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ium Designer13 0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EDA工程技术丛书) 97

Altium Designer13 0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EDA工程技术丛书) 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宾 著
图书标签:
  • Altium Designer
  • 电路设计
  • EDA
  • 仿真
  • 验证
  • 电子工程
  • PCB设计
  • EDA工程技术丛书
  • Altium
  • 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3349
商品编码:296578639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Altium Designer13 0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EDA工程技术丛书)

定价:69.00元

作者:何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23433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内首本系统介绍电路设计、电路仿真与功能验证的指南,国内**由全球教育和培训产品经理马蒂郝迈迪博士作序并列入“大学计划认定教材”的电路设计经典图书,堪称的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altium designer13.0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altium designer 13.0电子线路设计软件在电子线路仿真、设计和验证方面的应用。全书共分6篇,19章,以电子线路的spice仿真、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线路信号完整性理论、电子元器件原理图封装和pcb封装、电子线路原理图设计、电子线路pcb设计、电子线路的板级仿真验证和生成pcb相关的加工文件等为设计主线,将altium designer 13.0电子系统设计平台融入到这个设计主线中。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但能熟练地掌握altium designer 13.0软件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而且还能全面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完整过程。
  《altium designer13.0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电子线路自动化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以及使用altium designer 13.0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altium公司进行altium designer 13.0设计工具相关技术培训的参考用书。
本书提供课件下载,下载后压缩包的解压密码为:7613,望众位读者知晓。

目录


《altium designer13.0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
篇altium designer 13.0软件基本知识
章altium designer 13.0软件设计方法和安装
1.1altium designer“一体化”设计理念
1.1.1传统电子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1.1.2电子设计的未来要求
1.1.3生态系统对电子设计的重要性
1.1.4电子设计一体化
1.2altium designer 13.0安装和配置
1.2.1altium designer 13.0安装文件的下载
1.2.2altium designer 13.0的安装
1.2.3altium designer 13.0的配置和插件安装
第2章altium designer 13.0设计环境
2.1altium designer 13.0集成设计平台功能
2.2altium designer 13.0的工程及相关文件
2.3altium designer 13.0集成设计平台界面
2.3.1altium designer 13.0 集成设计平台主界面
2.3.2altium designer 13.0工作区面板
2.3.3altium designer 13.0文件编辑空间操作功能
2.3.4altium designer 13.0工具栏和状态栏

