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调度通信问答 9787113152819

数字调度通信问答 97871131528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尧星,陈金华,周军民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通信
  • 调度
  • 通信原理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问答
  • 教材
  • 复习
  • 考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52819
商品编码:296574770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调度通信问答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沈尧星,陈金华,周军民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3152819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调度通信问答》针对目前在路内使用的数字调度通信设备而编写。全书采用问答的方式,分为“基础篇”和“设备篇”。“基础篇”按铁路专用通信概述,调度交换机基础知识、硬件结构和基本原理,调度通信网络,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障碍)案例分析等列举了172个问答题;“设备篇”按CTl“2000、CTT4000、FH98、F}t98一G、MI)S3400、zST一48系列等型号数调设备分别编写,包括各种型号调度交换机的硬件结构、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管终端操作与日常维护、数据配置与故障处理等共512个问答题。
《数字调度通信问答》由沈尧星、陈金华、周军民主编,田裳主审。“基础篇”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障碍)案例分析由北京铁路局北京通信段张玉坤编写;“设备篇”由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杨淼泉,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苟斌、刘海燕,济南铁路天龙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刘益民、姬厚军编写。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陈云翔、郑春协助编写。
《数字调度通信问答》可供数字调度通信设备维护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职业技术院校师生以及需要详细了解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相关人士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四、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障碍)案例分析
(一)日常维护与故障(障碍)处理
1.调度电路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铁运193号《铁路有线通信维护暂行规则》中3.4.2.1调度电路规定如下:
(1)干调电路:铁道部调度所交换机至各局调度所交换机之间的直达数字电路以及铁路局间的迂回数字电路。
(2)区段调度电路:区段调度电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区段调度电路;另一类是音频区段调度电路。
数字区段调度电路:铁路局调度机械室调度交换机至各车站调度交换机并环回的数字电路。
音频区段调度电路:调度交换机至各音频调度分机间的电路。
2.调度系统的维护分界是如何划分的
答:(1)调度系统与传输系统的界面:以引入室内连接处DDF外线插座为界,连接器(含)至调度设备由调度工区负责维护;外线侧由通信(电务)段指定的维护部门负责。
(2)调度系统与通信线路的界面:以引入室内连接处VDF保安器外线端子(含)为界,端子以外由线路维护部门负责。
(3)调度设备与行车记录仪的界面:以记录仪输入插座(不含)为界,记录仪由路局指定单位负责。
(4)调度设备与电源设备的界面:以引入室内电源设备连接处端子为界,端子以内由调度工区负责维护。
3.调度电路的运用有哪些规定
答:调度电路运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区段调度通信系统必须环型组网,采用不同路由的传输电路进行迂回保护;
(2)数字调度电路符合ITU_T中G.703标准,误码与抖动指标应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3)电路各连接点的阻抗应匹配,电平符合标准。
4.对数调设备维护工作有哪些要求
答:(1)设备维护一般要求
①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维护主要依靠网管进行。网管人员应熟悉网管操作,具备相应维护能力,现场维护人员必须在网管指导下进行日常维护作业和故障处理。
②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日常维护应以网管监测为主、现场巡视为辅。在备品备件可以保证的基础上,采取日常维护与集中检修相结合的维修方式。
(2)设备维护作业要求
①建立告警日分析制度,每班对网管告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写入交班日志,对惯性告警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积极组织查找。调度机械室人员应及时观察网管,监视设备运行状态。重点查看系统工作状态、数字环状态及历史告警信息。发现设备运行状态异常时,及时进行处理。
②局调度机械室每月通过网管进行一次数字环通道保护试验,每半年进行一次通道保护人工切换试验。
③各级维护单位要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调度通信应急预案,根据网络变化和业务发展情况,随时修订补充。
④在自然灾害、防汛或重要繁忙运输任务等期间,应加强设备检查,强化网管监控和设备巡视工作。
⑤检修工作应安排在天窗时间,减少对运输通信的干扰。
5.对网管系统的数据有哪些要求
答:网管系统的数据应定期备份;修改设备配置参数应实行一人操作,一人复核的制度。修改设备配置参数前须备份原配置参数,修改参数须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严格执行“三不动、三不离”制度,不得擅自改变设备数据。
6.对调度所调度交换机的日常维护有哪些要求
答:(1)设备清扫:每天进行机架表面浮灰清扫,每月设备内外部清扫,每半年进行交换机风扇清扫或更换;
(2)附属设备及缆线检查:每月一次;
(3)日巡检:系统运行状态、电源电压状态;
(4)网管:每2h重点检查系统工作状态,数字环状态,历史告警信息。每月通过网管进行一次数字环通道保护试验;网管杀毒软件升级,查杀病毒;系统数据核对;每季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存盘;
(5)测试与试验:每季进行电源电压测试,电源板、控制板倒换试验,每半年进行系统主备通道切换试验。
……

序言

篇 基础篇


