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区心理学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刘视湘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31085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只相差一个字,而社区心理学作为一门较新的心理学科,它关注社区中的人,关注社区,也关注二者的交互作用。通过激起人和社区的正向力量和主动性,计划和促进二者的交互作用,来提高人、社区的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
社区心理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心理卫生工作的迫切要求。在当时,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很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心理治疗更多是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得极少。再加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于是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
内容提要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社区心理学》详细地梳理了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在众多心理学社区研究的基础上给读者提供了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概念以及方法,具有很的指导性。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单单是个体或环境,而且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社区心理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创建美好和谐的社区。
目录
作者介绍
刘视湘,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大易度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理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与学校、市场调查,著、编、译书籍余部,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曾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为附中等全国余所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北京奥运志愿者选拔、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彩车驾驶员选拔提供心理测评;为摩托罗拉、壳牌、上海大众等公司提供咨询与培训。
文摘
序言
《社区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启示之一,在于它打破了我对“问题”的惯常理解。过去,我倾向于将社区中的一些现象视为“问题”——比如犯罪率高、贫困、失业等,然后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本书所倡导的,是更具系统性和建设性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理解这些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并将其视为需要“管理”或“优化”的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地视为需要被“消除”的负面事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即认识到社区中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往往是更庞大系统失衡的体现。这种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寻找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开始思考如何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社区的运作机制。我被书中关于如何识别社区优势、如何利用社区资源、以及如何促进社区内部的协作和伙伴关系的讨论所吸引。这不再仅仅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更是关于如何“构建良好”——如何将社区打造成一个更健康、更具韧性、更具活力的有机体。这种积极的、发展的视角,让我对未来社区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评分《社区心理学》所探讨的“预防”和“促进”的策略,为我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长久以来,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治疗”——即在问题出现后进行干预。然而,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从更早的阶段就介入,通过积极的措施来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并进一步提升个体的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作者对不同层级的预防(一级、二级、三级)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并且强调了不同层级预防在社区干预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将预防与治疗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连续的谱系,强调了在整个过程中,社区的角色至关重要。我开始反思,很多我们在个体层面看到的心理困扰,其根源可能就隐藏在不良的社区环境或缺乏支持的社会关系中。如果能够从社区层面着手,构建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的环境,是否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书中所提及的各种促进心理健康的社区项目,例如亲子教育、邻里互助、青年发展项目等,都让我看到了积极的可能性。这让我更加坚信,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个体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使命,而社区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
评分初读《社区心理学》,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我一直对人类的社会互动和群体行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个体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重要,也愈发复杂。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了一种将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视角,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渴望探索的方向。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开篇部分就强调了“社区”这一概念的多维度性和动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聚集地,更是一种社会联系、文化认同和共享经历的集合体。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打破了我过去对心理学研究过于聚焦于个体内部过程的刻板印象。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网络中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行为?书中的一些案例讨论,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但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关于如何分析和干预社区层面的心理问题的蓝图。我期待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挑战,例如如何构建更具支持性的社区环境,如何帮助那些在社区中面临边缘化或困境的个体,以及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促进整体的心理福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框架,让我能够跳出狭隘的个人视野,去观察和理解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并思考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当我开始深入阅读《社区心理学》的章节时,我被作者对“赋权”概念的阐释深深吸引。过去,我对心理学中的“干预”往往理解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由专家主导的模式,而这本书则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强调社区成员自身力量的挖掘和发展。作者通过详实的论证,阐述了赋权是如何促使社区成员成为自身问题解决者的过程,以及这对于提升社区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参与性研究”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价值取向,要求研究者与社区成员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定义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最终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这种去神秘化、去精英化的研究模式,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研究更具实践性和伦理性的可能性。我开始想象,如果一个社区能够真正掌握自身命运,能够主动地为自己的福祉而努力,那将是多么强大的力量。书中提到的各种赋权策略,例如技能培训、资源动员、倡导行动等,都让我看到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社区中实践赋权,如何成为推动积极改变的一份子。
评分在阅读《社区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对“多元文化视角”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社区从来都不是同质化的,而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经历的个体组成的。因此,任何试图理解和干预社区问题的心理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多元性。我被书中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如何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以及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文化敏感性的社区干预措施的讨论所打动。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我开始意识到,过去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用一种单一的、主流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他人,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对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造成伤害。这本书提醒我,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去理解不同的观点,去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构建健康的社区时,认识和欣赏多元化,而不是试图将其消除或同化,才是真正可行和有益的。书中提供的案例和建议,让我看到了如何能够更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成员建立信任,如何设计出能够真正满足他们需求的干预措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