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北方地域文化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4824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样,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文明结晶。《中国北方地域文化》通过介绍中国地方文化,全面展示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中国北方地域文化》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中国北方地域文化》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内容提要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既有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中国北方地域文化》就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作者想通过《中国北方地域文化》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展示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匈奴势力盛时大约是秦末汉初,后来由于天灾人祸和汉军的打击,匈奴势力逐渐衰退。汉代匈奴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终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53年归汉,引众南徙阳山附近;另一次是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曰逐王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匈奴由此分裂成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西晋时,南匈奴人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生活。
他们仍然聚族而居,社会结构上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生活习惯和文化教养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改变。304年,刘渊建立政权,民族共同体开始瓦解,并逐渐汉化。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归附于新兴起的鲜卑。
(2)勇于开拓的鲜卑人鲜卑本为东胡部落的一支,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由此命为族名,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今内蒙古通辽市),从此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对鲜卑民族具有突出贡献的首领要数檀石槐,他不仅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立了军事部联盟,而且还任用汉人,实行汉化,从而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各部落附属汉魏。而后,内迁的鲜卑慕容氏曾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秃发氏建立南凉。248年,拓跋氏以盛乐为中心建立了部落大联盟,为建立“代”政权和“北魏”王朝奠定了基础。312年,拓跋之孙猗卢称代王,猗卢死后什翼犍被推举为代王,统治了39年之久。什翼犍死后,国家分裂成东西两部,东部由刘库任统辖,西部由卫辰统辖。刘库任死后,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畦为魏王,标志着北魏的建立。拓跋畦征服了周边其他的部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鲜卑族。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稳定的封建王朝。拓跋硅建立北魏之后,经过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的大胆改革,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拓跋宏是个很有作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了很多有益的改革。他实行了均田制、实行汉化并改革鲜卑旧风俗。均田制的实施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的巧妙结合,实行汉化和改革鲜卑旧风俗,其中包括语言、服饰、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方面的汉化规定,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鲜卑和汉民族间的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帝王的各种政策使鲜卑族和汉族很快地融合在一起,但与北部的游牧民族又构成了新的矛盾。匈奴后裔尔朱荣联合北方游牧部族攻克了北魏首都洛阳,杀死了皇帝,结束了北魏的统治。北魏灭亡后,鲜卑族人的归宿是多向的,其中留在蒙古草原的鲜卑人被突厥征服之后成了突厥的组成部分,也是后来契丹和蒙古族的祖先。
(3)频频战争的突厥人在鲜卑人之后,突厥人称雄于蒙古草原。突厥是一个以阿史那氏为核心的部落,是在吸收匈奴人、鲜卑人和其他众多民族成分的基础之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546年,阿史那氏部落酋长土门打败和吞并铁勒各部5万余众,突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51年,土门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突厥政权,史称突厥汉国,土门自称伊立可汗,伊立可汗去世后在其弟木杆可汗的统治下突厥的势力更加强大。572年,木杆可汗去世,佗体可汗继位。581年,隋文帝对突厥采取了“远交近功、离强合弱”策略,加速了突厥的分崩离析。自佗体可汗去世之后,经过激烈的内部纷争,出现了沙钵略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突利可汗,这五个可汗之间互不统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后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终,隋朝降服了突厥。突厥主体于586年成了隋朝的有机组成部分。隋末唐初……
……
序言
作为一名曾经在北方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阅读《中国北方地域文化》对我而言,是一种回溯与印证。许多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细节,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北方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书中将其归结于长期以来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流的历史遗留,以及恶劣自然环境下相互扶持的生存之道。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爽朗的笑声、真诚的邀请,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书中对北方方言的分析也让我倍感亲切,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解读,让我更了解了自己曾经接触过的语言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北方节日习俗的描写,比如春节期间的年夜饭、元宵节的灯会,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家庭的温暖。作者对这些习俗的演变过程和文化意义的阐述,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重新认识了曾经熟悉的地方,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在北方那段时光的记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那里的生活气息。《中国北方地域文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在讲述北方文化时,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入手,展现了北方人民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北方工业文化的部分,虽然这是一个相对现代的概念,但作者却能将其与北方悠久的历史和人民的精神特质联系起来,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奋斗与担当。书中对北方体育运动的描写也让我颇感兴趣,那些充满力量的摔跤、马术,都体现了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广袤的草原上,骑马奔驰的场景,感受那种自由与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既有古老的传统,也有现代的活力;既有粗犷的一面,也有细腻的情感。它让我明白了,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而《中国北方地域文化》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你深入理解这片土地的优秀读物。
评分《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流于表面的旅游指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挖掘北方地域文化特色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例如,书中对北方传统手工艺的介绍,从精美的剪纸艺术到粗犷的泥塑,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我感受到了北方人民的巧手和创造力。作者在讲述这些手工艺时,还会穿插一些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使得枯燥的技艺介绍变得引人入胜。同时,书中对北方戏剧和曲艺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生旦净丑的表演,那些跌宕起伏的唱段,都蕴含着北方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哲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戏园之中,感受着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地域文化不仅仅是地理、历史的简单叠加,更是无数个体在特定环境下,通过生活、劳作、情感交织而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书籍。当我翻开《中国北方地域文化》时,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世界。书中对北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族融合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作者在描述黄河流域时,不仅仅停留在地理名词的罗列,而是生动地讲述了黄河水系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如何孕育了农耕文明的辉煌。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互动,这种文化碰撞与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造就了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的特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北方饮食文化的解读,从简单的馒头、面条,到丰富多彩的炖菜、烧烤,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历史记忆。这种接地气的描写,让我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北方人民的热情和淳朴。书中对北方建筑风格的阐述也十分精彩,无论是雄伟的长城,还是古朴的窑洞,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展现了北方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杰出才能。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也更加理解了北方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读《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亲切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将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故事徐徐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细微之处,比如对北方民俗的描写,那些淳朴的节庆活动、充满智慧的民间谚语、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都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人情味。书中对北方音乐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从激昂的二人转到悠扬的评书,每一段旋律都仿佛在诉说着北方的故事,勾勒出北方的灵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北方文学的篇章印象深刻,那些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民族英雄的作品,无不展现了北方人民的豪迈与坚韧。作者在分析这些作品时,并没有进行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用一种充满感染力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寒冷的冬夜,围坐在炉火旁,听着老人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心中涌起的温暖和感动。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北方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由衷的喜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