《通信调度系统应用指南》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为通信调度系统领域的从业人员、技术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应用指导。内容涵盖通信调度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场景、系统设计与实现、维护与优化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展现现代通信调度系统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全书结构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旨在帮助读者掌握通信调度系统的核心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通信调度系统基础理论与发展 第一章:通信调度系统概述 1.1 什么是通信调度系统? 定义与核心功能:深入阐述通信调度系统的概念,明确其作为连接用户、管理资源、保障通信畅通的关键作用。 历史沿革与演进:追溯通信调度系统的起源,从早期的模拟调度到数字程控,再到当前IP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展现技术的迭代与进步。 系统架构与组成要素:详细解析通信调度系统的典型架构,包括用户终端、接入网络、核心调度平台、业务支撑系统、管理与维护单元等,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协同工作原理。 应用领域广泛性:列举通信调度系统在军事、公共安全、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应急救援、企业内部通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突出其不可替代性。 1.2 通信调度系统的基本原理 信令与通信协议:深入剖析通信调度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信令流程与通信协议,如SS7(信令系统No.7)、SIP(会话初始协议)、H.323等,解释其在呼叫建立、释放、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资源管理与分配机制:讲解通信调度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有限的通信资源,包括信道、带宽、终端接入权限等,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用户认证与鉴权:阐述用户接入调度系统的身份验证与权限控制机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合法使用。 QoS(服务质量)保障:探讨通信调度系统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优先级调度、带宽控制、拥塞管理)来保障语音、数据等业务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融合通信理念:分析当前融合通信的发展趋势,即整合语音、视频、即时消息、数据传输等多种通信方式,以及调度系统如何支持这种融合。 1.3 通信调度系统的关键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DSP):讲解DSP技术在语音编码、解码、回声消除、噪声抑制等方面的应用,提升通信质量。 IP化与网络化:探讨IP技术如何改变通信调度系统的底层架构,实现互联互通和网络化管理。 软交换技术(Softswitch):阐述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概念,以及其如何通过软件实现传统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功能,为融合通信奠定基础。 VoIP(网络电话)与IMS(IP多媒体子系统):详细介绍VoIP和IMS技术在调度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更丰富、更灵活的通信功能。 集群通信技术:深入解析PDT(专业数字集群)、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DMR(数字移动无线电)等集群通信技术,以及它们在特定行业(如公安、消防)中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通信技术:介绍视频会议、数据共享、文件传输等在调度系统中的集成,拓展调度系统的功能。 网络安全技术:探讨防火墙、VPN、加密等网络安全技术在保护调度系统免受攻击、保障数据安全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通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二章:通信调度系统架构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义 确定业务需求:分析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通信需求,例如呼叫类型(单呼、组呼、广播)、通话时长、用户数量、移动性要求、数据传输需求等。 明确功能模块:根据业务需求,定义调度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如用户管理、终端管理、信令处理、资源调度、录音存储、GIS集成、告警监控等。 性能指标设定:设定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如呼叫接通率、时延、并发用户数、吞吐量等,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可靠性与可用性要求:分析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例如冗余备份、故障转移等。 2.2 核心平台技术选型 硬件平台选择:根据系统规模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硬件。 软件平台选型:考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平台,以及开发语言和技术栈。 通信协议栈选择:根据业务需求和兼容性要求,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栈,例如SIP、H.323、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等。 集群通信标准选择:根据行业需求,选择PDT、TETRA、DMR等集群通信标准。 IP网络与专网设计:设计IP网络架构,包括IP地址规划、路由协议、VLAN划分等,以及专网的建设和互联方案。 2.3 用户终端与接入方式 终端类型选择:分析不同终端的特点,如专业集群手持终端、IP电话、PC客户端、智能手机App等,以及它们的适用场景。 接入网络设计:设计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案,包括无线接入(如4G/5G、Wi-Fi、专业集群网络)和有线接入。 终端管理与配置:探讨终端的注册、配置、升级、权限管理等流程。 移动性管理:设计系统如何支持用户在不同区域或网络间的漫游切换,保障通信的连续性。 2.4 核心调度引擎设计 呼叫控制与管理:设计呼叫的建立、路由、挂断、保持、转接等核心呼叫控制逻辑。 资源调度算法:研究和设计高效的资源调度算法,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通信资源。 用户状态管理:实现对用户在线状态、忙碌状态、离线状态等的实时跟踪与管理。 优先级与策略设置:设计灵活的优先级和策略设置机制,以满足不同业务和用户的需求。 会议与组呼管理:实现多方通话、会议召集、成员管理等功能。 2.5 业务支撑系统集成 录音与回放系统:设计录音系统的功能,包括录音策略、存储管理、查询回放等。 GIS(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探讨如何将GIS技术与调度系统集成,实现对用户位置的可视化追踪和区域调度。 告警与监控系统:设计实时监控系统,对系统运行状态、网络质量、设备故障等进行监测和告警。 话务统计与分析:实现对系统运行数据(如呼叫次数、通话时长、用户活跃度等)的统计和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与其他系统互联:探讨如何与其他业务系统(如ERP、OA、CRM)进行数据交换和功能集成。 第三章:通信调度系统部署与测试 3.1 系统部署规划 环境准备:规划服务器、网络、电源、机房等部署环境。 软件安装与配置: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网络连接与调试:完成各模块之间的网络连接,并进行初步的网络连通性测试。 安全加固:实施网络安全策略,进行防火墙配置、访问控制、漏洞扫描等。 数据迁移与初始化:如果涉及旧系统迁移,则需进行数据迁移和系统初始化。 3.2 系统测试方法 单元测试:对系统各个独立模块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集成测试:测试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验证系统整体功能的正确性。 