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近地激光通信
:80.00元
售價:60.0元,便宜20.0元,摺扣75
作者: 哈密德·荷馬提(Hamid Hemmati);佟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18110548
字數:
頁碼:31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近地激光通信》是多位作者大量設計經驗的結晶,《近地激光通信》齣版旨在嚮讀者全麵介紹衛星激光通信的基礎知識。重點是係統設計原則、技術實現和係統優化設計等,至於有關激光通信的基本理論在早期發錶的著作中已經詳細論述。
《近地激光通信》第1章介紹瞭近地激光通信技術。客觀公正地闡述瞭激光通信具有高速率和寬帶的理由,陳述瞭近來成功開展的激光通信演示驗證實驗。第2章討論瞭係統設計原則,係統的優化設計,分析瞭捕獲、跟蹤、對準及通信鏈路的鏈路功率預算。第3章詳細說明瞭激光束的對準、捕獲和跟蹤過程,強調瞭硬件技術和具體的實施方案。第4章詳細說明瞭激光通信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的發射單元,包括相乾激光通信體製和IM/DD(幅度調製/直接探測)體製。第5章討論瞭激光通信激光通信有效載荷的光學機械組件。第6章討論瞭為自由空間光通信調製適用的信道編碼技術。第7章描述瞭適用於飛行和地麵收發器的光檢測器和接收器。第8章討論瞭大氣信道對激光通信的上行和下行鏈路激光光束傳輸的多種影響。第9章描述瞭地麵光端機,提供瞭幾個成功在軌試驗的例子。第10章討論瞭激光通信飛行樣機中元件和子係統的質量保證,包擴光學和光電子組件。第11章展望瞭互聯鏈路和光網絡的模式和結構。第12章簡要介紹正在開展或即將開展的科研計劃和活動。
目錄
作者介紹
劉雲清,博士,教授。現任長春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從事空間激光通信領域和微波信息處理的研究工作,先後承研國防“863”項目、國防科工委重點基金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十餘項。先後發錶論文30餘篇、授權國傢發明7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吉林省科技發明二等奬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吉林省自然科學二等奬1項。
文摘
序言
第1章 緒論
1.1 簡介
1.2 激光通信的應用
1.2.1 點對點鏈路
1.2.2 點對多點/星座與網絡
1.2.3 行星鏈路
1.2.4 反嚮調製鏈路
1.3 子係統技術
1.3.1 信號探測器
1.3.2 激光發射單元
1.3.3 激光束瞄準和穩定
1.3.4 星載光端機的光機結構組件
1.3.5 地麵站的光機組件
1.4 技術驗證
1.4.1 近驗證
1.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係統工程和設計原則
2.1 光束對準誤差分配
2.1.1 對準誤差構成
2.1.2 跟蹤殘差
2.1.3 無隨機擾動條件下接收功率和誤碼率
2.1.4 隨機擾動條件的接收功率和平均誤碼率
2.2 鏈路功率預算分析
2.2.1 信號光鏈路功率分析
2.2.2 跟蹤光鏈路功率分析
2.2.3 空-空優鏈路設計實例
2.2.4 �。/笥肫驕�誤碼率之比的優化
2.3 天-地激光通信鏈路設計
2.3.1 平均誤碼率
2.3.2 光學通信信道
2.3.3 光學跟蹤信道
2.3.4 多光束增益
2.3.5 孔徑平滑增益
2.3.6 地-空優鏈路設計實例
參考文獻
第3章 對準、捕獲和跟蹤
3.1 簡介和內容概述
3.2 係統描述和PAT概述
3.3 PAT的一般性需求
3.4 PAT概念發展
3.5 PAT的硬件開發與集成
3.6 PAT的性能特點
3.7 小結
參考書目
第4章 激光發射單元:相乾探測和直接探測
4.1 激光發射單元:相乾探測體製
4.1.1 結構
4.1.2 激光光源
4.1.3 調製器
4.1.4 光放大器
4.1.5 發射機控製電路
參考文獻
4.2 激光發射單元:直接探測體製
4.2.1 概述
4.2.2 激光發射單元
4.2.3 自發輻射
4.2.4 調製
4.3 小結
參考文獻
……
第5章 載荷光機分係統
第6章 自由空間光通信的編碼與調製
第7章 光電探測器和接收單元
第8章 大氣信道
第9章 光學地麵站:要求及設計、雙工鏈路模型及特性
第10章 可靠性與航天質量體係管理
第11章 全球衛星光傳輸網絡
第12章 展望
這本《近地激光通信》的書,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挺大的期待去讀的,畢竟這個領域聽起來就充滿瞭未來感和高科技的魅力。我個人對無綫電波的那些傳統限製一直有點微詞,總覺得效率和帶寬上總有瓶頸。這本書的切入點很吸引人,聚焦於近地空間這個應用場景,這本身就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在衛星通信、地球觀測數據迴傳這些方麵。不過,讀完之後,我得說,它在理論的深度和工程的實踐性之間似乎找到的平衡點不太令我滿意。對於一個希望深入瞭解激光調製、大氣湍流補償這些核心技術的讀者來說,書中很多地方的闡述顯得有些浮於錶麵,更像是一本麵嚮科普的概述,而不是一本技術手冊。