研国防“863”项目、国防科工委重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余项。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文摘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简介
1.2 激光通信的应用
1.2.1 点对点链路
1.2.2 点对多点/星座与网络
1.2.3 行星链路
1.2.4 反向调制链路
1.3 子系统技术
1.3.1 信号探测器
1.3.2 激光发射单元
1.3.3 激光束瞄准和稳定
1.3.4 星载光端机的光机结构组件
1.3.5 地面站的光机组件
1.4 技术验证
1.4.1 近验证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系统工程和设计原则
2.1 光束对准误差分配
2.1.1 对准误差构成
2.1.2 跟踪残差
2.1.3 无随机扰动条件下接收功率和误码率
2.1.4 随机扰动条件的接收功率和平均误码率
2.2 链路功率预算分析
2.2.1 信号光链路功率分析
2.2.2 跟踪光链路功率分析
2.2.3 空-空优链路设计实例
2.2.4 �。/笥肫骄�误码率之比的优化
2.3 天-地激光通信链路设计
2.3.1 平均误码率
2.3.2 光学通信信道
2.3.3 光学跟踪信道
2.3.4 多光束增益
2.3.5 孔径平滑增益
2.3.6 地-空优链路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准、捕获和跟踪
3.1 简介和内容概述
3.2 系统描述和PAT概述
3.3 PAT的一般性需求
3.4 PAT概念发展
3.5 PAT的硬件开发与集成
3.6 PAT的性能特点
3.7 小结
参考书目
第4章 激光发射单元:相干探测和直接探测
4.1 激光发射单元:相干探测体制
4.1.1 结构
4.1.2 激光光源
4.1.3 调制器
4.1.4 光放大器
4.1.5 发射机控制电路
参考文献
4.2 激光发射单元:直接探测体制
4.2.1 概述
4.2.2 激光发射单元
4.2.3 自发辐射
4.2.4 调制
4.3 小结
参考文献
……
第5章 载荷光机分系统
第6章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编码与调制
第7章 光电探测器和接收单元
第8章 大气信道
第9章 光学地面站:要求及设计、双工链路模型及特性
第10章 可靠性与航天质量体系管理
第11章 全球卫星光传输网络
第12章 展望
我是在一个跨学科的研讨会上被推荐这本书的,当时讨论的重点是如何提高高轨卫星的数据下传速率,很多专家都提到了激光通信的潜力。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方面做得确实不错,清晰的框架结构让我能够比较快地建立起对整个系统的概念认知。它把激光通信的链路预算、关键器件(如光电探测器和高效光源)的选型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进行介绍,这对于项目初期的可行性评估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我们实际的微小卫星项目时,遇到的困难就凸显出来了。书中对“低功耗”和“小型化”这两个近地通信至关重要的指标的讨论,显得过于理想化。例如,对于高功率激光发射模块在长时间工作下的热管理问题,书中的解决方案似乎过于依赖于教科书式的散热模型,而没有深入探讨在太空严苛的温控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辐射散热和主动降温的工程妥协。这种在“理论完美”和“工程现实”之间的鸿沟,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大学教材的升级版,而不是业界前沿的实战宝典。
评分坦白讲,我是在亚马逊上随便找了一本看起来很专业的书,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关于下一代通信网络部署的启发。这本书在“链路预算”的计算上,确实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表格和公式,这一点我很欣赏,它让读者能够亲手去跑通整个通信链路的损耗计算。作者显然花了不少精力去收集和整理不同大气能见度和不同距离下的衰减系数,对于初级工程师做初步设计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箱。但问题在于,这个工具箱里装的工具似乎有点“过时”了。对于现在流行的那种超高速率、超短时延的场景,比如地球同步轨道到低轨的中继链路,传统的基于固定增益放大器和线性接收机的架构在面对极高的光子计数率时,其非线性失真和噪声管理问题,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现代化的解决方案。我尝试用书中的模型去模拟一个100Gbps的链路,结果发现关键的噪声项和接收机的饱和度问题完全无法准确捕捉,这说明在面对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速率时,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它更像是一本描述成熟技术的“回顾录”,而不是展望未来的“指南针”。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作者在对“近地”这个环境的理解上,似乎更多是从地面站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真正深入到太空载荷的视角。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星间链路,特别是低轨星座内部的快速切换和星间激光瞄准技术。这本书对激光束的快速、高精度指向控制系统的介绍,实在是太薄弱了。它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地面到卫星的链路,这部分内容虽然扎实,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构建“天网”的团队来说,帮助有限。激光通信系统最难的部分之一,就是如何保证在两个高速移动目标之间,连续几毫秒内将光束保持在微弧度级别以内。书中涉及的跟踪、伺服机构的动态响应特性、以及如何在高动态环境下保持链路的稳定性,几乎没有深入探讨。如果只是想了解激光通信的基本原理,这本书算是一扇不错的门,但如果你想钻研如何设计一个能在轨道上稳定运行、具备高机动性的激光终端,这本书里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读完后感觉像是在知识的海洋边上泡了个澡,但核心的深海区域完全没有涉猎到。
评分这本《近地激光通信》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挺大的期待去读的,毕竟这个领域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和高科技的魅力。我个人对无线电波的那些传统限制一直有点微词,总觉得效率和带宽上总有瓶颈。这本书的切入点很吸引人,聚焦于近地空间这个应用场景,这本身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卫星通信、地球观测数据回传这些方面。不过,读完之后,我得说,它在理论的深度和工程的实践性之间似乎找到的平衡点不太令我满意。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激光调制、大气湍流补偿这些核心技术的读者来说,书中很多地方的阐述显得有些浮于表面,更像是一本面向科普的概述,而不是一本技术手册。比如,在描述自适应光学系统如何应对大气折射和抖动时,很多关键算法的数学推导和实际参数选择的权衡过程,被一带而过,让人感觉意犹不足。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案例分析,哪怕是某个特定大气条件下的仿真结果对比,而不是一大堆定性的描述。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勾勒出了这个领域的发展蓝图,但在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的“施工图纸”方面,着墨太少了,留给读者的“下一步研究方向”比“已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
评分我是一个对光学物理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对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如何利用光速优势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引言部分的确很引人入胜,它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电磁波频段越来越拥挤,而激光在太空中拥有巨大的频谱资源优势。它详细阐述了调制编码(如QPSK, QAM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的一些基础概念,这部分内容结构清晰,有助于新手建立基础框架。然而,当我进入到信息论和抗干扰章节时,感受到了明显的断层。在近地环境中,人为的干扰(如敌方可能的电子对抗或干扰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这本书对“抗干扰”的论述,似乎还停留在经典抗干扰理论的范畴,而对如何利用激光波束的指向性、频率捷变、以及高级编码技术来增强抗干扰能力,介绍得比较保守和传统。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量子密钥分发(QKD)与经典激光通信融合的讨论,或者至少是针对高安全等级要求的物理层设计策略,但这些在书中几乎找不到影子,让人觉得它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技术视野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