.第3章altium designer 13.0单页原理图绘制基础
3.1放置元器件
3.1.1生成新的设计
3.1.2在原理图中添加元器件
3.1.3重新分配元件标识符
3.2添加信号线连接
3.3添加总线连接
3.3.1添加总线
3.3.2添加总线入口
3.4添加网络标号
3.5添加端口连接
3.6添加信号束系统
3.6.1添加信号束连接器
3.6.2添加信号束入口
3.6.3查看信号束定义文件
3.7添加 no erc标识
3.7.1设置阻止所有冲突标识
3.7.2设置阻止指定冲突标识
第4章altium designer 13.0多页原理图绘制基础
4.1多页原理图绘制方法
4.1.1层次化和平坦式原理图设计结构
4.1.2多页原理图中的网络标识符
4.1.3网络标号范围
4.2平坦式方式绘制原理图
4.2.1建立新的平坦式原理图设计工程
4.2.2绘制平坦式设计中个放大电路原理图
4.2.3绘制平坦式设计中第二个放大电路原理图
4.2.4绘制平坦式设计中其他单元的原理图
4.3层次化方式绘制原理图
4.3.1建立新的层次化原理图设计工程
4.3.2绘制层次化设计中个放大电路原理图
4.3.3绘制层次化设计中第二个放大电路原理图
4.3.4绘制层次化设计中顶层放大电路原理图
第二篇altium designer 13.0混合电路仿真
第5章spice混合电路仿真介绍
5.1altium designer 13.0软件spice仿真导论
5.1.1altium designer 13.0软件spice构成
5.1.2altium designer 13.0软件spice仿真功能
5.1.3altium designer软件spice仿真流程
5.2电子线路spice描述
5.2.1电子线路构成
5.2.2spice程序结构
5.2.3spice程序相关命令
第6章电子线路元件及spice模型
6.1基本元件
6.1.1电阻
6.1.2半导体电阻
6.1.3电容
6.1.4半导体电容
6.1.5电感
6.1.6耦合(互感)电感
6.1.7开关
6.2电压和电流源
6.2.1独立源
6.2.2线性受控源
6.2.3非线性独立源
6.3传输线
6.3.1无损传输线
6.3.2有损传输线
6.3.3均匀分布的rc线
6.4晶体管和二极管
6.4.1结型二极管
6.4.2双极结型晶体管
6.4.3结型场效应管
6.4.4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6.4.5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
6.4.6不同晶体管的特性比较与应用范围
6.5从用户数据中创建spice模型
6.5.1spice模型的建立方法
6.5.2运行spice模型向导
第7章模拟电路仿真实现
7.1直流工作点分析
7.1.1建立新的直流工作点分析工程
7.1.2添加新的仿真库
7.1.3构建直流分析电路
7.1.4设置直流工作点分析参数
7.1.5直流工作点仿真结果的分析
7.2直流扫描分析
7.2.1打开前面的设计
7.2.2设置直流扫描分析参数
7.2.3直流扫描仿真结果的分析
7.3传输函数分析
7.3.1建立新的传输函数分析工程
7.3.2构建传输函数分析电路
7.3.3设置传输函数分析参数
7.3.4传输函数仿真结果的分析
7.4交流小信号分析
7.4.1建立新的交流小信号分析工程
7.4.2构建交流小信号分析电路
7.4.3设置交流小信号分析参数
7.4.4交流小信号仿真结果的分析
7.5瞬态分析
7.5.1建立新的瞬态分析工程
7.5.2构建瞬态分析电路
7.5.3设置瞬态分析参数
7.5.4瞬态仿真结果的分析
7.6参数扫描分析
7.6.1打开前面的设计
7.6.2设置参数扫描分析参数
7.6.3参数扫描结果的分析
7.7零点极点分析
7.7.1建立新的零点极点分析工程
7.7.2构建零点极点分析电路
7.7.3设置零点极点分析参数
7.7.4零点极点仿真结果的分析
7.8傅里叶分析
7.8.1建立新的傅里叶分析工程
7.8.2构建傅里叶分析电路
7.8.3设置傅里叶分析参数
7.8.4傅里叶仿真结果分析
7.8.5修改电路参数重新执行傅里叶分析
7.9噪声分析
7.9.1建立新的噪声分析工程
7.9.2构建噪声分析电路
7.9.3设置噪声分析参数
7.9.4噪声仿真结果分析
7.10温度分析
7.10.1建立新的温度分析工程
7.10.2构建温度分析电路
7.10.3设置温度分析参数
7.10.4温度仿真结果分析
7.11蒙特卡洛分析
7.11.1建立新的蒙特卡洛分析工程
7.11.2构建蒙特卡洛分析电路
7.11.3设置蒙特卡洛分析参数
7.11.4蒙特卡洛仿真结果分析
第8章模拟行为仿真实现
8.1模拟行为仿真概念
8.2基于行为模型的增益控制实现
8.2.1建立新的行为模型增益控制工程
8.2.2构建增益控制行为模型
8.2.3设置增益控制行为仿真参数
8.2.4分析增益控制行为仿真结果
8.3基于行为模型的调幅实现
8.3.1建立新的行为模型am工程
8.3.2构建am行为模型
8.3.3设置am行为仿真参数
8.3.4分析am行为仿真结果
8.4基于行为模型的滤波器实现
8.4.1建立新的滤波器行为模型工程
8.4.2构建滤波器行为模型
8.4.3设置滤波器行为仿真参数
8.4.4分析滤波器行为仿真结果
8.5基于行为模型的压控振荡器实现
8.5.1建立新的压控振荡器行为模型工程
8.5.2构建压控振荡器行为模型
8.5.3设置压控振荡器行为仿真参数
8.5.4分析压控振荡器行为仿真结果
第9章数字电路仿真实现
9.1数字逻辑仿真库的构建
9.1.1导入与数字逻辑仿真相关的原理图库
9.1.2构建相关的mdl文件
9.2时序逻辑电路的门级仿真
9.2.1有限自动状态机的实现原理
9.2.2三位八进制计数器实现原理
9.2.3建立新的三位计数器电路仿真工程
9.2.4构建三位计数器仿真电路
9.2.5设置三位计数器电路的仿真参数
9.2.6分析三位计数器电路的仿真结果
9.3基于hdl语言的数字系统仿真及验证
9.3.1hdl功能及特点
9.3.2建立新的ip核设计工程
9.3.3建立新的fpga设计工程
0章数模混合电路仿真实现
10.1建立数模混合电路仿真工程
10.2构建数模混合仿真电路
10.3分析数模混合电路实现原理
10.4设置数模混合仿真参数
10.5遇到仿真不收敛时的处理方法
10.5.1修改误差容限
