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动检测技术(第2版)
定价:16.30元
作者:解太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40281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自动检测技术》(谢太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书在内容选取和编写体例上进行了改革尝试,从自动检测系统核心器件——传感器应用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工业等领域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特性参数、安装、接线等方面的知识,对误差、抗干扰技术、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实验等也作了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视实践,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取材上,压缩了理论指导,增加了实际应用和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并力求反映外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也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机械制造与控制等相关专业教材。
目录
绪论
章 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
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分类
第三节 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第四节 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参量型传感器
节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第二节 电容式传感器
第三节 电感式传感器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发电型传感器
节 压电式传感器
第二节 光电式传感器
第三节 热电偶传感器
第四节 磁电式传感器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其他类型传感器
节 数字式传感器
第二节 半导体传感器
第三节 超声波传感器
第四节 红外传感器
第五节 激光传感器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
节 信号的放大与隔离
第二节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变换技术
第三节 信号的非线性补偿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
节 检测系统中的抗干扰技术
第二节 微机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三节 检测技术综合应用实例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
节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第二节 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第三节 电容式传感器实验
第四节 光龟转速传感器实验
第五节 霍尔式传感器实验
第六节 带型感应同步器实验
第七节 莫尔条纹与位移的关系原理实验
第八节 利用光栅尺检测位移
附录
附录一 XWY-1型检测实验装置
附录二 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及选择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比较偏向于实践操作的人,所以对于那些纯理论的书籍,我往往只能读个大概。但这本《自动检测技术(第2版)》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虽然技术细节很多,但作者总是能将复杂的概念与实际的工业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金属疲劳检测时,它不仅介绍了超声波的原理,还配上了实际探头在不同介质耦合状态下的波形图谱,这让我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现场操作的画面。还有,书中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等干扰因素对高精度测量影响的量化模型,非常细致,这在很多其他教材中是会被一带而过的。它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去“控制误差源”,而不是仅仅“修正误差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那些关键的公式和流程图都被放置在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位置,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将学术深度转化为工程实践指导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检测系统的鲁棒性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系统级容错设计的部分,它把传统的硬件冗余和现代的软件逻辑判断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且高效的保障手段。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好”的做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设计决策背后的成本效益分析——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项目负责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例如,在讨论传感器漂移问题时,它给出了好几种基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在线漂移补偿算法,并详细对比了它们在不同数据分布下的收敛速度和资源消耗。这种全面且务实的分析,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可以放心交给生产线长期运行”的自动化检测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蓝图。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像是一本资深架构师给出的、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高性能检测系统的“经验总结录”。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还是冲着它的“第二版”这个名头去的,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新的内容来补充我之前旧版知识体系中的空白。不得不说,这版确实没有让我失望,特别是在网络化和智能化这块的跟进速度非常快。它详细介绍了几种主流的工业物联网(IIoT)协议在检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和优化,这对于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智能工厂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以前我们总是头疼于海量传感器数据如何高效、安全地上传到云端,这本书里给出的几种基于边缘计算的预处理方案,直接解决了我们在延迟和带宽上的痛点。另外,关于嵌入式系统在检测前端的应用,书中对低功耗设计和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选择标准分析得极其精辟,直接可以作为我们选型硬件时的参考手册。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的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新理论,而在于它能指导我们如何利用现有和新兴的技术工具,去构建更可靠、更智能的检测平台。
评分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关于“自动检测”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介绍,缺乏深度和前沿性。然而,这本第二版在平衡这两者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前沿技术的引入上,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最新的概念,而是将新兴的机器视觉与传统的电磁感应检测技术进行了交叉对比分析,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视角,让我耳目一新。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可靠性分析方面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设计一个检测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教我们如何预估这个系统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并提供了相应的冗余设计和自校准策略的探讨。书中那些关于时间序列分析和非线性系统辨识的章节,虽然初看有点挑战性,但一旦配合书中的图示和软件仿真结果来看,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瞬间变得具体可感了。它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选择用最清晰的路径去引导读者攻克这些难关,这种教学态度是值得称赞的。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检测”的理解从“测量数值”提升到了“理解被测对象的状态”的层面。
评分这本关于“自动检测技术”的第二版,老实说,给我的感觉非常扎实,就像是给一个刚入行的新手准备的入门指南,但同时又不失深度,能让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也找到新的启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传感器原理那一块的处理,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解释背后的物理机制。比如,它对光学传感器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光电效应上,而是深入到了不同光照条件下噪声的抑制方法,这点非常实用。再者,数据处理和信号滤波这一章,我感觉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各种数字滤波算法的对比分析做得非常透彻,清晰地指出了每种算法在实时性和准确性之间的权衡。我记得有一节专门讲了模糊逻辑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阐述了如何将专家经验量化到算法中,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纯粹的数学模型,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兼顾理论和现场操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链条清晰,阅读体验流畅,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能有所收获,是对整个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一次系统性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