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
定价:55.00元
售价:37.4元,便宜17.6元,折扣68
作者:王相海,宋传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的一本学术专著,介绍了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基本编码方法以及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含义和分类情况,对DCT和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图像和视频的编码技术、图像和视频的可分级编码技术进行了论述,对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计算机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相海,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特聘教授,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5年、199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中国计算机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上。作者没有将现有的编码标准视为凭空出现的“神作”,而是详尽地回顾了从早期的差分编码到后来的变换域编码的发展历程。这种纵向的历史视角,对于理解为何当前的主流技术会采取特定的折中方案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比了DCT(离散余弦变换)在JPEG标准中的应用和后来的Lifting Scheme在视频编码中的崛起,清晰地展示了计算复杂度与压缩效率之间永恒的博弈。我发现,正是对这些早期技术的深入剖析,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当前编码框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技术的书,更像是一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技术发展编年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概念回顾,而是引导读者去设想“如果改变一个参数,整体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促使我主动去进行一些模拟和验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主要来自于它对“可分级”这一概念的哲学式探讨。我原以为“分级”仅仅是指不同质量级别的比特流输出,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作者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编码结构本身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性。其中关于层次化编码与容错性的关系那几页,写得极其精彩。作者巧妙地将错误恢复机制融入到编码层的设计之中,使得即使在传输信道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解码端也能通过丢弃部分冗余信息来快速恢复主体图像的观感。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策略,在实际的卫星通信和低带宽流媒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反复强调的“信息价值的权重分配”,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资源最优化的决策艺术。这种兼顾工程实用性和理论深度的写作风格,是很多纯粹的算法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让我开始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几何图形,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纯理论的学术著作,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浓厚的专业气息。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所打动。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编码原理,用生活化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巧妙地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信息熵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那一章节,讲解得极其透彻,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教科书腔调。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从人类视觉感知的局限性入手,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可分级”的编码,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数字媒体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文件大小”概念上,而是真正理解了信息是如何被高效地“打包”和“解包”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叙事流畅自然,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为你解惑,让人读起来心悦诚服。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下一代媒体传输协议,急需一本能提供扎实基础理论支撑的参考书。这本书,恕我直言,在某些核心算法的深度挖掘上,略显保守。举例来说,对于目前业界广泛采用的基于小波变换的高效编码结构,书中虽然有所提及,但分析的细节和性能优化的讨论不够深入。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入门者的导论性教材,清晰地描绘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在“如何做得更好”的层面上,似乎留下了不少空白。比如,在讨论到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时,一些关于延迟优化和鲁棒性增强的策略,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前沿的对比分析,比如将经典的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与现代的上下文自适应二元算术编码(CABAC)进行更细致的性能剖析,尤其是在不同码率下的效率差异。当然,作为打基础的读物,它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图表绘制得非常规范,术语的界定也十分清晰,但对于我这种希望深挖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再搭配其他更专业的资料才能满足需求。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算轻松愉快,尤其是中后段涉及大量数学推导的部分,着实考验读者的耐心和基础。那些关于码率失真优化的拉格朗日乘子法应用,以及各种约束条件的求解过程,需要我反复查阅高等数学和优化理论的笔记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虽然我理解,要严谨地论证这些高效编码方案的理论最优性,数学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那些不具备深厚数理背景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段内容的劝退效果可能非常明显。排版上,虽然整体清晰,但有些公式的编号与上下文的引用衔接得略显生硬,偶尔会让我停下来花时间去确认当前讨论的具体是哪一个公式。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的数学证明部分,增加一些“可视化”的辅助说明,或者提供更详细的步骤拆解,我想会更有助于读者吸收这些硬核知识,减少阅读过程中的挫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