10.5.2直流分析帮助收敛策略
10.5.3瞬态分析帮助收敛策略
10.6分析数模混合仿真结果
第三篇altium designer 13.0元器件封装设计
1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物理封装
11.1电阻元器件特性及封装
11.1.1电阻元器件的分类
11.1.2电阻元器件阻值标示方法
11.1.3电阻元器件物理封装的标示
11.2电容元器件特性及封装
11.2.1电容元器件的作用
11.2.2电容元器件的分类
11.2.3电容元器件电容值的标示方法
11.2.4电容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11.2.5电容元器件正负极判断
11.2.6电容元器件pcb封装的标示
11.3电感元器件特性及封装
11.3.1电感元器件的分类
11.3.2电感元器件电感值标注方法
11.3.3电感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11.3.4电感元器件pcb封装的标示
11.4二极管元器件特性及封装
11.4.1二极管元器件的分类
11.4.2二极管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
11.4.3二极管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11.4.4二极管元器件pcb封装的标示
11.5三极管元器件特性及封装
11.5.1三极管元器件的分类
11.5.2三极管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
11.5.3三极管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11.5.4三极管元器件的pcb封装的标示
11.6集成电路芯片特性及封装
2章altium designer 13.0自定义元器件设计
12.1自定义元器件设计流程
12.2打开和浏览pcb封装库
12.3打开和浏览集成封装库
12.4创建元器件pcb封装
12.4.1使用ipc footprint wizard创建pcb封装
12.4.2使用ponent wizard创建元器件pcb封装
12.4.3使用ipc footprints batch generator创建元器件pcb封装
12.4.4不规则焊盘和pcb封装的绘制
12.4.5检查元件pcb封装
12.5创建元器件原理图符号封装
12.5.1元器件原理图符号术语
12.5.2为lm324器件创建原理图符号封装
12.5.3为xc3s100ecp132器件创建原理图符号封装
12.6分配模型和参数
12.6.1分配器件模型
12.6.2元器件主要参数功能
12.6.3使用供应商数据分配器件参数
第四篇altium designer 13.0电路原理图设计
3章电子线路信号完整性设计规则
13.1信号完整性问题的产生
13.2电源分配系统及其影响
13.2.1理想的电源不存在
13.2.2电源总线和电源层
13.2.3印制电路板的去耦电容配置
13.2.4信号线路及其信号回路
13.2.5电源分配方面考虑的电路板设计规则
13.3信号反射及其消除方法
13.3.1信号传输线定义
13.3.2信号传输线分类
13.3.3信号反射的定义
13.3.4信号反射的计算
13.3.5消除信号反射
13.3.6传输线的布线规则
13.4信号串扰及其消除方法
13.4.1信号串扰的产生
13.4.2信号串扰的类型
13.4.3抑制串扰的方法
13.5电磁干扰及解决
13.5.1滤波
13.5.2磁性元件
13.5.3器件的速度
13.6差分信号原理及设计规则
13.6.1差分线的阻抗匹配
13.6.2差分线的端接
13.6.3差分线的一些设计规则
4章原理图参数设置与绘制
14.1原理图绘制流程
14.2原理图设计规划
14.3原理图绘制环境参数设置
14.3.1设置图纸选项标签栏
14.3.2设置参数标签栏
14.3.3设置单位标签栏
14.4所需元件库的安装
14.5绘制原理图
14.5.1添加剩余的图纸
14.5.2放置原理图符号
14.5.3连接原理图符号
14.5.4检查原理图设计
14.6导出原理图设计到pcb中
14.6.1设置导入pcb编辑器工程选项
14.6.2使用同步器将设计导入到pcb编辑器
14.6.3使用网表实现设计间数据交换
第五篇altium designer 13.0电子线路pcb图设计
5章pcb绘制基础知识
15.1pcb设计流程
15.2pcb层标签
15.3pcb视图查看命令
15.3.1自动平移
15.3.2显示连接线
15.4pcb绘图对象
15.4.1电气连接线(track)
15.4.2普通线(line)
15.4.3焊盘(pad)
15.4.4过孔(via)
15.4.5弧线(arcs)
15.4.6字符串(strings)
15.4.7原点(origin)
15.4.8尺寸(dimension)
15.4.9坐标(coordinate)
15.4.10填充(fill)
15.4.11固体区(solid region)
15.4.12多边形灌铜(polygon pour)
15.4.13禁止布线对象(keepout object)
15.4.14捕获向导(snap guide)
15.5pcb绘图环境参数设置
15.5.1板选项对话框参数设置
15.5.2栅格尺寸设置
15.5.3视图配置
15.5.4pcb坐标系统的设置
15.5.5设置选项快捷键
15.6pcb形状和边界设置
15.7pcb叠层设置
15.7.1使能叠层
15.7.2修改电气叠层
15.7.3层设置
15.7.4钻孔对
15.7.5放置叠层图例
15.7.6内部电源层
15.8pcb面板的使用
15.8.1pcb面板
15.8.2pcb规则和冲突
15.9pcb设计规则
15.9.1添加设计规则
15.9.2如何检查规则
15.9.3规则应用场合
15.10pcb高级绘图对象
15.10.1对象类
15.10.2房间
15.11运行设计规则检查
15.11.1设计规则检查报告
15.11.2定位设计规则冲突
6章pcb图绘制实例操作
16.1pcb板形状和尺寸设置
16.2pcb布局设计
16.2.1pcb布局规则的设置
16.2.2pcb布局原则
16.2.3pc