比如,在描述自適應光學係統如何應對大氣摺射和抖動時,很多關鍵算法的數學推導和實際參數選擇的權衡過程,被一帶而過,讓人感覺意猶不足。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體的案例分析,哪怕是某個特定大氣條件下的仿真結果對比,而不是一大堆定性的描述。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勾勒齣瞭這個領域的發展藍圖,但在如何把藍圖變成現實的“施工圖紙”方麵,著墨太少瞭,留給讀者的“下一步研究方嚮”比“已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作者在對“近地”這個環境的理解上,似乎更多是從地麵站的角度齣發,而不是真正深入到太空載荷的視角。我關注的焦點在於星間鏈路,特彆是低軌星座內部的快速切換和星間激光瞄準技術。這本書對激光束的快速、高精度指嚮控製係統的介紹,實在是太薄弱瞭。它花瞭很多篇幅去討論地麵到衛星的鏈路,這部分內容雖然紮實,但對於我們這種需要構建“天網”的團隊來說,幫助有限。激光通信係統最難的部分之一,就是如何保證在兩個高速移動目標之間,連續幾毫秒內將光束保持在微弧度級彆以內。書中涉及的跟蹤、伺服機構的動態響應特性、以及如何在高動態環境下保持鏈路的穩定性,幾乎沒有深入探討。如果隻是想瞭解激光通信的基本原理,這本書算是一扇不錯的門,但如果你想鑽研如何設計一個能在軌道上穩定運行、具備高機動性的激光終端,這本書裏的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讀完後感覺像是在知識的海洋邊上泡瞭個澡,但核心的深海區域完全沒有涉獵到。
評分我是在一個跨學科的研討會上被推薦這本書的,當時討論的重點是如何提高高軌衛星的數據下傳速率,很多專傢都提到瞭激光通信的潛力。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方麵做得確實不錯,清晰的框架結構讓我能夠比較快地建立起對整個係統的概念認知。它把激光通信的鏈路預算、關鍵器件(如光電探測器和高效光源)的選型放在瞭比較重要的位置進行介紹,這對於項目初期的可行性評估是很有幫助的。但是,當我試圖將書中的知識應用於我們實際的微小衛星項目時,遇到的睏難就凸顯齣來瞭。書中對“低功耗”和“小型化”這兩個近地通信至關重要的指標的討論,顯得過於理想化。例如,對於高功率激光發射模塊在長時間工作下的熱管理問題,書中的解決方案似乎過於依賴於教科書式的散熱模型,而沒有深入探討在太空嚴苛的溫控環境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輻射散熱和主動降溫的工程妥協。這種在“理論完美”和“工程現實”之間的鴻溝,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它更像是大學教材的升級版,而不是業界前沿的實戰寶典。
評分我是一個對光學物理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對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如何利用光速優勢來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的引言部分的確很引人入勝,它用生動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電磁波頻段越來越擁擠,而激光在太空中擁有巨大的頻譜資源優勢。它詳細闡述瞭調製編碼(如QPSK, QAM在光通信中的應用)的一些基礎概念,這部分內容結構清晰,有助於新手建立基礎框架。然而,當我進入到信息論和抗乾擾章節時,感受到瞭明顯的斷層。在近地環境中,人為的乾擾(如敵方可能的電子對抗或乾擾源)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威脅。這本書對“抗乾擾”的論述,似乎還停留在經典抗乾擾理論的範疇,而對如何利用激光波束的指嚮性、頻率捷變、以及高級編碼技術來增強抗乾擾能力,介紹得比較保守和傳統。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量子密鑰分發(QKD)與經典激光通信融閤的討論,或者至少是針對高安全等級要求的物理層設計策略,但這些在書中幾乎找不到影子,讓人覺得它停留在上個世紀末的技術視野裏。
評分坦白講,我是在亞馬遜上隨便找瞭一本看起來很專業的書,希望它能給我一些關於下一代通信網絡部署的啓發。這本書在“鏈路預算”的計算上,確實提供瞭非常詳盡的錶格和公式,這一點我很欣賞,它讓讀者能夠親手去跑通整個通信鏈路的損耗計算。作者顯然花瞭不少精力去收集和整理不同大氣能見度和不同距離下的衰減係數,對於初級工程師做初步設計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箱。但問題在於,這個工具箱裏裝的工具似乎有點“過時”瞭。對於現在流行的那種超高速率、超短時延的場景,比如地球同步軌道到低軌的中繼鏈路,傳統的基於固定增益放大器和綫性接收機的架構在麵對極高的光子計數率時,其非綫性失真和噪聲管理問題,書中沒有給齣明確的、現代化的解決方案。我嘗試用書中的模型去模擬一個100Gbps的鏈路,結果發現關鍵的噪聲項和接收機的飽和度問題完全無法準確捕捉,這說明在麵對指數級增長的數據速率時,這本書的理論基礎顯得有點捉襟見肘,它更像是一本描述成熟技術的“迴顧錄”,而不是展望未來的“指南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