系统测试: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测试。 用户验收测试(UAT):邀请最终用户参与测试,验证系统是否满足实际业务需求。 压力测试与负载测试:测试系统在高并发、大数据量下的性能表现和稳定性。 容灾与恢复测试:模拟系统故障,测试系统的容灾能力和数据恢复能力。 3.3 性能调优与优化 性能瓶颈分析:通过监控工具和测试结果,识别系统性能瓶颈所在。 参数优化:对数据库、网络、应用服务器等关键参数进行调整优化。 算法改进: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调度算法、资源分配算法等进行改进。 硬件升级与扩展:根据业务增长,规划硬件的升级或扩展方案。 负载均衡配置: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流量分散到多个服务器,提高系统整体可用性和性能。 第三部分:通信调度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第四章:系统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 4.1 运行监控与告警机制 实时监控指标:定义关键的系统运行监控指标,如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磁盘I/O、网络流量、呼叫成功率、时延等。 告警规则设定:根据监控指标,设定不同级别的告警阈值和告警联动机制。 告警处理流程:建立清晰的告警处理流程,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响应时间。 可视化监控平台:利用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系统运行状态,方便运维人员掌握全局。 4.2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呼叫失败分析:分析各种导致呼叫失败的原因,如信令错误、资源不足、终端故障、网络问题等,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音质问题排查:针对音质不佳、回声、杂音等问题,分析其根源,如编码问题、网络拥塞、终端硬件故障等,并提供优化建议。 网络连接中断:排查网络设备故障、配置错误、线路问题等,并提供恢复方案。 系统宕机与恢复:制定系统宕机应急预案,明确故障定位、抢修、恢复流程,并进行演练。 数据异常与丢失:分析数据异常产生的原因,如数据库故障、程序Bug、人为误操作等,并提供数据恢复与校验方法。 4.3 系统升级与补丁管理 版本管理策略:建立完善的版本管理策略,对软件和固件进行版本控制。 升级前的风险评估:在进行系统升级前,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详细的升级回滚方案。 补丁发布与安装:根据厂商提供的补丁信息,及时进行安全补丁和功能性补丁的安装。 升级后的验证:系统升级后,进行全面测试,确保新版本功能的正常运行和与旧版本的兼容性。 4.4 备份与恢复策略 数据备份:制定详细的数据备份计划,包括备份频率、备份内容(数据库、配置文件、日志等)、备份介质选择。 系统配置备份:定期备份系统的关键配置信息,以便在发生故障时快速恢复。 灾难恢复演练: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验证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并优化恢复流程。 异地备份方案:考虑部署异地备份,以应对区域性灾难。 第五章:通信调度系统安全管理 5.1 安全威胁与脆弱点分析 网络攻击:分析针对通信调度系统的各种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病毒木马、端口扫描、嗅探攻击等。 物理安全:评估机房、设备等物理环境的安全风险。 人为因素:分析内部人员误操作、恶意行为、权限滥用等安全隐患。 数据泄露:探讨敏感通信数据被窃取、泄露的风险。 系统漏洞: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未及时更新的安全补丁。 5.2 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策略: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VPN等网络安全设备,并进行合理配置。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机制,采用多因素认证,并进行精细化的访问权限控制。 数据加密:对传输和存储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开启系统安全审计功能,记录所有关键操作日志,并定期对日志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安全事件。 终端安全管理:加强用户终端的安全防护,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防病毒软件部署等。 定期安全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通过专业工具和技术,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 5.3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事件的报告、分析、处置、恢复流程。 安全事件演练:定期组织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 事后分析与改进:对发生的任何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部分:通信调度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第六章:通信调度系统未来发展 6.1 AI与大数据在调度中的应用 智能预测与调度:利用AI技术对通信流量、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资源调度。 语音识别与文本转换:将语音通信内容转换为文本,便于检索、分析和存档。 智能客服与辅助调度:通过AI机器人提供辅助调度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异常检测与故障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前发现潜在的系统故障和安全威胁。 6.2 5G/6G与通信调度 低时延、高带宽特性:分析5G/6G技术如何为通信调度系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支持更高质量、更实时的多媒体通信。 边缘计算应用:探讨边缘计算在降低时延、提升本地处理能力方面的作用。 万物互联(IoT)与调度:研究如何将海量IoT设备接入通信调度系统,实现更广泛的连接和控制。 6.3 融合通信与全媒体调度 跨平台、跨业务融合:进一步打破通信平台的界限,实现不同系统、不同业务之间的无缝融合。 AR/VR在调度中的应用:探索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在可视化调度、远程指挥、沉浸式协作等方面的潜力。 人工智能驱动的通信: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通信调度系统的各个环节,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通信体验。 6.4 安全与隐私的持续挑战 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如何进一步加强通信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将是持续的挑战。 用户隐私保护:在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策略和技术。 6.5 标准化与开放性 推动行业标准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降低系统集成难度。 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共同推动通信调度技术的创新。