作者介绍


何宾 长期从事数字系统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全国进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力推进专题方面的培训工作,在教学与科研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出版相关图书《原理及实现》、《原理及实现》、《设计指南》、《设计指南》等余部广受好评的技术图书。

文摘


序言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与应用实践 书籍简介: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家居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而是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旨在为广大电子工程技术爱好者、在校学生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与应用实践指南。我们拒绝浮光掠影的概念介绍,力求从理论到实践,细致剖析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技术、关键组件、设计流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本书内容涵盖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架构,到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单元的选择与配置,再到上位机软件开发、移动端App设计以及系统整体的安全与稳定性保障。我们特别注重实际操作性,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步骤指导,帮助读者掌握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能力。 第一部分:智能家居系统基础理论与技术架构 本部分将为读者构建起对智能家居系统的宏观认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智能家居的概念、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智能家居的定义与核心价值:不仅仅是自动化,更是互联互通、感知决策的智慧生活。 从单品智能到全屋智能:回溯智能家居的发展脉络,理解技术演进的驱动力。 市场现状与主流解决方案分析:梳理目前市面上存在的不同技术流派和产品形态。 未来发展展望:探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如何赋能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家居体验,以及绿色节能、无障碍设计等理念的重要性。 第二章:智能家居通信协议与网络模型 有线通信技术: Ethernet/IP:在大型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高速、稳定、可扩展性强。 RS-485:在工业控制和部分分布式智能设备中的应用,抗干扰能力强,适合长距离传输。 无线通信技术: Wi-Fi:普及率高,带宽大,适合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如高清视频监控。详细介绍Wi-Fi的不同标准(802.11b/g/n/ac/ax)及其在智能家居中的适用场景和功耗考量。 Bluetooth (Classic & BLE):低功耗、点对点或组网通信,适用于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详细介绍BLE在智能家居中的优势(功耗、配网便捷性)。 Zigbee:低功耗、低数据速率、网状网络,是智能家居中常用的低功耗无线协议,重点讲解其网络拓扑(星型、树型、网状)、节点类型(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设备)以及组网机制。 Z-Wave:与Zigbee类似的低功耗无线协议,但工作在不同的频段,在某些地区有独特的优势。 LoRa/NB-IoT:长距离、低功耗广域网技术,适用于需要远距离覆盖且数据量小的场景,如远程抄表、环境监测。 通信协议栈与数据格式: MQTT、CoAP、HTTP等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理解发布/订阅模式、RESTful API等。JSON、XML等数据交换格式的解析与应用。 智能家居网络架构模型: 中心化架构:以家庭网关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分析其优缺点。 分布式架构:无中心化设计,强调设备间的直接通信与协作。 混合架构:结合中心化与分布式优势,实现灵活部署。 云平台架构:设备上云,实现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和AI服务。 第三章: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环境感知类传感器: 温度与湿度传感器:DHT11/DHT22、SHTxx系列等,应用场景(空调控制、除湿、植物养护)。 光照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BH1750等,应用场景(自动照明、窗帘控制)。 气体传感器:MQ系列(MQ-2, MQ-7, MQ-135等)用于检测可燃气体、一氧化碳、空气质量,应用场景(烟雾报警、新风系统联动)。 PM2.5/PM10传感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如SDS011、GP2Y10等。 人体与活动感知类传感器: 人体红外感应器(PIR):检测人体移动,用于安防、照明联动。 超声波传感器:检测距离,用于避障、水位检测。 门窗磁传感器:检测门窗开关状态,用于安防报警。 震动传感器:检测物体震动,用于安全防护。 其他常用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检测环境声音,用于语音控制、异常声音报警。 烟雾/火灾传感器:早期火灾预警。 水浸传感器:检测漏水,防止灾害。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 ADC转换、滤波算法、校准方法。 第二部分:智能家居核心组件设计与实现 本部分将深入到智能家居系统的具体硬件和软件实现层面。 第四章:嵌入式微控制器与开发平台 主流微控制器选型: ARM Cortex-M系列(STM32, NXP Kinetis等):性能强大,外设丰富,适合复杂控制。 ESP32/ESP8266:集成Wi-Fi和Bluetooth,性价比高,是智能家居DIY的优选。 Arduino平台:易于上手,丰富的库函数,适合初学者快速原型开发。 开发环境搭建: IDE选择(Keil MDK, IAR Embedded Workbench, VS Code + PlatformIO等),交叉编译工具链,调试器(J-Link, ST-Link等)。 嵌入式系统基础: 内存管理、中断机制、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概念与应用(FreeRTOS, RT-Thread等)及其在智能家居任务调度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智能执行器与驱动电路设计 电机驱动: 直流电机、步进电机、舵机在智能窗帘、门锁、机械臂等中的应用,PWM调速,H桥驱动电路。 开关控制: 继电器、固态继电器(SSR)在控制大功率设备(灯光、空调、热水器)中的应用,光耦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LED照明控制: PWM调光、RGB彩灯控制,WS2812B等智能LED的应用。 其他执行器: 电磁阀(水阀、气阀)、伺服电机等。 第六章:智能家居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网关的功能定位: 协议转换、设备管理、数据缓存、本地控制、安全认证。 硬件选型: 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如ARM A系列),多接口支持(Ethernet, Wi-Fi, Bluetooth, Zigbee/Z-Wave模块)。 软件架构: Linux/RTOS作为操作系统,服务化设计,利用Docker/Kubernetes进行容器化部署。 设备接入与管理: 引入设备发现、配网、绑定、状态同步等机制。 数据转发与本地处理: 如何高效地将设备数据上传至云端,同时支持本地离线控制。 第七章:上位机与移动端应用开发 上位机软件(PC端/Web端): 数据可视化:实时显示传感器数据、设备状态。 场景设置与自动化规则配置: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拖拽式规则编辑器。 远程控制与管理:通过网络与网关或云平台通信。 开发技术栈:Electron (跨平台桌面应用), React/Vue/Angular (Web前端), Python/Node.js (后端)。 移动端应用(iOS/Android): 原生开发与跨平台框架:Swift/Kotlin vs. React Native/Flutter。 用户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易于操作。 与云平台/网关的通信:WebSocket, RESTful API。 推送通知:实时告警与状态更新。 API设计与集成: 如何设计统一的API接口,方便第三方应用接入。 第三部分:智能家居系统集成、部署与安全 本部分将聚焦于将各个组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八章:系统集成与调试 模块化设计思想: 各个子系统(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模块、控制逻辑)独立开发与测试。 集成测试方法: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 调试技巧: 逻辑分析仪、示波器、串口调试助手、日志分析。 案例实战: 以一个具体的智能场景(如“离家模式”或“影院模式”)为例,贯穿整个集成与调试过程。 第九章:智能家居云平台与服务 云平台的功能: 设备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AI服务(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预测性维护)。 主流云平台介绍: AWS IoT, Azure IoT, Google Cloud IoT, Tuya IoT Platform等。 自建云平台考量: 技术选型、部署方案、运维成本。 MQTT Broker, CoAP Server的实现: 理解其在云平台中的作用。 第十章:智能家居系统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安全威胁分析: 数据窃听、非法访问、设备劫持、DDoS攻击。 安全措施: 身份认证与授权: 设备认证(证书、密钥)、用户认证(用户名/密码、OAuth)。 数据加密: TLS/SSL传输层加密,端到端加密。 固件安全: 固件更新机制的安全,防止恶意固件注入。 网络安全: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 隐私保护: 数据最小化原则、匿名化处理、用户数据访问控制。 常见安全漏洞与防范: 简单密码、弱加密算法、未经验证的用户输入。 第十一章:系统维护、升级与故障排除 远程升级与维护: OTA (Over-The-Air) 固件升级,远程诊断。 日志管理与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异常日志。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网络连接问题、传感器误报、执行器失灵、软件bug。 用户反馈与持续优化: 建立用户反馈渠道,不断改进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 附录: 常用电子元器件手册查阅指南 开发工具使用技巧 智能家居相关标准与规范 本书内容翔实,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与部署全流程,真正实现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智能、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后期,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验证”和“输出”这两个关键环节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在输出可制造文件(Gerber、钻孔文件等)的部分,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特定格式的细微要求差异,并且明确指出了在使用特定工艺(比如盲埋孔或高频板材)时,需要在设计设置中提前勾选的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选项。这种对细节的把握,显然不是一个初级用户能写出来的,它凝结了作者在实际流片和打样过程中踩过的无数“坑”。这种“避坑指南”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直接关系到PCB制造的良率和后续调试的顺利程度。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我过去的项目,反思自己是否遗漏了某个关键的验证步骤,从而促使我对自己的设计规范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和优化,这对于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帮助是润物细无声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它采用了那种经典的、略带工业感的深蓝色调,边缘似乎还带有一点点做旧的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面向硬核工程师的书籍。字体选择上非常讲究,标题“Altium Designer 13.0”和副标题“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指南”的搭配,既突出了软件版本的新旧(尽管现在看来已经不是最新了,但当时绝对是前沿),又精准地概括了全书的核心价值——流程的完整性。我特别欣赏它在技术书籍中难得一见的排版用心。内页的纸张厚实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油墨也不会沾到手指上,这对于需要对照屏幕和书本操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看到这个实体书的制作水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于内容质量的尊重,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经过精心布局的PCB板,每一个元素都摆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传递出一种专业、可靠的气场,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我要认真对待它”的心态。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扉页上的那一行小小的“EDA工程技术丛书”的标识,它像是一个品质保证的徽章,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操作手册,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体系的载体。