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 涵盖通信调度系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设计实现、维护管理及未来发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大量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技术前沿: 关注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如AI、5G/6G、边缘计算等在通信调度领域的应用,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视野。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力求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原理。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全书按照科学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通信调度系统应用指南》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助力通信调度领域专业人士提升技能、把握机遇的宝贵参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通信调度系统的奥秘,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并为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上时,首先被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色彩所吸引,字体排版也十分考究,主色调的运用和留白的处理,都透露出一种专业机构出版物的严谨气质。书脊的设计简洁有力,便于在书架上快速识别,这一点对于需要频繁查阅专业资料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那种略带哑光的触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图表和示意图的印刷质量,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电路图或流程图,也能一目了然,这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是难以达到的水准。装订工艺看起来也非常扎实,可以预见这本书能经受住高频率翻阅的考验,不会轻易散页。整体而言,从外在的“第一印象”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在翻阅正文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方的专业态度充满了信心,这绝不是随便印制出来的普通读物,它从包装到细节都透露出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高度技术性的同时,注入了一种接近于“专家对谈”的亲切感。作者似乎深谙技术人员在学习新事物时最容易产生的困惑点,因此,在讲解高深莫测的原理时,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小插曲”来辅助说明。这种叙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领你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之旅。举个例子,在解释某个通信协议的握手流程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报文格式,而是描绘了一个场景,假设两台设备第一次相遇,它们是如何“交流”和“达成共识”的,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式,让那些抽象的协议细节瞬间鲜活了起来。这种温度和人性化的表达,让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许多冷冰冰的纯技术手册。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偏爱那种逻辑链条极其严密的学术著作,而这本书在章节组织和知识点的递进上,处理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堆砌概念的写法,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每一个新的概念或技术点,都建立在前一个章节所铺设的基础上,这种“螺旋上升”式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面对复杂理论时,不容易感到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关键术语时,会先进行宏观的背景介绍,然后再深入到微观的细节分析,这种从“为什么”到“是什么”再到“怎么做”的讲解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当我试图去回顾某个知识点时,发现书中的索引和目录设计也极为人性化,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的交叉引用部分,这种细致的导航功能,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材,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进行跨章节比对和验证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效率倍增。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前瞻性”和“整合性”。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很多专业书籍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但这本书显然在内容选择上做了大量的市场预判和技术趋势跟踪。它不仅涵盖了传统和成熟的技术体系,还深入探讨了正在兴起或处于研发阶段的新技术方向,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将这些新旧技术孤立看待,而是尝试去构建一个涵盖全景的技术生态图谱。这种“横向铺展、纵向挖掘”的编辑思路,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技术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潜在的演进路径。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解决眼下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技术视野,这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指引作用,让人感觉读完后,不仅仅是“学会了”,更是“想明白了”。

评分

作为一个经常需要进行技术方案对比和选型的专业人士,我最看重一本书在数据和案例支持上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扎实,它引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看起来都是最新的且具有权威性的来源,这为书中的结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定性的描述,还提供了量化的性能对比数据,比如延迟、吞吐量或者抗干扰能力的图表分析。这些数据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明确的测试环境和条件说明,这使得读者在评估和选择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基于事实的参考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数据准确性的追求,让这本书成为了我桌面上进行技术决策时不可或缺的“参考天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决策支持的有力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