评分

初翻阅内容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基础概念阐述上的那种不厌其烦的细致。很多市面上流传的教程往往是急于展示高阶技巧,而跳过了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容易混淆的底层逻辑。但这本书不同,它好像预设了读者是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开始学习的,对诸如“设计规则检查(DRC)”的优先级设置、封装库的结构解析,乃至是元件原理图符号与PCB封装之间的映射关系,作者都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进行了解释。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差分信号的阻抗匹配,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用自来水管的粗细和水流速度类比了信号的传输特性,这种“由浅入深,先搭框架再填细节”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读完这些基础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Altium的设计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学会了“点哪里能画线”这种表面的操作,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沉淀。

评分

本书的实践环节设计得非常贴合真实的项目需求,这一点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望尘莫及的。它并非是罗列了一堆脱离实际的“玩具项目”,而是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比如一个简单的电源模块和一个略复杂的四层信号板。作者在描述每一步操作时,都会辅以大量的截图,而且这些截图往往是从软件的多个角度切入的,比如从3D视图观察叠层效果,再从“元件属性”对话框查看具体的电气参数设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仿真”的部分。书中对SPICE模型的导入和后仿真设置的讲解,清晰到每一个下拉菜单的选择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理由说明,这使得原本在我看来无比晦涩的仿真调试过程,变得可以被我一步步攻克。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实战演练,让我在合上书本后,几乎可以立即将所学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板卡设计中去,实现了知识的即时转化,这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资深工程师,坐在你的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一次完整的电子产品设计流程。它的语言风格是沉稳而富有逻辑性的,没有多余的渲染或夸张的形容词,每一个句子都旨在传递有效的信息。虽然是针对一个特定版本的软件进行介绍,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工程规范,具有极强的跨版本通用性。例如,关于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的基本判断标准,即便Altium更新到了更高的版本,这些物理层面的约束依然是金科玉律。我把它放在工作台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不是为了查阅某个具体的菜单位置,而是当我在设计遇到瓶颈、思路开始混乱时,随便翻开其中一页,总能从中找到一个清晰的、结构化的思路导向,帮我重新聚焦到问题的本质上。这本指南,在我看来,是工具书与思想教材的成功结合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